分享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东山威夷 2022-10-22 发布于广西

慢性胃炎是因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萎缩性胃炎又分为A型(胃体病变)和B型(胃窦病变)。其表现主要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其次,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亦较常见。

慢性胃炎的中医基本病机是胃膜受伤、胃气失和,故治疗应以行气和胃护膜为主,结合辨证施治,或清热,或祛湿,或活血,或健脾益气,或养阴益胃。


肝胃不和证

胃脘胀痛,或连两胁,嗳气频作,嘈杂泛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2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郁金15克,佛手15克,香附12克,紫苏梗12克,海螵蛸15克,延胡索15克,甘草6克。

痛甚者加延胡索6克,川楝子6克,以理气解郁止痛;

呃逆呕吐者加沉香6克,旋覆花9克,以顺气降逆;

肝胃郁热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泄热和胃;

肝火伤阴可加生地黄9克,牡丹皮9克,或用一贯煎;

肝郁化热而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以清肝泄火降逆;

气滞血瘀疼痛日久,而见刺痛拒按者,加蒲黄9克,五灵脂6克,丹参12克,以活血化瘀止痛。

脾胃湿热证

胃脘疼痛或痞满或嘈杂不适,口干苦,纳少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方药宜用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

黄连10克,黄芩15克,白蔻仁6克,蒲公英30克,生苡仁20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厚朴15克,甘草6克。

湿偏盛者可用霍朴夏苓汤以理气化湿和中;

热偏盛者可加黄芩9克,黄连6克,山栀子9克,以增强清热之功;

纳呆呕吐者可加神曲12克,山楂12克,旋覆花9克,以消食降逆。

脾胃虚弱证

胃脘胀满,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或喜按喜温,纳呆、便溏,疲倦乏力,舌质淡或有齿印、舌苔薄白,脉弱乏力。治宜健脾益气、行气止痛。

方药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砂仁10克,木香(后下)10克,延胡索15克,升麻6克,柴胡10克,陈皮6克,炙甘草9克。

脘痛甚者加延胡索9克,香附6克,以解郁止痛;

大便溏泄者加山药12克,白扁豆9克,以健脾助运止泄;

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12克,神曲12克,谷麦芽12克,以健胃助消化;

脾气虚而挟湿者加苍术9克,车前子9克,泽泻9克,或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祛湿。

胃阴不足证

胃脘灼热疼痛,餐后饱满胀,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舌苔少或无,脉细或数。治宜养阴益胃、荣络止痛。

方药宜用沙参麦冬汤合益胃汤加减。

沙参10克,麦冬15克,白芍15克,生地黄30克,太子参20克,甘草6克,延胡索15克。

痛甚者加芍药12克,甘草6克,以和营缓急止痛;

阴虚内热偏重者加黄连6克,吴茱萸9克,栀子9克,以泄热降火;

伴胃酸缺乏者加山楂30克,白芍9克;

饥不欲食者,加神曲12克,谷麦芽12克;

阴虛加湿者,加砂仁9克,佛手9克,厚朴6克,以健脾燥湿助运;

兼有瘀滞者,加丹参12克,桃红6克,以活血化瘀。

胃络瘀阻证

胃痛日久不愈,痛处固定,刺痛为主,痛作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黯红,或紫黯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宜用失笑散加减。

五灵脂10克,蒲黄8克,三七末(冲服)3克,延胡索15克,乳香6克,郁金15克,枳壳15克。

郁久化火,伴烧心、吐酸者,加黄连6克,吴茱萸9克,瓦楞子12克;

胃痛喜暖畏寒,可入良姜9克,甘松6克;

心烦喜呕,舌红苔黄,有热象,可加栀子9克,竹茹12克;

出血多者可加蒲黄炭12克,三七粉3克,乌贼骨12克,阿胶9克等,或单用白及粉,每次服3~6克,每日服2~3次。

痛势减轻或基本控制,常有食少乏力等虚象,可用枳术丸或香砂六君子汤之类健脾调补以收功,切忌早补或峻补。

文/主任医师 王豪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