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中国规划健康幸福

 菌心说 2022-10-22 发布于北京

  文/仲凤行

  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从大健康、大医学的高度,为百姓之路。

  对健康的新理解

  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分析疾病谱的变化发现,影响各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为主而逐步转变为以非传染病为主。对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管理的方向也需要相应的改变,健康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世卫组织对健康的重新定义,说明人是社会的人,医生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身体的情况,还要考虑到社会、心理、精神、情绪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有形有迹可查的生化指标容易相对容易判断,而引起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反倒容易忽视,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3个角度颠覆百姓、医务工作者、学者对健康理念的认知,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打造中国软实力。

  布鲁姆在1974年提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有3个不同的维度:一是生物因素,包括遗传、体质、体型、神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特征等;二是心理因素,包括主观状态、经验积累、个性心理特征等;三是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环境影响、价值观念,以及由社会——文化因素而导致的严重心理应激。

  但是,现在大多数人对于“健康”的概念还局限于“生物医学模式”的认知当中:认为身体没有不适症状或没有疾病,只要没有疾病就称为健康。而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的重点,是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生病就要打针吃药,没有打针吃药就没有治疗,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维度,轻视医嘱当中的心理、行为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过如下总结: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

  上述资料反映出如下因素的重要性:病人有活的思想和情绪;病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许多疾病就是不良行为习惯或恶劣社会条件造成的后果。

  同时意味着,疾病治疗清单中,不只需要添加亚健康种类,在疾病分析过程中还需要增加各种心理分析模型,在疾病治疗疗程设计中增加康复治疗以及行为矫正、心理干预等内容,在疾病具体治疗中丰富治疗手段,包括集体心理辅导、甚至体验式教学等。

  在国家卫生的宏观层面,尚缺乏一种全面健康的衡量标准,以及全面提升健康水平的认知模型。在百姓生活的微观层面,重病轻防的现象依旧明显,系统、科学的健康观念尚未形成。

  由此分析,一种新的健康分析模式亟待出现。

  大数据与新健康观

  新型健康分析模式应该基于大量数据的采集分析,配合相关物联网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将“生物、心理、社会”3层面的参数集中到一套数据库模型当中,并运用统计学、模式识别以及决策树等算法进行分析,形成一种新型的健康认知、健康分析模式,达到“全因素医疗”的效果(即充分发掘现有物质、文化条件对“生物心理社会”3层面的健康的积极意义)。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我们把健康管理的主客观所有因素按照检测分析的过程分解,并草拟了关系型数据库,形成了新一种健康管理、疾病分析模型。

  全面检测数据库包含的内容主要为不可再分的主客观症状,如精神不振、焦虑恐惧、急躁易怒等;分析评估模型评估数据库主要包含中西医以及各种健康体系中的身体状况判断,比如,气虚、气陷等;治疗思路数据库则根据对患者疾病的判断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前面的判断是高血压,则治疗思路就是降血压;具体治疗实施数据库则是具体的实施方法。

  新型的大数据医疗计算机分析系统将促进双向转诊与医疗分工,解决医疗人才不足的瓶颈。理想的护士与医生配比为4:1或7:1 ,而目前,我国万人口医师数量、护士和助产士数量分别为 14.9 、16.6 与瑞典的39、111;加拿大的20.7、92.9;日本的23、114.9;无论从数据上还是从比例上,都有相当的差距。而人才培养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为了应对医疗资源缺口,新型模式可以在减轻人力资本投入的前提下增加专业人员工作效率及挖掘相关资源的价值。

  家庭是新模式的载体

  未来医学必须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疾病背后的承担者,不只是个人,更是一个个家庭。

  患病本身意义、疾病体验的意义,也应该由过去“见病不见人”“生物因素第一”的偏见,恢复到医学、健康管理解除痛苦追求幸福的意义上来,由唯一的、偏颇的科学化的健康观,回归“人性化”与“艺术化”的生命观,真正充分认识生命、认识生命文化,最终实现医学的本真意义(德、行、技、艺)和生命的价值追求上来。

  而同时,不同的家庭结构也对疾病应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健康密码主要隐藏在于跟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选择,生活习惯改变,能够改变人的健康状态。围绕家庭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按照70岁平均寿命计算,人的一生,有71%以上的时间是在家庭当中度过的,家庭中的心理、互动、价值观建设、家风建设、生活习惯以及生命文化对人的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

  围绕家庭的疾病应对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国家规定的重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重性精神疾病、1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白血病、器官移植、先天性心脏病等。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50万例,因癌症死亡约250万人。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7人到8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全国高血压患者1.3亿人,心血管病患者8000万人,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2.3亿人,有1/5的人将发生癌变或硬化。上述疾病会危急患者生命,更会对患者家庭的心理、经济上沉重负担甚至引发家庭危机,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应该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更多的人文关爱和心理疏导服务。

  (作者系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  刘也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