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喘证;名医经验;李恩宽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2-10-22 发布于江苏

刘缨红

(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武汉430022)

关键词:喘证;名医经验;李恩宽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武汉市第一医院李恩宽教授从医50余载,临证治疗内、妇、儿、皮肤科疾患往往应手取效。笔者曾有幸随李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李老辨治喘证的经验略加整理,以飨后学。


1辨治外寒内饮之喘证验案

李某,男,35岁,2012年3月12日初诊。因“反复咳喘10余年,发作近一周”就诊。患者自诉近10年来咳喘反复发作,每次劳累、遇寒则易发。一周前因受寒咳喘再次发作,表现为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满,咳痰清稀夹泡沫,时流清涕,打喷嚏,无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处方:射千10g,炙黄6g,紫菀10g,款冬花10g,五味子6g,法夏10g,赖化红10g,茯苓15g,白芷6g,杏仁15g,厚朴15g,细辛3g,生姜6g,川贝末6g(冲服)。7剂,水煎服,日3次,

二诊时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满明显减轻,时有乏力,畏寒,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处方:六君于物加黄芪30g、否仁20g、厚朴20g、紫菀10g、款冬花10g、五味子5g、川贝末6g。7剂,水煎服,日3次。随证加减调理3月后,患者咳喘未再发


按:本案患者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主要以肺脾气虚为主,故每次遇劳或受寒即发;表实以风寒壅肺为主,外有风寒,内有寒饮,内外相引,故发为喘证。根据“表里同病,急则治其标”之理,选用《金匮要略》之射干麻黄汤以外散风寒,内化寒饮。同时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白芷外散风寒,川贝末化痰止咳。二诊时外寒已解,肺气稍降,再以治本之法,以六君子汤加黄芪补益肺脾之气,略加化痰降气平喘之品,标本兼顾。李教授认为:射干麻黄汤和小青龙汤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前者长于降逆平哮,用于哮呜喘咳,表证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临床运用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方用之。临床医家专以射干麻黄汤治疗冷哮,均忽略其功能主治为宣肺散寒、化痰平喘,能治疗外寒内饮之喘证。喘证急性发作且表证不明显时,每多用之。对于本虚标实之喘证治疗,发作期多以治肺为主,待到病情缓解后,再以健脾、补肾等法治本,须注意的是,降气化痰一般贯穿疾病始终。


2辨治表寒肺热之喘证验案

张某,女,40岁,2012年3月20日初诊。因“咳喘5年余,发热3天”就诊。患者5年来反复咳喘,3天前患者因受寒出现低热,形寒身热,鼻塞流涕,咳喘,咳黄色粘痰,心烦,口干,呼吸气粗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浮数。既往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5年余。处方:麻黄6g,否仁 g ,生石膏15g,甘草6g,黄芩10 g 桑白皮15g,川贝末6g(冲服),射干10g,炒栀子6g,淡豆豉10g,鱼腥草30g。3剂,水煎服,日3次。


二诊时发热已退,鼻塞流涕减轻,咳喘稍减。处方:守上方去生石膏淡豆豉,加海蛤壳10g,厚朴15g,瓜蒌仁15g。服上方14剂,诸症缓解。


按:患者素有痰浊阻肺,外邪侵袭,引动伏痰则发咳喘;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故咳喘较剧,咳黄色粘痰;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痰热胶结,故见心烦、口干、呼吸气粗。舌脉亦为之佐证。治以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栀子豉汤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