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渔沟印象

 落到尘埃 2022-10-23 发布于江苏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渔沟印象

文/严祖勇

一转眼搬离渔沟已近四十年了,现在的渔沟已是今非昔比,早就步入国家百强镇之列,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渔沟,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无时不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印象中的渔沟,巷道特别多。附近乡镇的人以及到过渔沟的外地客人都会说渔沟是斜地,事实上也是如此,不管是从大北门,还是从小北门、东门、南门、西门进入渔沟,便如同走进了迷宫,一个巷道连着另一条巷道,弯弯绕绕,纵横交错,互连互通,四通八达。如果是生来乍到不熟悉渔沟地形的人,不绕个十圈八圈,不转个头晕眼花,是很难绕出去的。
渔沟最老也是最早的街叫中市街,南北走向。街两旁的民宅都是一式的青砖小瓦,古色古香,屋顶小瓦间或多或少会长出些许叫不上名字的寸把高的植物,从中可以看出渔沟的底蕴以及历经的沧桑。
东南有一条骡马街,东西走向,据说是秦始皇亲口御封,亁隆下江南时也曾留宿于此。蚊子害怕惊忧皇上,从此销声匿迹无影无踪,骡马街上没蚊子由此广为流传。骡马街上有一口八角琉璃井,井水清凉甘甜,可供过往行人及当地居民生活饮用。
小北门向南有一条桃园街,这条街是商贸交易的中心。卖菜的挑担的做手艺的比比皆是,衣食住行十分方便,素有渔沟“小南京”之称。桃园街中段向东有一条戏园街,也属于渔沟的“闹市”,都是渔沟比较繁华的中心。
桃园街向南和骡马街交汇处有一个十字街口,向西一直通到渔沟中学,是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当时的渔沟中学在淮阴首屈一指,教学质量在淮阴堪称一流。从这条街上走过的渔大学子,由此走出渔沟走出淮阴走出江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人很多很多,遍布世界各地。
渔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也是原淮阴县(后改名淮阴区)运北片的一个重镇。在以前计划经济的年代,私营经济就十分发达。老字号的私营店铺有陈小龙照相馆,戈其玉钟表修理,郭跃无线电维修,沈云高药店,朱大龙小饭馆,赵新华剃头店,李记铁匠铺,吴家油条店,费家酱醋坊,古宝楼裁缝铺,叶士英开水房,大众小旅社,吴大皮匠租书摊等等。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社队工业企业初具规模的有渔沟东、西窑厂,小北门的农具厂,桃园街的印刷厂,戏园街的水厂,桃园街的建筑站,机面房,社队工业经理部,十字街口的缫丝厂,街西的饲料厂,东河口的砂石场等等。应该说,那个年代的渔沟人眼光是超前的,渔沟的发展是迅猛的,工农业的产值在淮阴也是领先的,渔沟人的富足由此也就找到了答案。
那个时候物资紧缺,商品全部是计划供应,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什么都要凭票说话,而作为销售主渠道的供销社,便是一个手握实权十分吃香的部门。每到年关节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关系投门路,求哥拜姐走后门,都想买点紧俏物资,哪怕能从供销社拎着半斤白糖出来脸上也是无限荣光。
渔沟供销社有4个大院。其中有收购站也叫蚕茧站大院,这个大院在银行南隔壁,临街的门面有几间农副产品和废旧回收门市,院内有蚕茧烘干室和储存干茧的仓库,还有部分职工宿舍;碳场和油库大院,这个大院的临街门面有农机门市,日杂门市,综合门市。院内有露天碳场以及水泥钢筋浇筑的地下柴油库和地下煤油库,院内还有几大间化磷肥仓库及部分职工宿舍;街的东南方向还有总部大院,这个大院的临街门面有烟酒门市,布匹门市,五金门市,百货门市,针织门市。院内有供销社办公室,会议室,百货仓库烟酒仓库食品仓库,还有供销社食堂;街的西南方向还有一个生活区大院,这个院子里住的多是小家庭。生活区大院后来在北面临街的十几间门面先后开起了大澡堂,冰棒厂,板鸭厂,板鸭厂还是从南京专门请来的行家予以技术上的支持,西半边的几间门面还开起了小旅社,有十来张床铺连在一起的大通间,后面还有门朝东的几个单间,每间房里两张床,相当于现在的标准间。
渔沟的逢集是很热闹的,起初是阳历5和10逢集,后来又改成农历一三六八逢集,每到集日,四面八方的赶集人如同潮水般地涌向小镇。人挤人,人挨人,因为人多,这也让小偷有了下手的机会,每次逢集不是有人钱被偷了就是有人物品被盗了,那时没有监控,也没有11O,派出所总共也就两三个干警,警力明显不足,再加上没有辅警和联防队员,一般的失窃案子基本都是不了了之。当然,也不是就没破过案的,我就在现场看到一个被当成小偷的人被吊在大树上抽打最后不得不承认东西是自己偷走的。是不是屈打成招不要说我当时不晓得,直至现在我仍然不晓得。
逢集最热闹的还是桃园街,摆摊的,挑担的,唱书的,拔牙的,卖假药的,玩杂耍的,打门头词的,逮大老头的等等,都集中在这条街上,每人圈一个地方,各苦各钱,互不拆台。印象中唱书的是在王三靠家后面,玩杂耍的是在碳场门口,拔牙的会摆在市管会门口,卖农产品的都集中在戏园街,卖树苗农具的都集中在桃园街南头十字街口向南下坡的那个地方,牛行猪行鸡行设在大北门,虽然交易的是动物牲口,反而相对的清静,不吵不闹,与桃园街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渔沟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小镇。水网遍布,水系十分发达。整个小镇被圩河环绕,而渔沟中学更是被内圩河所包围。明明都是正儿八经的河,却起名叫“沟”。可见渔沟人的低调与纯朴。小镇上有西大汪,在粮管所后面;有东大汪,在中市街和桃园街之间;中市街东边还有一个无大不大的汪塘,水面宽广,鱼虾满塘,水鸟嬉戏,荷花怒放。医院后面有南大汪,小学南边还有西大汪…渔沟的姑娘之所以长的水灵,个个如花似玉,应该与生长在水乡是分不开的,所有的渔沟人也在一直享受着水的滋润。
渔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古镇。有师从徐悲鸿,留学法国的雕塑家滑田友,他的作品被陈列在天安门城墙上;有电影编导家吴纯一,他编导了近百部科教影片,在演艺界硕果累累;有旅居台湾的大作家司马中原,他的作品曾获得台湾最高奖项“国家文艺奖”;有打响淮阴抗日第一枪的吴觉,李一氓称他为“主人颇有江湖气,认客能谈山海经”;还有夏仲芳,还有夏如爱…这些人的事迹都在史料中有所记载;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亲眼所见印象深刻的小人物:有卖点小花生嘴能哄死人的“哑巴姑娘”,有黑白两道通吃的江湖刚哥,有里方外圆什么事都能摆得平的民间丁爷,有阿Q式的毛小嗄,有做小本生意的唐司令,有能讲会说的张大吹,有满嘴跑火车的吴大炮,有上能够到天下能摸到地的万事通…
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不管是名人,还是俗人。他们都很普通,一样的吃喝拉撒,过着常人一般的生活。他们深爱着渔沟这片热土,他们也曾有过梦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朝着心里的目标努力。各自安好,与世无争,不卑不亢,做真实的自己。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扑面而来,计划经济也适时的向市场经济转型,渔沟这座古老的小镇终于散发出她沉寂已久的活力。年轻人留起了大背头,穿起了喇叭裤,手提着收录机,跳起了迪士科;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厂房机声隆隆,一片片农田规模种植,一条条大路四通八达。渔沟变了,由简朴到华丽,从贫穷走向富裕。
曾经的渔沟印象已经没有了踪迹,以前的渔沟回想起来依然亲切,虽然恋恋不舍,虽然深深怀念,但也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惟有把她深深地藏在心底,藏在情感深处。
印象中的渔沟,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仿佛就在昨天,仿佛还在眼前。

作者简介:严祖勇,江苏淮安人。写作纯属个人喜好,不时还会偷工减料;说来不怕大家见笑,至今不会使用电脑。曾经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体裁文章若干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