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镇寻古

 淮阴语文 2021-04-12

古镇寻古

陈静

      淮安区有个千年古镇河下,淮阴区有个千年古镇渔沟。河下古镇,幽幽石板路,足痕辙印,凹凸溜光,两侧房舍,青砖灰瓦,户牖斑驳,古朴沧桑,保持了历史原貌,闻名遐迩,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渔沟古镇,外地人可能并不熟悉。

渔沟镇得名于唐朝诗人皇甫冉的诗句“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自秦朝建置,渔沟镇已有2300多年历史。传说当时大清河盛产鱼虾,并且味道鲜美,因此吸引了许多捕鱼人来这里定居,来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较大的村落。因为附近有不少由大清河冲刷而成的沟壑,所以这里便被人们戏称为渔子沟,这也许就是渔沟地名的由来吧。

     2015年10月24日上午,得闲探寻渔沟古镇的历史遗迹。渔沟古镇,唯见牌楼高大,有点古味。

从小北门进去一直向南,看不到一处古迹,和普通集镇没什么两样。在十字路口拐进骡马街,来回逛了一圈,重点想看看传说中的八角琉璃井究竟是什么样子,在一村民的指引下,来到 “古井”(准确的说应是遗迹)边,只见上面覆盖着一捆玉米秸秆,井口早已被土封了。带着一丝遗憾往回走,只见路北一戴眼镜的老者坐在门前看书,猜想一定是位儒雅之人,上去和他攀谈一定有不少故事。老人名叫陈宏驹,今年刚好九十整,面容清癯,精神矍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一双雪白的眉毛又长又浓,特别显眼。且听他娓娓道来。
      渔沟骡马街,位于渔沟集镇中间,东起渔沟东门口,西至渔沟戏园街南首与文昌街相接,因当时是骡马交易场所,还有四家制造和修理骡马车厂,因此而得名。街道全长1000余米,它与渔沟地名一同诞生,穿过时光隧道,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风剥雨蚀,历史痕迹几乎冲刷殆尽。建国前的渔沟镇仅有两条街道,即骡马街和中市街。

相传,中市街是清代康熙末期乾隆初期时新辟的,是顺应“通京大道”西北走向而设的。张煦侯的《淮阴风土记》这样记述,“值南北使节经临,冠盖络绎,朝发王营,暮宿渔沟,上距桃源之古城驿恰为中站。”渔沟便成了连接南北的通途。因此,骡马街是渔沟古镇名副其实的缩影,现存的古井遗址就是强有力的佐证。
      在骡马街中段北侧的这口古井,清代之前,井上建六角凉亭,井口砌牛头型青砖,上方罩井盖。1958年大跃进时期,生产队抗旱打井需要用砖,古井被拆除,抠出很多青砖,后怕坍塌,就在上面套上几节水泥桶,井口用水泥板覆盖填土掩埋。当时在井侧下方土里还发现一块石碑,根据碑文记载:秦征北大将军蒙恬率领10万军马征剿太湖地区民反,回咸阳途经渔沟,适逢大旱,为解决军马和当地居民饮水困难而凿的,后三国将领袁术征伐经此,为前朝大将军蒙恬替民办好事而感动,树立此碑。现琉璃井身尚存,深埋地下,井口被泥土覆盖。
      据老人讲,这口井是地下长出来的,井底的泉眼直通东海,井口像螺蛳壳形。传说当年一妖螺从东海游到渔沟,见骡马街热闹非凡,留恋这人间仙境,遂化身螺蛳宿栖在井口,日夜欣赏美景。从此井口越长越高。有一天早上,一个新媳妇出来倒马桶,粪水溅到了螺蛳壳上,井受到 “咽痒”(方言,意即玷污、亵渎),从此不再长高。

相传,隋炀帝两次下扬州探琼花驻跸渔沟,嫌河道浅,他命人倒黍子入河中拉船经过,留下了“纳黍行舟”的传说。清乾隆帝三次下江南也驻跸渔沟,并嫌骡马街蚊虫多,说:“骡马街要没有蚊虫多好,街前街后都是荷花塘,真是鱼虾鸡头菱角藕,人到渔沟不想走。”后来当地人传说骡马街没有蚊子,是皇帝封的。

是不是历代帝王的垂青,饮用过此古井泉水,赋予了这方水土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亦或天地之灵气,保证了蚊虫无法孳生。或者只是传说,骡马街其实还是有文字的,有机会夏天一定到骡马街住一宿,验证一下。

油菜花黄,桃花凋残;梨花零落,海棠依旧。清和景明,追思怀古,溯源感恩,方得善终。

时隔六年,2021年4月4日,清明节上午,阳光明媚,再次乘车前去渔沟。在小北门东下车,遇一老者,八十六岁的王孝先,退休老教师,一路攀谈,得知老人在宋集、蒋集、三树等地教过书,老人要去路北大超市购物,在小北门分手告别。

我继续西行400多米,从大北门向南,一路悠哉游哉,探寻古镇遗存。随两位大妈前行,发现街东一“丁”字型河沟上,架一座太平桥,始建于唐,清乾隆复修,1988年村集资再修。渔沟晋代一度叫作“甪城”,是东南粮道的重要关口。唐代建有砖石城池,东、西、南面各一,北面两个,共五个城门。后砖石城池被毁,建土圩代替,圩外有壕沟,圩内水网密布,地形复杂,是个邪(斜)地,所以不论从哪个方向看都不是很正。据说战乱时匪敌想入侵并非易事,唐朝罗成打的白玉关就是渔沟镇。

老街逶迤里许,两旁均是两层现代小楼,在渔沟村委会西南路西又发现一处百年老宅,非常特别:青砖小瓦,斑驳零落,墙面布满很多防裂的巴锔子,沧桑古朴。由于日久没人居住,铺面门板东倒西歪,映衬昔日老街的繁华;屋面长满许多瓦楞草,还有4棵倔强挺立的小构树。侧面、正面、远近各拍了几张照片。刚拍完照片,兜兜转转又遇到了王孝先王老,你说巧不巧!王老家就住村委会对面,王老客气地邀请我家中再叙,小酌几杯,我连连作揖告别。

继续南行进入文昌街,右拐向西行200多米,渔中正在紧锣密鼓进入倒计时建设中,施工工地不得入内,只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渔中的前身叫“临川书院”,有着300多年历史,几度沉浮,几度春秋,今日枯木又逢春,期待9月1日的菊黄蟹肥时,新渔中能再现辉煌,成为淮阴区的人才高地、西部摇篮。

折返顺道进入骡马街,再次来到秦时遗迹“八角琉璃井”处,就在周海亮家门西靠近电线杆旁。向周海亮打听陈宏驹老人近况,得知老人去年已驾鹤西去,享年95岁。未能相见,甚是遗憾。

站在古井遗迹处,感慨,诧异,无奈。七年前,我就先后跟我的几个同学提议,政府能不能拿出资把琉璃井恢复原貌,并立亭树碑保护。时隔多年,再次造访,还是原样。琉璃井古井盖还剩半边,直径一米五左右,有“十搂缸”缸口那么大,在对过吴云贵家后檐,被土掩埋。二〇〇几年古井曾被淘出,后覆盖水泥板掩埋至今。

渔沟过去有两口古井。一是渔沟小学对面粮站院内,明清至民国时期渔沟酒厂酿酒用的井,建站时填埋。康熙帝下江南时曾三次居住在渔沟,并留下了“豪客只知二锅头,不知可晓渔沟酒”这样的诗句,“四沟一河”之一的渔沟酒曾名扬天下,就得益于这口甘甜清冽的井水。另一口就是琉璃井,也许通海吧,井水微咸,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两口井一甜一咸,很是神奇!

据六年前陈宏驹老人回忆,渔沟过去有很多庙宇祠堂。如供销社身底的火神庙、老卫生院身底的吴家祠堂(又称南祠堂)、文昌宫,还有关帝庙、奶奶庙、三元宫等。或毁于兵燹,或年久失修坍塌,或遭人为破坏,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打造一个历史名镇,不光要经济繁荣、外表光鲜亮丽,还要保留古镇风韵,开发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渔沟古镇,还她名副其实,还她历史定位。                        

在文物保护方面,以及对历史遗存的重视程度,我们不得不佩服老淮安人的睿智和前瞻。我们应向淮安区学习,充分挖掘运用本地的历史文化积淀,把渔沟古镇打造成真正的历史名镇、文化名片,成为淮阴区西部的亮点,造福一方,千秋功业,永世传颂!                  

                         2021年4月4日于淮阴







作者简介:陈静,男,1961年7月出生,原名陈永明,渔沟中学毕业。闲暇时偶有舞文弄墨,信手涂鸦,发些感慨,很少有文章发表。平时喜欢寻石访仙,游山玩水,疯疯癫癫,常被戏谑。曾在《淮海晚报》、《淮阴报》发表过几篇小文,《一段令人难忘的奇缘轶事》收入《淮阴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