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百问》装饰工艺之一

 liweiwb 2022-10-23 发布于上海

《陶瓷百问》凝聚了南宋官窑博物馆一些中青年工作者多年来在从事社会教育、弘扬陶瓷文化实践中的体会和心得,整合梳理出一百条关于陶瓷基础、陶瓷工艺、陶瓷典故等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的问题,通过答疑、释惑、解谜的方式为读者朋友敞开多扇通往陶瓷世界的大门。

 

装饰工艺

 

69、陶瓷有哪些装饰手法?

70、什么是开片?

71、紫口铁足是如何形成的?

72、金丝铁线是怎样形成的?

73、什么是釉下彩?

74、什么是釉上彩?

75、什么是青花釉里红?

 

 

 

69、陶瓷有哪些装饰手法?

 

陶瓷装饰就是在陶瓷产品表面或坯体上运用刻、划和彩绘等多种技法进行艺术加工。装饰技法是陶瓷制作工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可更好体现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在我国几千年的陶瓷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多种陶瓷装饰技法,按工艺的不同可分为胎装饰、釉装饰及彩绘装饰三大类。

 

胎装饰即在陶瓷制品的胎体上用刻、划或粘贴等多种技法来达到装饰效果,主要可分为化妆土装饰、绞胎装饰、刻花、印花、贴花、剔花装饰等。

 

化妆土又称陶衣,它的使用可以遮盖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坯表面,改变胎体的质感,增加光滑程度,美化瓷器,故称为“化妆土”。

 

绞胎是将几种不同颜色的泥料按一定顺序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形,烧成后的瓷器具有多种纹理,有的如羽毛、有的似木纹,深浅条纹相互交织,独具一格。

 

刻花、划花是利用刀具在半干的坯体上刻、划花纹的一种方法,在宋代瓷器装饰中占有重要比重,如定窑、耀州窑皆以此工艺闻名。刻花的特点是凹凸分明,层次感强,线条雄健刚劲,划花则呈现阴纹线条状,细腻柔美。

 

印花是把事先花纹的陶范置放于轮盘之中,将坯泥紧压在陶范上成型;贴花是预先把模印或捏塑而成的装饰部件用泥浆粘贴于器物上;剔花则以剪除纹饰之外空间为主的一种胎装方式,是浮雕技艺在瓷胎装饰中的创造性运用,分为局部剔花和大面积剔花。

 

釉装饰是通过给胎体施以不同的釉料,烧制后即可产生不同的色泽和艺术效果,如开片、窑变、结晶等几种方法,其中釉色是基本的一种釉装饰。

 

釉色主要是通过釉中的着色剂配合窑炉气焰而形成的。着色剂一般有铁、铜、钴等,窑炉气焰分为还原焰和氧化焰。青釉是最早出现的颜色釉,延续时间也最长。其他有白釉、黑釉、红釉、黄釉等,构成绚烂缤纷的彩瓷世界。

 

彩绘装饰即在胎体上或已烧制好的瓷胎上用各种彩料绘画以达到装饰的目的,可以分为釉上彩绘和釉下彩绘。釉上彩绘一般是先烧好白釉瓷或色釉瓷,然后再上彩,二次入窑烧成。五彩、粉彩、珐琅彩即典型的釉上彩。釉下彩绘通常是在素胎上直接绘彩、罩釉,一次入窑烧成,如青花、釉里红等。此外,还有釉上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彩釉装饰使绘画艺术真正进入了瓷器装饰领域,使瓷器有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图片

 

北宋 · 越窑刻花粉盒(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70、什么是开片?

 

在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常会有观众指着类冰似玉的青瓷疑惑地说:这些瓷器上怎么有裂纹?没错,这些瓷器上是有裂纹,可是孰不知这些裂纹,在陶瓷术语中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开片。

 

其实开片原本是瓷器烧成过程中的一种缺陷,是在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虽然瓷器的釉产生裂纹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胎釉膨胀系数的不匹配是其根本原因。因为热胀冷缩所产生的力是有破坏性的,如果釉的膨胀系数比胎大得多,在冷却时釉就收缩得比胎快,造成开裂,正像一个人身上穿了一件尺寸太小的衣服而被胀破一样。宋以前的瓷器中常有开片现象,宋代开始有意识地在瓷器上用开片作为装饰,如官窑、汝窑、哥窑等,江西吉州永和窑还有专烧开片器的碎瓷窑。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场也仿官、汝、哥窑等碎器品种,尤以雍正朝的仿品为佳。

 

古董商们按裂纹的大小、深浅、疏密和形状给开片取了许多有意思的名称,如冰裂纹、鱼子纹、蟹爪纹、文武片、百圾碎、梅花片、兔丝纹、牛毛纹、金丝铁线等。

 

71、紫口铁足是如何形成的?

 

紫口铁足是南宋官窑、传世哥窑器和南宋龙泉窑黑胎瓷,以及明、清景德镇仿哥窑所具有的工艺特征。它指瓷器上口沿薄釉处透出胎色而略微泛紫,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这一工艺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以南宋官窑青瓷为例来说明。

 

南宋官窑选用的是含铁量较高的瓷土,因而胎色较深。瓷器在烧制时釉会液化而向下流动,所以口沿的釉层是最薄的,能够隐约透出胎色,我们称之为紫口。

 

虽然青瓷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氧化气氛的影响。特别是在露胎处,没有釉的保护,更容易受到氧化,胎色也就更深。部分南宋官窑瓷的底足经过刮釉处理,露胎处显现出了深邃的铁褐色,被形象地冠名——铁足。

 

72、金丝铁线是怎样形成的?

 

金丝铁线是开片釉的一种,为传世哥窑特殊的釉面装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故称“金丝铁线”。这种深浅不同的纹片应是出窑后人为着色而成,如用墨汁、茶叶汁等有色液体在瓷器上着色,大纹片由于粗而深,着色剂很容易渗透进来,着色后颜色很深,十分醒目,小纹片由于细而浅,着色剂不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较浅。深色纹片与浅色纹片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络,装饰效果很强。为了使大纹片与小纹片的色调反差更加明显,也可以分为二次着色,第一次刚出窑时用色调深一些的着色剂着色,过一段时间,待小纹片大部分出现后再用色调浅一些的着色剂着色。用这样的方法着色,两种纹片的色调反差比一次着色更加明显。

 

图片

 

南宋 · 哥窑五足洗(上海博物馆藏)

 

73、什么是釉下彩?

 

釉下彩是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法,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青釉或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早在三国时期,已有了利用铁为着色剂,在瓷器上施釉下彩的装饰工艺。我国古代陶瓷中的釉下彩品种有釉下褐彩、釉下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品种,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由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

 

74、什么是釉上彩?

 

釉上彩是瓷器的主要彩绘方法之一,系在已烧好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二次烧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能烧成高温釉下彩不可能达到的鲜艳效果。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或同酸碱接触之后,易褪损变色。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称为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有更多创新,如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图片

 

清乾隆 · 绿地粉彩折枝花卉纹葫芦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5、什么是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青花和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上的装饰方法,是景德镇在青花和釉里红两个品种的基础上创新的技艺,始于元代,延传至明、清,而真正的成功之作要到雍正时期。

 

由于青花是钴发色、釉里红是铜发色,两者化学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要在同一器物上,使红、蓝呈色恰到好处,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清代雍正时,青花釉里红烧制完美,特别是一种桃果高足碗,其青叶和红桃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说明当时烧造技术已高度成熟,唐英在《陶成纪事》中叙述雍正的青花釉里红制作说:“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有青叶红花者。”这种成功之作,后世很难仿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