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只鸟不吃不喝飞了11天,它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出发

 Loading69 2022-10-23 发布于四川
一直飞行到了大洋洲的新西兰,飞行距离超过了12000千米,创造了鸟类单次不停歇飞行距离最远的记录,它的名字叫斑尾塍鹬。

斑尾塍鹬是一种并不罕见的水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们国家一些比较著名的观鸟地点,比如上海的崇明东滩、江西的鄱阳湖湿地、广西的沿海红树林等地,也都比较容易看到它。

而这么常见的鸟,在鸟类学家眼中却十分奇特,因为它特别能飞,每年都要飞行超过3万公里的路程,在地球的南北两端来回迁移,在整个一生之中,它们要这样来回飞行15~20次。

斑尾塍鹬体型中等,体重300克左右,体长32~38厘米,跟一只鸽子差不多大。它们常常栖息在沼泽湿地和海滩等处,主要以昆虫、小贝壳、小虾小蟹等水生软体动物为食。

在中国,斑尾塍鹬属于旅鸟,旅鸟的意思是指它们途径我国,但又不在我国繁殖或者越冬,那么对我们国家而言,斑尾塍鹬就是旅鸟。

2007年,科学家在16只斑尾塍鹬的腿上绑了小型卫星追踪器,想要研究它们的飞行习性,其中一只代号为“E7”的斑尾塍鹬,飞行数据让科学家们十分震惊。

E7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出发,一直不断地高速飞行,斜跨太平洋,直抵大洋洲的新西兰,飞行距离达到了惊人的11587千米,创造了鸟类不间断飞行的最长记录。

其实能飞这么远的鸟类并不罕见,比如北京雨燕,它们每年冬季来临之前都会飞往南飞越冬,再比如北极海鸥,每年北极冬季迁徙时,会飞行三个月之久抵达南极洲附近,从地球的最北端飞往最南端,飞行距离达到了19000千米。

但是E7之所以能受到科学家们的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们在飞行途中不吃东西,靠着自身的能量硬扛整个飞行过程,这在迁徙的鸟类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2020年9月16日,另一只代号为“4BBRW”的斑尾塍鹬打破了E7创造的记录,它也是从阿拉斯加出发,沿着当年E7的飞行路线,朝着太平洋的新西兰高速飞行。但是在飞行途中,这只斑尾塍鹬受到了大风的影响,被吹到了澳大利亚,之后再绕飞到了新西兰。

这一意外让4BBRW多飞行了3天,它连续飞行了11天,飞行距离也因此达到了12200千米,成为世界上有记录以来单次飞行最远的鸟。

那么问题来了,斑尾塍鹬数十天不吃不喝不休息,它们靠什么来支撑如此之久的长途飞行呢?这得益于斑尾塍鹬特殊的身体结构,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强大的囤脂能力

靠飞行跨过太平洋是个体力活,对斑尾塍鹬体能的消耗十分巨大,它们中途不吃东西,那么就需要起飞前储备足够的脂肪,以满足飞行时的消耗所需。斑尾塍鹬在阿拉斯加度过繁殖季后,它们会大吃特吃各种蠕虫和软体动物,拼命地增肥,就像老虎“贴秋膘”一样。

斑尾塍鹬在起飞之前,体重能增加一倍,但是其体积却不会增加太多,因为它们能压缩自己的内脏,为脂肪的囤积腾出地方来,这样它们出发时就储备了足够的脂肪,而身体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不会因为增重而过多地影响飞行速度。

事实上,当斑尾塍鹬起飞的时候,它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长着脑袋和飞行肌肉的巨大脂肪球,而当它们抵达目的地时,体重会减轻一半。斑尾塍鹬的这项能力,在鸟类当中是首屈一指的。

2、神奇的休息方式

吃饭的问题解决了,那飞行途中总得睡觉吧!斑尾塍鹬连续飞行数十天,又要如何解决睡觉或者休息的问题呢?

科学家们发现,斑尾塍鹬在飞行途中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左右大脑轮值。大脑分为左右两边,它们飞行过程中总是保持一边大脑清醒以维持平衡,而另一边大脑则保持关闭,以充分休息。

所以说,斑尾塍鹬通过强大的囤脂能力积蓄飞行所需的能量,飞行途中又通过左右脑轮值的特殊方式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它们凭借这两项强大的能力,才能做到数十天连续飞行上万千米。

当然了,并非每一只斑尾塍鹬都能抵达目的地,它们当中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那些,会在飞行途中因体力不支而掉落到海里被淹死,也有一些会被天敌捕获。

虽然斑尾塍鹬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鸟,但由于人类活动对它们栖息环境的破坏,尤其是石油开采造成的海域污染、滩涂减少等问题,使得斑尾塍鹬的数量越来越少,我们需谨慎看待。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你有幸遇到那种脚上带着金属环的鸟类,可以将它们脚环上的文字记下来,然后报告给当地的观鸟协会,这对观鸟协会以及那只鸟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因为那只鸟可能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对象。

你觉得斑尾塍鹬漂亮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