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金法则[954]一[649]做你想做的人 一[648]做最好的自己

 赵站长的博客 2022-10-23 发布于北京

人有时未必知道谁对他好,但是畜生却分得清楚

说人不如畜生,是一句相当不好的话。

岂止相当不好,正确说来,那该是一句骂人的话。

可如果抛开这点,单纯从人与畜生相比的角度,不能不说,也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畜生能做到的事,人未必就能做得到。

力气大小与感官敏锐程度就不说了,就说准确地分辨谁好谁坏这件事——

人未必知道谁对他好,但是畜生,还真能分得清清楚楚。

麦家的作品《畜生》,可以为此做证。

一、热闹

天气热的时候,我浑身长了痱子。

爷爷说那是因为我身上湿气太重的缘故,他把酒碗递给我,说:

“来,喝一口,杀杀你身上的湿气。”

“小孩子不能喝酒。”

“没让你喝酒,这是药。杨梅酒可是除湿祛寒的灵丹药,以前杨贵妃都年年要喝的。喝吧,当药喝,这时节喝最灵。什么东西都要当季吃,现在喝是仙药,到冬天它就是毒药了。”

对爷爷的话,我向来深信不疑,接过来,发现那味道竟然像蜜一样甜。

于是我放开喉咙,把半汤碗杨梅酒喝个精光。

不出意外,从没喝过酒的我醉了,迷迷糊糊之中,听见爷爷说本想带我去看热闹的,现在不成了,只能老老实实睡觉。

可我并没有像爷爷说的那样一觉睡到第二天,没睡多久,我就因为头晕呕吐,把喝进去的酒多半清理个干干净净。

我醒了。

醒了后才发现一个大问题,整个村子,空了。

我在空荡荡的村子里东游西晃,一度担心村里人是不是都死光了。

后来我寻到祠堂门口,终于看到一个人。

是富根。

他是个瘫子,哪也去不成,成天以祠堂为家的。

我想从他那里得出点消息,弄明白村子里的人为啥都不见了,没想到瘫子的嘴还挺紧,非要我给他寻烟头才肯说。

没办法,我只能答应对方的要求。

好在瘫子没让我失望,从他那里,我最终得到一个惊天大消息:

下午镇上开公判大会,要枪毙人,村里人既没有失踪,更没有死,而是男女老少齐出去,全都跑去看热闹了。

呀,听到这消息的我,胸膛一下子怦怦狂跳起来,想起迷迷糊糊中爷爷说的话,说本打算带我看热闹什么的,我撒开脚丫子就跑。

没错,我长这么大,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热闹,现在不跑,更待何时。

何况,整个村子里的人,除了没办法走路的瘫子,全都去看热闹了,如果我不去,我就会成为村子里所有手脚健全而又唯一没见过这般热闹的人。

那怎么可以?绝对不行!

二、木瓜

费尽千辛万苦之后,我终于到达看热闹的地方。

我看到一排即将被处决的坏人,有五个。

五个当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那个赤膊赤脚和矮佬。

为什么呢?

因为其他四个都是垂头丧气低头认罪的样子,只有这家伙一直昂着头,东张西望。

完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不仅如此,我总觉得他看起来那么眼熟,像我们村里的一个人。

旁边人告诉我,没错,就是他。

那是我们村里众所周知的傻子,大家都喊他木瓜。

关于这个人,村子里男女老少都能背上几句关于他的词:

木瓜木瓜

木金傻瓜

无爹无娘

断子断孙

光棍一个

养牛三头

一天吃一顿

夜里跟牛困

牛说木瓜好

人说木瓜瓜

不晓得白醋酸

不知道加法算

据说木瓜是村子里的私塾先生捡回来的孩子,先生教得了别人,唯独教不了他。

木瓜虽然天生力气大,但因为智力问题,不能做一般农活,队里只好安排他放牛。

说到牛,那可是生产队的宝贝,村里大人都知道,死一个人不算事,死一头牛是天大的事。

牛容易犯两种病,一种是羊癫风,一种是黄疸病,这两种病通一种是因为挨饿,一种是因为受惊,都可以因为照顾它们的人精心周到而避免。

木瓜管我们生产队里的三头牛,从来没出过差错。

村里人都说,木瓜对牛比对自己还要好,他是牛的爹、牛的妈。

我也常常想,我们小队的牛能遇到木瓜,真是好福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傻乎乎只知道一心照顾牛的人,一个月前,竟然突然会被公社抓走。

为什么,为什么连木瓜也会被抓走,我始终想不明白。

我问爷爷,问父亲,问母亲,问过好多人。

他们都说,你小孩子管这些事干什么。

好,我是小孩子,可以不管,那现在木瓜被当众处决,难道我还能不去想这些事,不弄个清楚明白吗?

尾声

《畜生》中,最戏剧的情节莫过于木瓜死后,村里没有一个人愿意替他收尸,没想到村里人最看重的几头牛,集体逃跑,一路找到地方,守在木瓜的尸体旁边。

村里人想把牛带走,牛却不走,直到他们把木瓜的尸体放在牛背上,它们才肯离开。

作品中,爷爷评价牛们的举动,有这样一番话:

“都说狗通人性,看来牛也是通人性的。”

但是作品中,作为小孩子的我十分不赞同爷爷的这番话,为此他反驳道:

“爷爷你说得不对,木瓜不是人,是畜生,怎么叫通人性?应该叫通畜性吧。”

童言无忌,村里人把木瓜排除在人的队伍之外,认为他不配为人,认为他应该和畜生一个样,真是一件无比讽刺的事。

而最后,果然是畜牲们接纳木瓜,不顾所有人的意见,坚决而又决绝地去解决木瓜的后事。

所以,《畜生》中,这几头牛用它们无声的行动,实在是给村里所有人上了极其震撼的一课。

此外,不得不说作品一开始醉酒的片段也很有深意——

芸芸众生,自视清醒,事实上,又有几人能真正清醒?

由此,《畜生》之名,到底应该为谁,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是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学习体验与分享(其中会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话并结合我的一生体会与经验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谢谢!)我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应注意的事儿!退休后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广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