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屠格列夫:你摘走了我生命中所有的花朵,却不到我墓前来看我

 陈巽之的图书馆 2022-10-23 发布于山西
文章图片1

by / 南下 · 寻隐记

1816年2月的一天,在俄罗斯奥廖尔省的一座教堂里,一出海誓山盟正在上演。

新娘是位30来岁的女庄园主,新郎是个20来岁的没落贵族子弟。

这场婚礼无关爱情。新娘是被男子英俊的外貌和甜言蜜语吸引;而新郎相中的,却是新娘名下几千个农奴和上万亩土地。

值得庆幸的是,在两年后的11月9日,他们迎来了“爱情的歌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传奇。

01 . “我的童年没有一点愉快的记忆”

文章图片2

老屠格涅夫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这个“上门女婿”,既不在乎老婆,也不关心子女,只醉心于玩牌、打猎、酗酒,以及和有点姿色的姑娘调情。

儿子曾这样描述父亲:“他是上帝面前的渔猎高手”、“他对家庭生活丝毫不感兴趣,他喜欢别的事情,并且在那些事情上完全得到了满足”。

老屠格涅夫潇洒人间42个年头。他留给儿子唯一的遗产,是其笃行不移的“人生信条”:“你能够拿到手的,你就去拿;千万不要让别人控制你,做自己的主人——人生的全部滋味就在这里。”

屠格涅夫的母亲,则是一个十分不幸又十分幸运的人:幼年丧父,母亲再嫁,继父粗暴,16岁即被迫离家,一度孤苦无依。

后来,她被好心又有点变态的叔父收养,虽然得到百般宠爱,但几乎被幽禁在庄园里。幸好在她快30岁的时候,叔父就一命呜呼,一夜之间她变身为当地最富有的庄园主人。

苦难的童年、孤独的青春和草率的婚姻,让她成为一个性格古怪的女人。她喜欢读书,爱好艺术,同时又喜怒无常,跋扈专横。

屠格涅夫曾说:“我的童年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没有一点愉快的记忆。我怕母亲就像怕火一样,为一点小事,我经常受罚,一句话,就像是新兵受训。”

冷淡的父亲、专横的母亲、自由自在的田园,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屠格涅夫,温顺而又固执,敏感而又多情。

02 . “屠格列夫家的姑娘”和“多余的人”

文章图片3

1833年,15岁的屠格列夫考入莫斯科大学,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1838年,他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和历史。

1842年,学业有成的屠格列夫回到家乡,与做裁缝的女仆阿芙多吉娅擦出爱情火花。母亲发现后勃然大怒,把已怀身孕的阿芙多吉娅赶回了莫斯科。

次年春天,阿芙多吉娅为屠格列夫产下一女。不久,女儿就被祖母抢走。那个“犯了过失的女人”,后来嫁给了一个小市民。

1843年,25岁的屠格列夫遇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32岁的V.G.别林斯基和出生在西班牙、自称是吉普赛后裔的女子波琳娜。

作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和天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深刻影响了屠格列夫,使他的文学创作由浪漫主义走上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开始用笔和万恶的农奴制进行“永不和解”的斗争。

而时年22岁的波琳娜,是一位天才的歌唱家。在圣彼得堡的一场演出中,屠格涅夫对她一见倾心,从此追随一生。

除了那位女裁缝,在遇到波琳娜之前和之后,屠格列夫还有过几次短暂的恋情。在他的“爱情三部曲”《初恋》《阿霞》和《春潮》中,或多或少留下了属于他的青春记忆。

《初恋》是一个中年男人对初恋生活的回忆:情窦初开的16岁花季少年彼德罗维奇,迷上了新邻居公爵夫人的女儿、21岁的齐娜伊达。当他沉浸在初恋中不可自拔时,却发现齐娜伊达在与另一个男人幽会。他带刀潜伏,想做个决斗,竟发现情敌是自己的父亲。

屠格涅夫曾说,“《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成分,《初恋》却是根据真事写成”;“小说里描写的中年人是我的父亲,而那个男孩子的原型就是鄙人”。

1857年,39岁的屠格列夫疾病缠身,他与波琳娜的关系,也因为一个画家的短暂插足,迎来一场危机。

病痛与苦闷交加之中,他孤身一人到德国波恩一个温泉小镇散心。在那里,遇到了著名画家尼基京和来自莫斯科的萨布洛夫兄妹。

正是这个契机,促使屠格列夫一气呵成,创作了“爱情的咏叹调”《阿霞》。

小说中纯真善良、精灵古怪的私生女阿霞,寄托了屠格列夫对自己女儿的怜爱与忧虑;而与爱情失之交臂、懊悔终身的男主人公“恩·恩”,则可以看作是青年时期多情而又懦弱的自己。

屠格列夫在给托尔斯泰的一封信中曾说,他差不多是含着泪写完《阿霞》的。在小说结尾,已近暮年的恩·恩掏心掏肺、感人泪下的长篇内心独白,读来令人动魄惊心。

创作于1871年的小说《春潮》,“引子”是屠格列夫1840年5月在德国法兰克福游历时,与一家糖果店店主女儿的偶遇。

小说中,19岁的俄国青年萨宁和糖果店店主的女儿杰玛一见钟情。杰玛为了萨宁,背弃了母亲为她相中的未婚夫;萨宁为了婚礼,去向妖艳的贵妇人玛丽娅求助,却经不住诱惑,成了人家石榴裙下的玩物,他无力挣脱,最终失去了杰玛真挚的爱情。

屠格列夫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思想自由、精神独立、行事果敢的少女形象,被称作“屠格列夫家的姑娘”。

与之同时,他也塑造了一批典型的贵族青年形象。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现实不满,却缺乏抗争的勇气;他们性格软弱,生活空虚,碌碌无为,最终沦为一群“多余的人”。

在《阿霞》中,屠格列夫通过她哥哥加京之口,说:“阿霞爱慕的是一个英雄,一个异乎寻常的人……”

而在小说《往来书信》中,他又借人物之口近乎绝望地回答:“在我们这个时代,哪里还有什么英雄!”

当爱情远离,“求而不得”时,他们惆怅苦闷、自怨自艾;而一旦爱情降临,就要“得偿所愿”时,他们又犹豫、恐惧,直至背叛、逃离。

他们制造悲剧,并以悲剧来丰满、抚慰空虚的自己。

03 . “我遇见你,就像一条狗找到了主人”

文章图片4

的确,在屠格涅夫的小说作品、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里,爱情都是悲剧。

他与波琳娜的畸恋,或许正因为处于“求而不得”与“得偿所愿”之间,才让他欲罢不能、无所顾虑。

波琳娜,正式的名字叫“波琳娜·维亚尔多”夫人。是的,她是个有夫之妇,丈夫维亚尔多是大他20来岁的法国艺术家。

几何学认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而爱情上的“三角”通常岌岌可危。可喜可贺的是,这仨人都超凡脱俗,把他们的“三角关系”维持得相当平稳。

波琳娜身材娇小、算不上漂亮,据说还有一点点驼背,但她弹得一手好钢琴,能讲五种语言,并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

她的粉丝之一、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由衷地赞叹:

“她的表演热情洋溢,当她张开大嘴,雪白的牙齿闪闪发亮;她的笑容甜美而残忍,但野性十足,让人恍惚以为是来自印度与非洲的奇珍异兽,活生生地在你面前复苏。”

屠格涅夫对波琳娜是如此钟情,不仅把5岁的女儿托付给她抚养,还追随到德国和法国,做她一家的好邻居。

屠格涅夫终身未娶,他唯一的私生女也婚姻不幸。为了摆脱丈夫的纠缠,她逃离俄罗斯,一个人躲到了瑞士。

在创作了《猎人笔记》《罗亭》《父与子》等一系列闪耀着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光辉的杰作之后,1883年9月3日,饱受癌症折磨的屠格涅夫,在巴黎、在波琳娜的身边,永远闭上了他那双寻找爱与美的眼睛。

根据遗愿,他被送回俄罗斯,安眠于他视为“自己的全部信仰”的诤友别林斯基的墓旁。

在小说中,屠格列夫曾这样宣告:“爱情里没有平等,一个是主人,另一个是奴隶。”

在生活中,他也曾卑微地向波琳娜表白:“我遇见你,就像一条狗找到了主人。”

在生命的尽头,他为波琳娜献上了最后两句预言诗:“你摘走了我生命中所有的花朵,却不到我墓前来看我……”

“主人”的眷顾,是恩赐;“奴隶”的顺从,是痛苦。或者可以说,屠列格夫,这个多情而又孤独的人,他追求波琳娜一生的,大概是灵魂上的自我依恋,而不是男女间的琐碎爱情。

文章图片5

屠格列夫少年时故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