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赛课的功利性无法避免,教师还可以做什么?

 名师说 2022-10-23 发布于广东

入学咨询、教师求职、名师交流、了解教育动态,扫上方二维码进群,备注需求:求职群/粉丝群。

一定要备注哦!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赛课,往往不是参赛教师一个人的事。它时常关乎学校、地区的荣誉,一个人、一节课,是要被用来衡量学校乃至地区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水准的。

这一点,并不独课堂教学如此,体育、艺术、军事、劳动,各行各业都是常见的,绝非尽善尽美,但也绝对可以被理解和接受。

既如此,这个人背后有精心组建的团队,这节课要经过反复不断的打磨,也就都无可厚非了。

然而也因为如此,教师的确有可能成为经过一遍遍操练后负责程式化演出的傀儡,演出结束之后很快被“打回原形”,毫无进步。这是赛课被很多人诟病的地方。

我们无法改变比赛的功利属性,但仍然可以避免沦为功利的牺牲品。

首先,教师要坚守得住自己。任何压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在教学上丧失主见的理由。

事实上,假使我们在整个备课、试讲的过程中都任人摆布,也很难上好一节课——好的课堂教学是生生不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能以不变应万变的。

如果我们不能独立地“披文以入情”,不能发现文本中让我们“心有戚戚焉”的地方,我们如何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能投入,课堂就没有光彩。

如果我们不能自主地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做出取舍和判断,完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预设,我们又如何能避免实施的茫然、操作的混乱以及应对的机械?没有“自己”,教学就很难清晰、明确、生动。

其实我以为,被大家挞伐的“表演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完全复现排练效果而成功的赛课,我没有看到过。

相反,那些只在课堂上执行脚本的教师,除了观课者无例外的批评与叹惋,你会观察到下课铃响时他们的解脱和对自己失败的提前默认。这当然不是他们自己所乐见。

有时确实是教师本人的素养还不足以支撑赛事,畏惧使他们隐藏自己一味依赖团队。但这样的失败更会严重打击教师的信心,不但没有成长起来,反而一蹶不振。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所以我想,任何时候,代表任何单位参与任何赛课,教师都要勇敢地呈现自己,在过程中更充分地认识自己,同时修正、弥补。

对于他人(即使是专家、大咖)的意见,无法说服自己的,要诘问、纠缠到真正认同、化为己有、如若己出;认同不了,就将自己的主见百般尝试,努力服人,让别人看出好儿来。

经历这样的过程,哪怕最终名次不理想,也实现了切实可靠的成长。而这是赛课对教师来说最为重要的意义。并且,常常当你凭着对自己的了解和把握坚持自己的想法、做法的时候,你最有可能成功。

其次,主办方要改变对赛课的组织和评价方式。

我们今天的大部分赛课,都重评奖而轻评价。赛前有预备会,课题现场抽,上课的节次、班级也由抽签决定以示公平,专家打分之外还组织部分观众打分,有隆重的颁奖仪式——颇费心思,肯花代价。

评课呢?只在颁奖前后请一两位专家泛泛而谈,这其中对每节课有针对性的评价甚少而且不痛不痒。然而赛课的初衷不是为了决高下、造英雄,是为了研讨交流,学习推广。

前此种种,放大了个人荣誉,淡化了团队努力,加重了比赛的功利性而减弱了引领辐射的效能。

像全国赛课,原本是各省教学教研团队展示成果、争鸣齐放的好平台,但似乎也只是一两年一度的比武大会,引起关注的是排名而已。

以我的想法,只要有可能,赛课要尽量及时评价反馈,最好每节课上完当场评价。而且,要多方评价:名师,学者,现场教师,学生。这几个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意见反馈,更有利于发现问题,提炼价值,凝聚共识。无论对上课的教师、他背后的团队,还是观课的教师,都更具意义。

如果不能及时、多方评价,也应该在赛后一一中肯甚至犀利地予以评价。这时专家的点评,一定要重点评价课堂中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地方,对比赛的主题体现落实得好的地方,指出并强调它值得推广的经验、模式、方法。当然,对明显的问题、失误、偏差,也要毫不留情地批评,免入歧途。

理想一点的做法,评课前应增加团队说课环节,请“幕后”的队友们做理论阐述,可以现场答辩。这样是不是可以更全面地展示、领会这一节课的价值?

此外,奖项设置要改革。凸显优劣的等级奖要弱化,增加和重视单项奖,让各地团队包括教师个人更有动力突破创新,鼓励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赛课的真正目的,使赛课的价值最大化。

第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与赛事机构协同联动,实现赛课成果的辐射推广。

这个成果就不只是一个人、一节课而已。这个环节,看起来淡化了上课教师的作用,但其实是对包括上课教师在内的磨课团队的更大激励以及持续的培养。肩负了引领更多教师的任务,便会自觉地不断推进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成果。

上课教师不因一课成名而怠惰,团队更不因一时的任务达成而散伙。趁热打铁,乘胜追击,更多的好课以致课型以致风格流派,都可期待。

小到学校内部的赛课以及其他评优选先中的赛课,确实是教师个人的事了。怎么看待赛课?又如何通过赛课实现专业发展与成长?

要认识到,教师必须上好课。没有可以不上好课的理由,不存在上不好课的好老师。上不好课,甚至不是合格的教师。怎么看你的课上的好不好?怎么提高你的课堂教学水平?赛课是必要的、好的手段。不要排斥这件事情。

也要充分认识到,上好课是综合的、复杂的事,需要多方面的锻炼与储备,同时又提升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要愿意并有心理准备为上好课而不懈努力。

学校内部的赛课,更可以轻功利重研讨。同时因为是个人的准备与努力,更体现个人特点,或者更应该提倡教师发扬个人特点,评价不妨更多指向教师个人,帮助教师树立信心、增强职业热情与兴趣、总结形成风格。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多年来赛课的确成为年轻教师脱颖而出的重要乃至唯一通道,赛课得奖成为职称晋升、荣誉评选的重要砝码乃至必要条件,各级各类的赛课,改变了不少教师的职业命运。

之所以如此,我以为首先是因为整个行业群体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通过赛课来选拔人才。

但弊端经年累积,终于导致重一时而轻长远、重术而轻道,速成、爆红,三尺讲台也成了争名逐利的地方。

不过问题一经暴露,为大多数人所认知,就走上了矫枉归正的路。

这两年,赛课的火热程度是降低了的,更多非赛课得奖的“草根”教师因为他们有益的思考、长期的探索而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引发热烈的反响。

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教师都耐得住寂寞,但起码要让大家知道,我们要成长,不是成名,而成长不是一节课的事情。

其实教育教学是特殊的事情,这件事情里,“人”很重要。我们的行业期待的不是状元榜眼,而是大师,但大师未必经由科举;我们希望状元榜眼能成大师,但是成不了也不要紧,也无需妄自菲薄。

各有各的作用和使命。殊途同归的是,教师要成长,然后更好地让孩子成长;教师要更好地成长,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然后让更多的孩子更好地成长。

张玉栋,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语文高级教师,2002年迈入教坛,2005年及2010年两次获得全国教学大赛最高奖,2012年被任命兰州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同年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封面人物,2017年以人才引进身份来到深圳从教。

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深圳市张玉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龙华区“龙舞华章”高层次人才,龙华区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龙华区“名师领雁工程”领航班成员。

作者:张玉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