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课堂观察中学习专业的听评课 ——2014年课例打磨校本研修总结与反思
伴随着课例打磨校本研修的结束,2014年初中教师“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全员研修也就落下了帷幕。在经历了暑假为期六天的集中研修(主要侧重于理解学习、迁移学习),以及为期三个月的校本研修(主要侧重于创建学习)之后,留给自己更多就是对于整个磨课过程关于“课堂观察”这个环节的深度思考:
1.课堂观察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
自从今年暑假7月22日开始的全员研修,自己就对“课堂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自从接触到这个专业名词之后,就感觉与自己平日的一些教学理念发生了思维碰撞,“课堂观察”与平日的“听评课”活动到底有何区别?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为此我专门购买了有关“课堂观察”的专业书籍——“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二)”。于是一遍研修一遍仔细研读专业书籍,随着学习的深入,自己逐渐对于“课堂观察”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或许我们会找到很多途径,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课堂教学才是自己的主阵地,于是课堂观察也就成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这里的课堂观察不带有任何的评价功能,也不需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等级排队。课堂观察就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在抛却了功利性评价之后,上课的老师和观课者就可以平等地对话,思维交流互动,在这种和谐的教研氛围下,才会真正达到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效果。记得在暑假全员研修期间,在进行优秀课例学习的过程中,李新乡教授就提到过:我们进行课例打磨,不是为了打磨一节优质课,而是让老师们经历课例打磨的整个过程,学习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2.课堂观察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听评课活动
由于课堂观察是为了解决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此课堂观察也就并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听评课活动。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进行观课的教师,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观察。
通过不断学习自己才逐渐明白,其实课堂观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研活动,因为一节课需要观察的内容很多,总体来说可以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去进行观察,这样看来一节课需要进行观察的内容很多,那么如何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观察,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课堂观察需要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由于课堂的观察点很多,一个教师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为此需要大家的合作分工;(2)要针对课堂的观察点设计观课量表。在做好课堂观察的分工之后,观察者还需要针对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制定观课的工具,例如观课量表。其实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最难完成也是收获最大就是观课量表的制定。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观课量表之后,进行课堂观察不再带有盲目性地进入课堂听课,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在观课的过程中利用观课量表进行详实的记录,在课后的评议过程中也就底气十足了。因为手中有了观课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评课也就有理有据了。
3.在课堂观察中逐渐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由于课堂观察没有任何的的功利性,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改进学生的课堂学习。鉴于此,自己在经过了暑假的集中研修之后,新学期对于平日的听课活动也在尝试着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听课之前设计相关的观课量表,然后带着自己的观课需求,针对自己设计的观察点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新学期开学以来,自己逐渐改变以往几乎没有目的性的听课,而是和上课老师一起参与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并且每一节课的观察点也不相同。如今自己已经进行了10节课的课堂观察,并且在课后形成了听课报告。尤其是在今年有几名鲁东大学的实习生来到学校,针对这些大学生的实习课堂授课进行了课堂观察,并及时与大学生进行交流,这对于他们的专业成长也是很有利的。
反思:记得在张志勇副厅长在今年暑假远程研修期间写过一篇文章——“过一种有灵魂的学习生活”,在文中张厅长给大家分享了济南中学孔祥霞老师写的一段文字,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孔老师在文中写到:我体会到了指导老师的辛苦,上传下达、解疑答惑、作业追踪批阅、讨论发帖质评等等。突然想到,其实大哥打造的是一艘巨轮,是一座桥,渡老师们过时代的桥,信息的桥,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也许有些人如当年的我一样,还处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不到汪洋的到来,也没有觉得桥和船的重要,但我想更多的老师像我一样,被赶上船之后意识到了危急和机遇。
其实我们目前进行的课堂观察何尝不是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中搭建了一个桥梁。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引导老师们从功利性的听课,转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让每一节常态课都能成为精品课,而不是等到各类评选到来时才反复“打磨”自己的课堂。我们今天的研修磨课就是为了让校本研修常态化,而不仅仅就是暑假那几天的集中学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才是研修的最终目的。(烟台市潘书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