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在心理学中是什么| 浅谈老年依恋研究

 金苹果6 2022-10-23 发布于北京

谈到“爱”你认为是什么呢?

可能会想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浪漫;

也可能会想到“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的温暖;

可能会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

也可能会想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

Image

全世界共有225个国家和地区,有5651种语言,虽然我们是那么不同,可每当我们去描述“爱”的时候,总是会用最美好的语言去歌颂它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有时候“爱”离我们很近,会出现在我们的任何一种亲密关系或者是信仰之中,但有时候也会觉得很远,因为“爱”看不见,摸不着,只留下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那心理学中,对“爱”又有什么探究呢?

Image

1

爱在心理学中是什么?

“爱”在心理学中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依恋。谈到依恋的研究,就不得不提起哈利·哈洛了。在其它心理学家还在研究“顺从、服从、认知、暗示”等这一些冰冷的主题,哈洛都不感兴趣,他只对有温度的“爱”感兴趣

Image

哈洛与恒河猴,图自《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是心理学依恋的最具代表性的实证。他让刚出生的猴子放进笼子中,一边是有奶的钢丝猴,另外一边是没有奶水毛绒猴。根据当时弗洛伊德的“碗柜理论”,认为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依恋的情感是婴儿要通过母亲去满足生存的需要。可哈洛的实验录像表明,这只刚出生的猴子竟然没有把有奶的钢丝猴当成“妈妈”,而是把没有奶水的毛绒猴当成了自己的“妈妈”,自己所有的活动都是以毛绒猴为安全基地,并且受到惊吓时会回到毛绒猴旁边。而之后的追踪调查发现,那个用毛绒玩具的猴重新融入猴群存在很严重的适应困难

Image

实验录像图

虽然这个实验看起来会比较残忍,但是从另一种角度说明亲子的亲密关系对婴儿的成长有多重要。上个世纪同样是行为主义的天下,那时候妈妈为了训练孩子少哭闹,在孩子哭闹的时候选择不强化,从而不去给予哭闹孩子接触和拥抱,而哈洛的实验说明了母亲对婴儿的接触是多么的重要。

而将“依恋”正式在心理学研究中推广的重要贡献者,就少不了鲍比和爱因沃斯了爱因沃斯设计了婴儿与妈妈互动的三种场景(妈妈带孩子进入陌生房间、陌生人进来而妈妈离开、妈妈回来哄孩子),根据录像带婴儿的反应行为,分出了安全型、冷漠型、焦虑型三种依恋关系。安全型的孩子妈妈带孩子刚走进房间时会有些害怕,但是在妈妈的鼓励之下婴儿也会离开妈妈在房间玩,之后陌生人进来,妈妈出去,孩子会开始哭闹,当妈妈回来再哄孩子时,孩子就会停止哭闹。而冷漠型的孩子会在这三种场景下似乎毫无影响,独自一人玩游戏,并不会和妈妈亲近。最后焦虑型的孩子在刚进入房间的时候一直粘着妈妈,不敢在房间玩,然后妈妈离开后会大声哭闹,最后妈妈回来以后,孩子会生妈妈的气,无法哄好孩子。

Image

陌生情境实验过程录像

这就是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后世依恋研究的开展基本按照这样的范式进行。之后他们的学生从之前的录像中发现第四种没有规律的混乱型依恋;也有另外的学者基于鲍比的理论,开始研究这种在婴儿时期与抚养者互动的内部工作模型是否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的质量,开始着手成人依恋的测量和探究。根据学者不断努力,发现安全型的人在依恋关系中有着良好的自主性,并且不会对亲密感不适冷漠型的人虽然在依恋关系中有良好的自主性,但会对亲近感产生不适焦虑型的人在依恋关系中可能会丧失自己的自主性,担心他人离开自己,对亲近感抱有执念。

Image

2

老年人依恋研究

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同样也延伸到老年群体之中,人们会比较关心:对于老人,身边的家人之于他们以及他们的晚年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意义。

Image

其实有不少的研究表明,依恋关系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会有比较大的影响。根据社会护航模型,将人的人际关系分为A(互相尊敬和爱戴的人)、B(只对你尊敬和爱戴的人)、C(只对你尊敬的人)这三种人际关系保护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Image

A\B\C三种人际关系的关系图示

研究发现,中青年人群,C圈的人会更多,而A圈的人较少老年群体A圈的人会比C圈的人更多。这就说明在老年,依恋关系就会比年轻的时候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可能是心理健康的最牢固的一道防线。虽然依恋关系不一定是和家人所建立的,但是来自家庭成员(配偶、成年子女)依然是依恋感的主要来源,因此家人的支持对老人来说会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逐渐从社会生活中退出,开始丧失朋友和亲人,依恋对象的数量和类型会逐渐减少,这使得他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一种,在研究中会被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支持

Image

工具性支持是给予一些实际的帮助,有时候会伤害老人的自主性,会使老人的幸福感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帮老人做一些他自己能够做的实际事情老人会生气,因为这样的行为让老人产生危机感,感觉你帮他做多了以后就自己就不会做了,不经意间伤害了老人的自尊心和自主感情感性支持是老人非常喜欢的,因为它关注了老人的感受,例如问老人开不开心、关心老人的生活、表达对老人的思念与爱等等,这都会让老人觉得自己会被关注到和重视,从而减少了老人的孤独感,提升老人内心的自我价值感。

Image

而老人如何去看待家人给予自己的支持,也影响个人从依恋关系中得到的实际支持,这一部分就受到老人的依恋模式的调节。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老人会比不安全类型依恋的老人更加愿意接受家庭支持因为他们在情感支持上会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感,而在工具性支持上会有最小的自主损害性。因此安全型的老人更加有意愿去寻求其他社会支持,提高自己内心的自我价值感,自己的身心状态也会变得更好。

Image

最后我想说,关于“爱”究竟是什么?可能心理学的答案——依恋,它也不能完全代表“爱”之于我们的意义,可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还是忍不住去思考我之于“爱”的意义又在哪?

它给予了我们温暖、感动、愉悦和联结,而我又能为它做些什么呢?我不知道,可能我们终其一生也找不到“爱”的答案,但是至少我们现在还能享受“爱”与“被爱”的过程。

Image
Image

参考资料:

[1]斯莱特, & 郑雅方. (2010).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经典版 = Opening skinner’s box : 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Merz, E.M., & Consedine, N.S. (2009). The association of family support and wellbeing in later life depends o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1(2), 203-221.

[3]Bodner, & Cohen-Fridel, S. (2010). Rel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geism and quality of life in late life.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22(8), 1353–1361.

[4]谢其利, 李崇敬, 全小山, 何飞 & 江光荣.(2018).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依恋与留守老人孤独感. 心理学报, (07),771-781.

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