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哭泣时该做什么反应?一个残酷的心理学实验告诉你真相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7-06



宝宝哭泣时,应不应该及时响应?

有人认为,孩子这么小,哭闹说明他有需求,抱一抱、喂一喂他就会好好睡,宝宝睡好觉身体才会更好。


有人认为,立即抱起孩子会让他对大人产生依赖心理,以后每次都习惯抱着入睡,不能这样溺爱孩子,太要命了!


上述观点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宝妈该如何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相信看完这两组实验,你就懂得如何处理宝宝哭闹了!


1

哭声免疫法实验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在1920年曾做过一个小阿尔伯特实验。他发现,儿童是可以被训练的,于是他开始做哭声免疫法的实验。

他将几个婴儿放在房间内,哭的时候,任何人都不抱,慢慢孩子会哭着睡着,会自己停止哭泣,最终约翰·华生提出了婴儿哭了不能抱的哭声免疫法的理论。也是因为这个理论的不断传播,如今很多家庭依然在奉行孩子哭了不能抱。

他认为这样做父母会更轻松,这样做孩子哭的频率会越来越少。另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强化理论”,也称孩子哭泣时,不应该立刻就去抱他,否则就会强化他的行为,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哭鬼”。

2

恒河猴实验

但心理学家M·安斯沃斯发现,0-3个月时能得到父母及时回应的宝宝,在8-12个月的时候反而哭的更少。而且孩子哭泣不抱会破坏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没有建立起来,影响可能是终身的。除此之外,长时间哭泣还会导致停止或减少合成生长激素、损害宝宝的认知水平发展。

在20多年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推翻了哭声免疫法的结论。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哈利·哈洛甚至耗尽毕生心血做了大量实验研究。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在做关于依恋的心理学的恒河猴代母实验中,哈洛发现幼猴没有把饥饿放在首位,跟之前认为人类一切依恋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比如饥饿、口渴、性欲等的理论相悖。哈洛决定进一步研究。

哈洛(右)和幼猴

1

哈洛做了两只母猴代替幼猴妈妈的角色去喂养。

一只是铁丝母猴,用铁丝缠绕出猴子的轮廓,腹部上方有个形似乳房的物体,尖端嵌着钢制的乳头,上面穿了小洞,可以让奶水流出,取之不尽;

另一只是木质母猴,把厚纸圆筒套上绒布毛巾,乳房吸不到奶,但触感柔软温暖。

铁丝母猴(左)和木制母猴(右)


实验结论:幼猴只会在饿了的时候才去铁丝母猴那里吸奶,一旦吃完,就会尽快回到柔软的木质母猴身边。幼猴与木质母猴在一起的时间远远高于铁丝母猴。可见,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实验结论
 

2

如果你认为实验到这里就结束了,就想得太简单了。

除了“接触”的变量之外,哈洛还想找到其它影响“爱”的要素。

于是,他升级改造了“假母猴”。
 
哈洛用两个小的自行车灯充当假母猴的眼睛,又给假母猴装上一个更精细的脸,但之前的绒布母猴虽然没有脸和五官,幼猴依然会不停地亲吻、抚触它。
 
假母猴戴上了面具,幼猴却无法接受,它们不停地尖叫、躲到角落发抖,直到研究人员把有脸的这一面转开,小猴子才又重新回到绒布妈妈身边。


显然,幼猴更喜欢它最初看到的模样。哪怕只是一个“假妈妈”,当幼猴与它建立起依恋关系后,就不太容易会“变心”。

3

 
实验仍在继续。

哈洛想看看幼猴会对假母猴产生什么样的依恋关系,又进行了一项更残忍的实验。
 
他在假母猴的身上装了很多会伤害幼猴的机关,有些会突然喷出冰冷的水柱,有些会刺伤幼猴但无论假妈妈怎么虐待幼猴,它都不会远离。哪怕遍体鳞伤,走路踉踉跄跄了,它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回到这个冷酷的假妈妈身边,试图寻求一点点温暖。


哈洛公开了这些实验录像,让人们看到了幼猴对“假妈妈”的强烈依恋。

4

 
他让世人知道,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亲密接触,不在乎外表美丑,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
 
几年之后,该实验面临一个问题:这些人造母猴代养长大的猴宝宝,每天只和绒布材质的母猴很亲密,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极其孤僻,不能与其他猴子一起玩耍,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配。

哈洛通过制作一个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且保证实验幼猴每天和正常猴子游戏半小时,对实验做了改进后,这些代养幼猴才渐渐恢复正常。
 
“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终于,哈洛和团队找到影响爱的三要素:接触、动作和游玩。如果能提供上述三项事物,那么就能满足灵长类动物的心理需求恒河猴和人类基因有94%相似,它们的情感需求都如此强烈,人类的孩子就可想而知了!哈洛把早期母爱形成的关键期定义为前6个月,人类的婴儿和母亲最少前六个月要经常在一起。

依恋是幼儿时期,父母最重要心理任务。

哈洛的猴子实验,虽遭到动物保护人士的质疑,依然堪称心理学依恋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实证。它成功打破了古老的“有奶便是娘”的观点——

l 物质充足,吃穿不愁,为什么他还不能好好学习?

l 我们小时候哪有父母每天的关注和呵护,不都健健康康活到现在?

l 如果有什么心理问题,那都是闲的没事瞎想……
心理学家强调,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很重要,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


父母该如何跟宝宝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呢?
 
1. 妈妈尽可能的采用母乳喂养,除此之外,在哺乳过程中,给予孩子充分的亲密接触和目光注视。发行《The importance of touch in development》这本书的作者认为,缺乏接触会导致宝宝停止或减少合成生长激素。

2. 妈妈尽可能回应宝宝的情感需求,因为宝宝的每一声呼唤,都期待着妈妈的回答。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中,0-1岁婴儿宝宝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儿”,就是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而建立安全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无条件回应他。


3. 爸爸作为家庭的后盾,给妈妈提供鼓励、陪伴和支持,让妈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4. 爸爸妈妈平时多逗乐宝宝,与宝宝建立良性的互动模式。研究大脑的科学家认为,当孩子有了需求后哭闹,家长轻轻地触碰抚慰孩子,这种刺激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活化脑细胞。若是孩子哭闹,父母不管,任由孩子哭,则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从而影响孩子的认识水平的正常发展。


孩子并非吃饱穿暖就能感受得到足够的爱,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才能完成幼儿时期最重要的心理任务——依恋。


参考资料:
【1】(美)劳伦·斯莱特(Lauren Slater),《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李子勋,《陪孩子长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