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注释】 言:说话。默:沉默。因:依据,凭借。辞:言辞,言辞,内心意旨。反:返回,反难。应:回应,响应。 【白话】 对方讲话,处于动态之中;自己沉默,处于静态之中。我可以借助对方的言辞知晓他内心的意图。如果他说出的话语与他的意图有不相符合的地方,就用他自己的话来反难他,这时,他必然要用自己真实的意图来进行辩驳。因此,我就可以通过他的反驳言辞而知道他的内心实情。 【解读】 言为心声,如何通过对方的语言而知道对方的内心实情呢?要分析对方的言辞,这个言辞有两个意思: 一指的是说话的动态表达中的言辞,这个是言,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二是指内心的言辞,这个是辞,通过内心的实情、心理动机、意图、意旨表现出来。这两种言辞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相同的情况下,人所说的话是可信的,是实情;不同的情况下,人说的言辞是伪装的,是不可信的。此时,则需要进一步探查,方法是反难,用揣测的内心意图对他所说的话进行否定、反难,如此,则对方必定要给出回应,其回应是内心的实情。如果还不是实情则继续,因为内外一致才是实情,内外不一致永远是伪饰。 【原文】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注释】 象:像,法象,事物的形象。比:比拟,比方,类比,比喻。次:止,停止,本质。 【白话】 语言之中都包含着描绘事物的象,事情都可以通过类比找到同类参照,通过类比可以得到事理,或清晰明确地阐述未知事理。既然语言中包含事物的象(名实),事理有比类参照的对象(主客,彼此),那么就可以观察象比指向或止于何种事物,就是实(次)。象可用来描绘阐述事物,比可用来表达话语、阐明事情。 【解读】 象比之术是《鬼谷子》中相当令人费解的概念,主要原因还是不理解古人说话的技术方法,更因为现代社会脱离了古代的语境,尤其是自近现代以来,汉语的内核西化严重,导致了汉语与文言文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断代,似乎文言文是另一种语言。其实不然,文字是流传的,它表达的内核意思不会完全脱离古人的思维。 象是对事物进行的形象化描述。很多象形字,比如,日月就是直接取事物的形象而演化成字。比是比喻、比方,打个比方就容易理解未知事物。所以,象比就是把难以表达的事物进行形象化、比方化的表达。比如,《战国策》中创造的寓言故事,就是典型的象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都是很多画面感,道理也清晰。画面就是象,道理清晰就是比方,把复杂的情况用简单的事情表达出来。 |
|
来自: 新用户15472188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