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莘村人与百良水库的修建

 作家董刚 2022-10-24 发布于陕西

莘村人与百良水库的修建

文/董刚

一 全员齐上阵,上劳八百三

五八库放水运行以来,水量有限,供之一乡尚属勉强,两乡共用,更难满足。初期供池塘蓄水,尚可及时,每逢天旱,缺点立现。每逢百良放水,即派百人沿途看管,但数十里之遥,管理困难,沿途缺水群众车拉人担,根本难以抯挡。且数十里渠道,砌石不多,大多为土渠,渗水消耗甚大,往往头天接水,第二天才见一小股细水,不够渗渠。满怀希望,却等来无效,失望之情,想来心寒。

五八库集两社之力,建成却得如此结果,形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无设法改变现状,干旱对莘村人民来说仍为心头大患。在这样的形势下,修建百良水库势在必行。百良公社书记程培德是本县同家庄乡三池村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调社教工作队赴临潼参加社教,后留任临潼任职。临潼属关中腹地,向称富庶,既有渭水之便,又有机井之利,在灌区属双保险。程培德在此多年,对水有认识,对水利有经验,因此力主修筑百良水库,将五八库百良之权益卖与同家庄,作为修百良水库的启动资金,但五八库必须保证百良乡的马家庄、合义、安子村、百东、百西、候卒六村的人畜用水。实际是在八十年代后期,百良库已建成使用后,才正式把五八库产权卖与同家庄,所得资金投入到百良库的日常维护管理上。

此议一公布,即得到部分干群的拥护,但多数人心存疑虑,极难抉择。选址在哑姑溏。哑姑溏下地域开阔,且高度太低,建成水库容量太小无利用价值;上游以西地形更宽广难以筑坝;唯有哑姑溏瀑布之边沿处,两边皆向中间凸出,中间甚窄,形成锁钥之势,极宜筑坝,工程量也小。西边地域开阔,蓄水较理想,但南边属高石岩,壁立百尺,地形险而地质复杂,常有飞石下落,安全忧患严重。库基属原哑姑溏上之溏池,基难清而有隐患,这便是当年决策之大难题,颇费筹思。

当年冬县上召开四级干部大会(这在当年属常规,历年均举行),公社干部在全乡干部会上拿方案,交各小队队长签字定案,颇费周折。部分人听说五八库权益卖与同家庄,对此很有意见而拒绝签字,虽然最终通过,但也费了一番周折。五八库倾百良、同家庄两社之力,初期又有多个公社支援,且在县上计划之内,资金物资均有照顾,而百良水库修建初期属自筹资金,一乡之力修此大工程,实属艰难。

七四年水库上马之后,群众热度很高,集全乡之力,全员出动。当时全社动员大会上,各村踊跃发言表决心,莘村由支书王乾胜上台发言,其中一句是:全员齐上阵,上劳八百三。八百三是表示决心,实际当年冬一直保持五六百人之多。当年施工,首先清基,同时南端高岩排险,将排险人员从悬崖顶端用绳索放至半崖,手执铁杠,将浮石打落桥下,然后挪动绳索,再往下处排险。全社干部会议在对面高处平台处举行,适逢崖上作业,突然山顶滚下斗大一块石头,直落下方清基人员身旁,当时的情景相当惊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无不色变。百良水库施工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程培德当时身患肾炎,满脸浮肿,一见险情,便停止讲话,迅即站立,双眉紧锁,面色发白,大声向对面崖上喊道:注意安全,留神上方!乱石飞下,千万小心!小心呀,小心,小心!关切担心之情令人动容。百良库初期施工之艰难,胜利来之实为不易!

二 吕孝增带队任连长

万事开头难,大型工程更是如此。百良水库起步初期,虽然干群反响热烈,积极参战,但仅百良一社之力,资金微薄,物资奇缺,加之时值初冬,时机不能错过,挨至次年,开春农忙,农时不能耽误。因而冬季势在必行,仓促上马 。

当时全社全员上工,组织工作尤为重要,公社党委副书记王绪祖、副主任乔民峰及部分社干事留守;公社政府书记程培德,副主任李仲仙、段满年、何年肖和社大多干部均下工地,包片负责。首先成立水库指挥部,副主任段满年出任指挥。段满年为本乡段家庄人,为人和气,工作扎实,出身于公安局,后为乡镇地方领导,雷厉风行且为人朴素,能吃苦,群众影响很好,又是在自家门口修库,出任指挥更是责无旁贷,再好不过。三位副指挥为:南阿场王绪卯、李家庄许孝兰、合义李麦乾。此三人曾长期担任大队领导,工作经验丰富,特点鲜明。王绪卯为人党性强,处事严谨,一丝不苟,工作扎实认真,李麦乾作风凌厉,有干劲,工作认真。许孝兰人看起来很有威势,个子中等,人较壮实,方脸大眼,长一副络腮胡子,说起话来双眼圆睁,颇有气势,但人却较随和,善做群众工作,好多难事他着手处理,均迎刃解决,工作颇为得力。段满年有此三人协助,工作得心应手。

修建五八库、红旗库、东王退水坝、文王坝等历年大工程培养了大批施工技术人员,正好派上用场。他们多年施工,经验丰富,组成指挥部技术队伍,连同宣传、保卫、电力组,全员亦在近百人,而乡医院、供销合作社亦设点服务。乡机耕站两台东方红拖拉机轮流发电供大坝晚上照明,几台高瓦数探照灯部署于两端高岩之上,工地晚间照明如同白昼,以利夜战。拖拉机、柴油机除技术人员外,还有资深机械专家莘村人马俊峰(即马绪升,人称马辅导)任技术指导。指挥部班子建立后高效运转,对于大坝的如期完工,贡献有目共睹。

清基完成,即拉士填坝,两台东方红拖拉机轮番碾压,昼夜施工,进展很快。各村皆成立指挥小组称连部,莘村当时以副主任吕孝增为连长,七组马会省、八组李发科为连干协助,马增瑞、罗占奇分任会计、施工员,马忠奇任团支部书记,参与施工人员较多,不再一一赘述。吕孝增年仅二十余,复转军人出身,部队锻练出来之作风发挥地淋漓尽致。个子不高,人却强壮,擅长摔跤,很招当时青年喜欢,带工三年,莘村一直是公社之主力,每次大会战为各届领导所倚重,为百良大坝的建成贡献很大。

呂孝增当年在工地名气很大,历次会战表现突出,为后来的书记周福元所喜,每逢硬扎难啃之工程,必交吕孝增带莘村社员攻克。吕孝增年轻,有干劲,嗓门也好,能唱秦腔《三对面》里的包公之戏。据说当年套骡子耕地,十组、十一组、十二组三个组的士地相邻,吕孝增的骡子不听使唤,于是大喊一声“吁”!三个组在田间干活的数十头牲口全停了下来,可见其嗓门之势!此虽为笑谈,恐怕也不是没有原因。(百良人吆牲口指令“嘚讫”为前进,“吁”为停止,“喔”为方向)

三 张焕龙、马进仓、马金广在工地

而呂孝增之前张焕龙马进仓也较长时间带工。马金广亦有带工经历,虽时间不长,但过后人们印象深刻。马金广人较严肃,处事严谨,做事有极强的计划性,而且不苟言笑,因此群众威信较高。或许与其长期管理财务有关,马金广是第一个采取施工定额管理的人,这在当年极罕见。张焕龙为人质朴,性情随和,其有一特点,便是喜欢年轻干部,这在当时亦不多见。其带工和年轻人关系融洽,也能更好发挥莘村人在工程上的主力地位。张焕龙较长时间在红旗库,而马进仓在三线建设拉石头、铺枕木,文王坝大会战时期,均长期在工地劳作。

马进仓参加过抗美援朝,复员回村后,六十年代曾任董虎奇班子内的治安主任,因之多年见了董虎奇都非常尊重,这一点尤为难得。其带工方式又与诸人不同。马进仓文化程度不高,疏于管理,但在各村带工干部中极具威信,多次任务,莘村一直在排名在前列。马进仓的文化水平仅是在部队时打下了一点底子,但其为人个性鲜明,大高个,黑脸庞,双目怒睁,极具威势。嗓音沙涩,讲话风趣幽默,极具魅力,当年曾在工地大会战中作动员,开口几句话,便已达动员之效果。

他开口便说:咱们莘村在历次会战中战功赫赫,都名列前茅,多次把对手打得是落花流水,屁滚尿流,溃不成军!讲话之时瞪大双眼,配之以手势,神态己使大家忍俊不禁。一个文化程度极低之人,一开口就吐出五个文绉绉的成语,且用在此处又比较贴切,更增加了鼓动之魅力,大家立即哄然大笑,神情振奋。一句话就取得很好的动员效果,可见莘村无愧于大村之名,人才济济。干部工作指挥灵活,临场适应性很强,这也是在历次施工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原因之一。

当年三线建设向杨家庄拉石头,任务重时间紧,分组拉运,按方完成。因为百良石场较远,而路极难走,影响进度,有些生产队的年轻人,不在自家的百良石场拉石头,却趁机在同家庄石场偷拉。一次被人家抓住,人家威胁说,偷三线建设之石当犯罪!要告之指挥部处罚。适逢此事,马进仓前往交涉,人家说,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三线炸石,你们偷三线建设石头是犯罪,必须报指挥部挂牌批斗游行!马进仓黑脸色变,两眼一瞪,斥之曰:你们为三线炸石头,我们为三线偷石头,咱们半斤八两,一样,何罪之有?难道偷来石头不能用?对方瞠目结舌,一时语塞,无法回答,问题竟然得到了解决。这些当年工地之趣闻逸事,至今听之,令人喷饭。

四 马坤着、马兆儿轶事

凡大型工程,如同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饭为第一要务。上工之初,全员岀动,东宫城、三汲、李家庄等几个边远大队临时安扎段家庄、南北阿长、上下合义等村;莘村等较近大队均早起在家吃饭,带干粮赶至工地施工,晚上赶回家中歇息。后所有人员全搬至工地。

指挥部在沟中阳坡及沟岔中划片修建各村居住的窑洞,沟中自不缺高岩深岔,大可用之,数千人的队伍,何等威势,一经出动,摧枯拉朽,几天便完工,灶房住宿皆在窑中。小型大队人员少好组织,窑洞大而规整,一面窑洞做饭,其余住人,集中居住,易于管理。而莘村、东宫城这些大村人数太多,集中食宿不现实,只能分队设灶,各自为战,自行解决。那时候常年有工程,各队锅灶皆有,自是不难解决。只是人员众多,窑洞林立,居住分散,实难管理。像莘村三、四、六组等属人数多的大组,动辄上劳七八十人,居住几处,队上便安排几位年龄大的老人,白天帮忙照看管理,兼顾车辆工具,晩上大家下工,便无需看管了。比如当时八组就是张升绪负责后勤做饭。

当年曾发生一件小事,为工地生活增添多彩气氛。莘村四组曾派两位老人照应,一为马坤着老人,一为马兆儿老人。适逢同家庄乡吉家咀村在沟中有一片士地,约近二十亩。吉家咀耕种大感不便,便派一老者,喂一头大牛居于沟中,掘窑安扎,平时经管,队上大感省心,于是生活、物资、住宿均予照顾。某日偶遇莘村两位老人,言谈之间大感投机,便常约两人闲聊。窑中热炕、泥炉皆有,茶壶、水旱烟俱备,招待非常热情。

马兆儿老人有文化,擅长写对联,便书之一联,贴之窑洞,老者见了,大为高兴,联语是:深沟僻岔有老翁,一颗红心向北京。毛主席居北京,向北京指对毛主度的热爱,老人见之如何不喜?力请二人共住于窑中,窑中小锅可做饭,又有烟茶好酒招待,热炕炉子又暖和,一冬未受冻。这在当时无异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传为一时美谈。

马坤着幼年家寒,事母至孝,弟兄三人,其对两弟极为呵护。为人无文化,却口才极好,言语恢谐风趣,且为人多智善思,常常三言两语,给人以启发。邻村有一人,向来与他相善,晚上常至其家中闲聊。一日对马坤着讲了一点家事。原来其弟多年当兵在外,复员回家告兄曰:我多年在外,母亲由你一人奉养,从今咱一人半年轮流奉养。遂商定实施。

马坤着为人至孝,听了大不以为然,只是不动声色,平静地说:这事你弟兄就处理得好。你妈多亏有两儿子,如是一子,还有半年岂不落空?其人听了,大感不对劲,回家商诸其弟:母亲在我家已住多年,习惯了,不要改变了。此后一直奉养其母终生。可见马坤着见识自是不凡,且能不露声色,一句话就改变结果,也算莘村当年一奇才也。

五 填坝大会战

社员生活安排妥当后,一切步入正轨。随后集中力量清基,进度迅速加快,进入隆冬,清基工作己是尾声,难度却大大增加。因库基原在哑姑溏上之溏池,地形复杂,又居深洼之地,稀泥残石杂物难以清理,指挥部旋即分段分派任务,莘村仍处在最艰难的工点。

时值严冬,寒风刺骨,人不下于泥水中,便难清除。于是运来烈酒,先饮数杯,然后才敢下水中施工。当时雨靴等防水之物每村只分了几双,很难够用,支书王乾胜、副主任张焕龙、马进仓、吕孝增带头跳入水中清理,随后数十青年均跳入水中,进度立马加快,攻下难关,完成任务。

指挥部安排进入填坝阶段,人员展开会攻。当时地形复杂高低不同,只能分段填土,人力拉夯。这时大部村参与填压,拉夯砸压。大家都是老工队,有经验,七八人拉一夯,一人唱号指挥。当年叫号,极为丰富多采,自编号词,各显神通。有些号词巧妙,常常逗得人发笑,精神为之一震,拉夯更为有力。工地上百夯齐上,号声迭起,嗨哟之声震天,人们在欢快喜悦声中完成艰难的任务。这也算当年的时代特色,人们有激情、有信心搞建设,不畏艰难的精神,值得后人借鉴。而困难之前干部能以身作则、带头向前的精神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坝基扯平之后,进入机械碾压阶段,进度更加迅速。这时展开大会战,村队展开擂台赛,莘村是大村队,对手自然是东宫城。那时人们精神昂扬,人人奋起争先,唯恐落于人后。工地上数百辆架子车运士上坝,人人奋勇。多数青年人均是老工队了,大多都有驾车的经验,加之高处取士,下坡驾辕,车辕前边高举,后面拖地,人悬之车辕之上,借车速之力,一步便跨六七米之远,车借下坡之力,人借车之速度,飞速直下,端的风驰电掣,旋即便至坝上。旁观者悬着心,只感十分危险,而驾车者驾轻就熟,驾驭得方,很少发生事故。偶有不慎翻车,也是习以为常,翻身拍拍身上之土,驾车继续拉运。工地上百车风驰电掣,昼夜换班施工,两台东方红拖拉机轮番硬压,隆隆声此起彼伏,人声沸腾,广播声相伴,工地上一片热腾之相,端的是轰轰烈烈搞建设的景像,令人振奋不已。

当时昼夜施工,黑白两班轮换,一到工地,吃饭也回不得营地,开水米汤蒸馍送之工地,吃完稍事休息,立即起身再干,直干至晚上下班方才收工。吃完饭后,再歇息,天明后又赶至工地上工。晩上方感汗湿衣衫,难以入睡,有些人棉衣也近湿透,坐干草铺靠体温暖干,方能入睡。当年建设之艰辛,可见一斑。彼时社员均作工,皆从家中背蒸馍、红薯等送之灶上,热熟食之。每逢会战,日夜加班,消耗甚大,生产队便运粮加工成面粉送之工地,蔬菜也较平时丰盛。

因是昼夜加班,饭食一天也增至四五顿。奋战工地的大都为青壮年,消耗大而饭量也惊人。百良农村的大条子蒸馍,抵得上今日城里卖的蒸馍两三个。大多数人一顿饭也得两条蒸馍,此还饭量小者,有人吃三条四条方才满足,甚至有人吃六条蒸馍之多,端的消耗巨大,食量惊人。吃饭没有筷子,就从竹扫把上折下来一条当做筷子使用。历年历次大会战,包括当年铁路运石运枕木、铁路大会战、文王坝大会战,皆由集体供之,尤其是76年东王退水坝工程,数月时间日日奋战,昼夜加班,每个生产小队每两天即送一车面,消耗之巨,前所末有。八十年代初,百良各生产小队的储备粮皆告罄,可见当年消耗之大也。

人民满怀热忱,参加各项大工程,为社会主义建设尽了力,而粮食物资消耗之巨大,恰恰也是艰苦奋斗,体力消耗巨大的体现。前人创业之不易,后来者应珍惜才是正理。

六 全面动员 老幼参战 各界协力 如期竣工

后期为加快进度,又多次举行大会战,昼夜施工,艰苦之程度,奋斗之精神,均为百良工程史上之最,全县亦不多见,为工程的如期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填坝会战之初,由于位于深沟僻壤之地,沟深路险,运送物资之艰难,可想而知。而数千人之生活,后勤工作倍增,工程物资的运送,更是难题,沙石之物亦等急用,抢修道路,势在必行。但这难不倒英勇的百良人民,立即组建工程队,开山炸石。当年不比今日机械化发达之程度,开山炸石,全靠人力。打炮眼之时,一人扶钢纤,一人抡大锤,工具为八磅、十二磅、十八磅之铁锤,而破石必用工程兵之二十四磅大锤,劳动强度之大,今人见之咋舌。

毛主席当年人民战争之精神深入人心,此是当年战胜困难之法宝。百良人民依靠一己之力,沒有外援,除了充分发动群众,别无良策。百良人民在党委的动员下,老幼参战,各界协力,至今令人思之感奋,心潮难平。当年丁壮均在工地参战,沙石之任务,主要靠人力,莘村各小队发动老弱、妇女、儿童,下沟、下河人力背沙至原上,用架子车送至工地。在校学生亦踊跃参加,在教师之组织领导下完成任务。而修路工程更为艰难,人们硬是靠一双手,简单之锨䦆工具,加宽路面,改直弯道,拉长陡坡,日夜奋战,完成任务,为后来的后勤输送,运送工程物资打下基础,得到了有力之保障。而拉石送料更是艰难,工程用石,量巨惊人,沟渠凶险,到处石岩林立,修筑道路,谈何容易?石头全靠人力架子车运至工地。

当时全面动员,百良街道商店、卫生院、邮电所,信用社等单位均积极参加。公社在水库边的路面上举行全社干部会议,适逢百良供销合作社之部分职工拉三辆架子车运送石料。公路下有数十米陡坡,停下两车,集三车人员之力先送一车上坡。三人前拉后推,奋力上公路,人人汗洗尘面,袖子高挽,还有人裤管也挽上了,奋力上坡之状尽显。当时观者无不动容,公社领导也大为感动,示意部分同志共同帮助,拉上其余两车,这样之感人事迹,当年工地上,随处可见。

一九七五年末,合阳县委调整基层领导班子,程培德调县商业局,王绪祖调外社任书记,乔民峰亦调职离任,段满年调工商局任职。调原合阳法院副院长周福元、原公安局干部李增奇分任百良一二把手,全面主持百良工作,周福元调任后李增奇接任。二人主政百良后,百良水库形势更加严峻,当时关东抽黄工程已上马,合阳属受益县之一,倾全力上劳修建责无旁贷。

而百良水库进入攻关阶段,大坝未完工,溢洪道、引水渠、长距离之沟岔大渡槽,皆为难啃之工程。引水上原、电力提灌无从谈起,更要命的是,陈家沟下之渠道地段,属明代大地震之山体滑坡地段,渠未修起即遭山体不断滑落而埯埋,此段地质根本不具备修明渠的条件。咽喉之道无法绕过,只能依山体掘洞引水通过,而滑坡断层地方的通过有待技术攻克,方保万全,才能杜绝恶性安全事故之发生。

当时的合阳县委根据百良公社的实际困难,调整百良的大上抽黄工程时间,将东王抽黄退水坝工程分与百良,这样一来可腾出数月时间,延至冬季再开工。百良公社借这一时机,展开大会战,集中全力,昼夜施工,攻克各项难关,完成了全年之艰难任务。这样之进度,百良人民所付出之努力,可视为奇迹。周福元、李增奇长期在县工作,情况较熟息,找上级领导及相关部们,协调物资,付出了巨大努力。百良水库后期之提灌工程设备、资金都得到县上的支持,为工程之如期完工,提供了有力保证。

百良水库的建成,意义深远,一举扭转五八库供水不足的局面,对百良地区人民的农作物提供了保障,九十年代之前,各个村庄的人畜用水亦赖百良库。六七十年代莘村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数千亩修成的水浇地终于等来了可用之水。直至今日,百良水库也是百良人民农作物的重要保障,村民的重要经济作物花椒、红薯(红薯粉条的原料)、苹果、核桃等均依赖百良水库。

百良人民全面动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终于迎来了百良水库的全面竣工!百良水库当年创业之艰,施工之难,前所未有,英雄的百良人民最终攻克这些难关,引水上原,创造了奇迹,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莘村人作为主力,亦是功不可没!

向那段光辉岁月里为修建百良水库做出了巨大牺牲的人们致敬!

董刚 2022年10月23日星期日

本文主要由董民兴所述,马增民、马忠民、马志伟、程云弛作了补充和修正,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

    董刚,陕西合阳百良镇莘村人。2002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作家协会会员,西安高新作协会员,合阳作协理事。在《长江文艺》《延河》《陕西文学》《华文月刊》《西部散文选刊》《文化艺术报》《西安晚报》《教师报》等报纸杂志及《文学陕军》《中国作家网》《中国报道》等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诗词歌赋等二百多万字,出版个人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