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预见毛泽东大有所为的人是谁?

 海曲上人 2022-10-24 发布于山东

前言

“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这是1929年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与蒋介石作战时,远在上海的一位的民主人士为毛泽东所写。而诗中的“两列宁”是指孙中山和毛泽东,他将毛泽东和孙中山两人比肩列宁,可见其远瞩的眼光,早早便已预见毛泽东会成为领袖人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确实当选中国第一届国家领导人。那么,这位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领袖的人是谁?他又是因为什么事情而由此预见?

文章图片1

毛泽东

艰苦求学路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中,8岁时入私塾读书,私塾主要教授民族传统文化、四书五经等典籍,毛泽东虽然不喜欢这类型的书,但是仍旧学的很认真,因此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除了读私塾中学习的书籍外,也经常读一些“杂书”,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往往这些书的内容更能吸引他。他会崇拜水浒中揭竿起义的梁山好汉,也会佩服西游记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仍坚定取经的师徒四人。

文章图片2

然而,随着毛泽东书读得越来越多,引发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渐渐地他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什么题材的书籍,他们的主人公都是文武官员、书生、财主等,哪怕是揭竿起义的梁山好汉们也多数是官吏、商人、地主甚至是地痞流氓,他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主人公是农民为的书籍呢?

这使他困惑不已,在深入分析了这些书籍后,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没有话语权的,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统治阶级,农民只是替他们务农的。毛泽东身为农民的孩子,跟随父亲务农多年,深切明白农民对于田地的用心,也因此更加不能接受这不公平的待遇。

文章图片3

情景模拟

1910年秋,毛泽东决心离开传统的私塾,到家乡外的新式学堂求学。但这个想法却遭到父亲反对,父亲希望他能去米店当个学徒,之后回家继承家业,但毛泽东不愿一辈子做个井底之蛙,为此还赋诗一首表示对知识的向往: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对于父亲的反对,毛泽东并没有妥协,他先是找来村中的好友劝导父亲,之后又请来族中的长辈来做说客,父亲看着为了读书而费劲心思的儿子,终于妥协同意他去读书。在得到父亲同意后的次日,毛泽东早早起床收拾好衣物后,便启程去往县立东山小学堂。

文章图片4

情景模拟

在抵达东山小学后,却因为年龄问题,学校不愿意接收他,当时毛泽东已17岁与其他同学比确实显得格格不入。但他认为这不是问题,反而努力争取到了与校长对话,最终凭借自己的决心和态度,获得校长让他跟班试学五个月的机会,这也彻底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恩师”杨昌济

1914年,坚持求学的毛泽东,终于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背靠妙高峰,面朝川流不息的湘江,东邻粤汉铁路,西望钟灵毓秀的岳麓山,可谓是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无论是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都是超高配置。

文章图片5

毛泽东入学时,恰逢学校扩招一批思想开放、知识渊博的新老师,而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杨昌济便是其中一员,他思想先进,教学理念新颖,教室更是人满为患。他在上课时经常会用爱国、进步等思想去教育学生,鼓励他们要为了实现理想抱负奋勇往前,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毛泽东特别喜欢杨昌济的课程,《伦理学原理》这一本书的标注就写了近万字,还经常缠着杨昌济问问题,在杨昌济思想的影响下,他开始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觉悟,他的理想抱负也有了初步的轮廓。

文章图片6

杨昌济

1915年8月,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们集体罢课抗议,因为教育局要增收学杂费,这项规定对于农民子弟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刚一公布就遭到一众学生的不满,毛泽东更是鼓动学生们组织了多次抗议示威活动,这一举动使校长张干异常愤怒,直言要开除带头的几位学生,还是杨昌济得知后与其他教授出面劝校长改变想法。

虽然当时的毛泽东有些少年人的稚气,但他聪慧过人学习能力和一手好文章,使得师生们都对他赞许连连,杨昌济更是说出:“海内人才,前程远大”这一批语,而毛泽东在杨昌济的力保下,躲过了校长的开除处分。

文章图片7

蔡和森

1918年4月,临近毕业的毛泽东和蔡和森、萧瑜等校友人在湖南创办了新民学会,而杨昌济则受章士钊相邀去了北京,两人至此分别。当时正推行勤工俭学留法运动,杨昌济便写信给毛泽东,希望他可以动员一些长沙有志青年前往法国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在毛泽东的积极动员下,湖南是赴法留学人数足最多的,但这份名单中却没有毛泽东。

当时去法国留学路费要100大洋,毛泽东根本拿不出来,杨昌济得知后,便主动对毛泽东说:“你要是想去法国留学,路费我来想办法。如果确定不去,那就来北京半工半读吧。”毛泽东出于种种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去北京半工半读。

文章图片8

李大钊

杨昌济得知毛泽东的决定后,便拜托在北京大学工作的章士钊,将毛泽东安排进北京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这个工作能让他有更多的读书时间,期间毛泽东接触到了李大钊和陈独秀。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北京与世长辞,毛泽东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追悼会上哽咽诵读着《治丧辞》,并且亲自在挽联上书写:“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杨昌济对毛泽东不仅是师生情谊,他在毛泽东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参与和引导。

文章图片9

杨昌济

将来的成就一定在你我之上

1912年,符定一在湖南长沙创办“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亲任校长。学校组织招考,毛泽东赫然是其中一员。

毛泽东能到符定一的另眼相看,是因为毛泽东的国文成绩是所有考生中的第一名,出于惜才的心理,符定一专门找来阅读,果然让人眼前一亮,但随后符定一不禁疑问:“这样的好文章会是一个乡下学子写的吗?该不会是有什么龃龉吧?”为了保证招生的公平性,符定一让人将毛泽东请到办公室现场测验。

文章图片10

符定一

符定一说完题目后,只见毛泽东稍一思索便奋笔疾书。稍许时间后,符定一拿起毛泽东写完的文章,细读之下更加惊叹于他的文采斐然、思维独到。心中更是确定这个学生以后肯定能有大前途。

符定一当即说道:“你就在我这里读书吧,不要再去其他地方了。”

毛泽东入学后也确实得到了符定一的格外看中,得知毛泽东喜欢看课外书,更是将自己曾经批注过的《御批通鉴辑览》赠给他,让他能在历史兴衰演变的过程中总结教训和经验。

文章图片11

1913年符定一被选为中国国会议员而离任前往北京,毛泽东也在两年后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两人至此分别。

1918年经杨昌济安排到北京半工半读时,毛泽东终于和符定一重逢。两人虽然多年未见,但是彼此之间的感情却没有任何影响。毛泽东经常到符定一做客,并时常与他探讨时局、学问等。

1921年,在北京半工半读的毛泽东加入共产党,正式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回到了家乡湖南,组织当地的工人们发起抗议反动军阀的游行、罢工运动。此举激怒了湖南反动军阀省长赵恒惕,在毛泽东从湖南回老家韶山时,赵恒惕当即下达了“追捕密令”。

文章图片12

赵恒惕

而这一消息被回乡探亲的符定一,通过在省政府秘书长处工作的亲戚那里得知,当即便向亲戚说明自己和毛泽东关系,并一再赞誉毛泽东人品和才学,希望亲戚能够稍加照顾,符定一也立即安排亲信,想办法联系上毛泽东,告诉他速速离开。

随后,符定一更是找到时任公安局的亲戚,对他说:“你们不要抓他,他是我的学生,我对他的人品很有自信,他一心只为人民,将来的成就一定在你我之上。”因为符定一前后奔波、四处打点,毛泽东才能化险为夷南下广东,当时的两人都没想到这一别,再见就是20年后。

文章图片13

符定一

这20年里虽然两人没有联系,但是符定一一直都在关注毛泽东的情况,当看到自己曾经的学生已经成为了一党的领袖人物,更是感慨自己没有看错人。

并列支那两列宁

柳亚子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5月,江苏吴江人,父母皆是知识分子,学识渊博,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望。年幼时经母亲启蒙,16岁时便已通读诸多书籍,后因受其父亲影响而力挺维新变法,17岁时离家前往上海加入了爱国学社,此后又与陈去病、高旭等人创立革命文学团体的南社。

文章图片14

柳亚子

1926年,柳亚子与毛泽东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初识,柳亚子当时是国民党的中央监察委员,曾任孙中山秘书,是孙中山忠实的拥护者,更是一位民主主义者,而毛泽东在广州主要负责的就是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主持工作,两人交谈之后相见恨晚,更是相约在广州的茶馆畅谈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等。

1927年,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大批同志遭到迫害,柳亚子不禁开始担心自己的好友毛泽东,当时国民党一直散布虚假消息说:“红军死伤殆尽,只剩少量“余孽”。毛泽东已经被杀,共产党已经落败。”

文章图片15

蒋介石

听到这些消息的柳亚子心急如焚,后来才得知这是国民党传的假消息,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听制造恐慌,而毛泽东早在井冈山开辟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并且数次发起起义,红军的数量更是在不断增加。

得知真相的柳亚子更加笃定,毛泽东必定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怀着激动的心情,柳亚子为毛泽东写了一首《存殁口号》: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

而这首诗中的“并世支那两列宁”柳亚子亲自标注:两列宁指孙中山、毛泽东。

文章图片16

孙中山

后来,在得知蒋介石第四次“围剿”井冈山失败后,再次写到:“平原门下亦寻常,脱颖如何竟处囊。 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毛郎指毛泽东。

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相邀前往重庆谈判,在得知柳亚子这位旧友也在重庆,便邀请相见,柳亚子没想到一别20年,毛泽东仍然记得自己,在30日的上午,两人终于相见。

文章图片17

毛泽东、柳亚子

毛泽东紧握着柳亚子的手说:“柳先生,咱们得有20年没见了,您的身体还是这么硬朗,这次见面我得多留些时间听听您的教诲。”

柳亚子闻言笑道:“劳烦润之挂念,我这些年没什么大事,更比不得你的辛苦,你为了国家奔波劳累,要多注意身体啊。”

两人又聊起当初初见时的场景,对比如今的情形,当真是时光境迁啊,柳亚子晚上回去后便写下:“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倘休。”

毛主席收到后也很高兴,但因为谈判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创作,但在离开重庆时仍然给柳亚子写下了1936年未示人的《沁园春·雪》,并在信中写道:“刚到陕西省遇到大雪,受到触动而写了这首诗,和先生的诗词风格较为相似,特写下来由先生审阅更正。”

文章图片18

沁园春·雪

柳亚子在看到后惊艳不已,更是直言道:“这首诗是千古绝唱啊,和苏轼、辛弃疾相比都难分伯仲。”随后便和诗一首,并将毛泽东所作《沁园春·雪》与众人展示,得到一致的赞扬。

毛泽东这一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杨昌济和符定一都是毛泽东的恩师,他们在早年只是看出毛泽东此后前途非凡,并没有预见毛泽东将会成为新中国领导人。然而,根据文献资料最早预见毛泽东会成为新中国领袖的人其实是柳亚子。

文章图片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