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 陈容画龙的传承与传播

 刘修强 2022-10-24 发布于北京

        编者按:前些年有人评广东画家不懂“传统笔墨”,此论有待商榷。其实无论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等人,还是“第二代”的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等,皆既重笔墨意境,又重生活表现,为传统中国画界翘楚。从传统视角看,岭南地区画家受宋元绘画的影响似乎更多一些,其笔墨更多来源于生活本身或生活感受。一个地区的收藏史与中国书画本体的发展是统一的。清代中晚期,以吴荣光、潘正炜为代表的著名收藏家曾将一批宋元书画名迹汇聚广东,尽管后来世事变幻,他们收藏的许多名作又流出广东,分散到世界各地。这些名迹真品流传岭南,对岭南地区的书画生态尤其书画家的眼界、取法等方面自然产生影响。“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近期继续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展出(截止时间十一月二十七日),从中可见宋元书画在广东地区的流转与收藏史。本期专题继续展示这次展览,以及推出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宋]陈容  五龙图巻  

    45.2cm×299.5cm  纸本墨笔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现有资料表明,画龙之作传世最多者为南宋的陈容。陈容(1189—1268),字公储,号所翁,福建福唐(今福建福清)人,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一生以画龙知著。关于陈容画龙及其传世作品考订,笔者已有多文探讨,此处则重点讨论其画龙的传承与传播。

陈容以画龙擅名,其画在当代及后世影响甚巨,后世对他有“画龙天下称所翁,秃笔光射骊珠宫”之誉。在陈容的同时代,擅长画龙者也不乏其人,其中与其并称的有一个叫艾淑的。此人字景孟,福建建宁人,号竹坡,早游太学,善画竹,与陈所翁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很遗憾他没有作品传世。《石渠宝笈初编》和《江村书画目》著录过他的《武夷山图卷》和《武彝山图》,从图名来看,应都为山水画。

时人艾淑之外,陈容家族的人也不乏画龙者。陈容弟弟陈珩,字行用,号此山(一说陈珩为陈容之侄,字用行),亦善龙水,而其四世孙陈亦所,亦善画龙,龙得容笔法。很可惜他们都没有作品传下来,画史上对他们的记载阙佚,因而对其画龙的情况了解甚少,但据此亦可看出,以陈容为中心的陈氏家族,都以画龙著称。很显然,这是和陈容对族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分不开的。此外,在宋末元初有个画家叫时子中,浙江慈溪人,亦擅画墨龙,与学者赵偕为同乡兼同门,赵偕有《题时子中墨龙》诗曰:“敢告同门时子中,大哉龙德可形容。昔年既已通乾卦,莫逐时人赞所翁。”诗意是在告诫时子中不要学时人追逐陈容,这从一个侧面可看出其时陈容所受到追捧的程度。

在有关文献记载中,直接受陈容画龙影响或临摹其画者并不鲜见。在元代,就有李云祥和僧人维翰。两人的生平事迹均不详。诗人吴澄(1249—1333)有《赠西麓李云祥序》云:“前辈言:陈所翁黙坐潜思时,疑与神物会于混茫之间,或醉余意到,忽然挥洒。虽在墙壁绢素之上,如是能飞跃,盖得龙之真也。湖南李云祥,居岳之西麓,今为吉之安福人,自少好画龙,每得所翁之画,凝视终日不瞬,以至忘食,一旦有悟,恍如亲得其传焉。”由此可知,李云祥为湖南安福(今属吉安)人,因亲见陈容之画,故对其传移模写。维翰,字古清,江西人,其画龙就学陈容。遗憾的是,两人均无画行世。

到了明清时代,私淑陈容画龙者就更多了,据有关文献及传世画迹所示,这些画家主要有张德辉、明宣宗和程生等。

张德辉,字秋蟾,号云巢老人,浙江慈溪人,世居大宝山麓。他在年少时便开始学画龙,徐沁《明画录》记载其“遇将雨辄登绝顶,观云气腾涌,默与神会,以故鳞爪隐现,飞云惊电,变化万状,极于神妙,可追踪陈所翁。今祠宇梵,壁遗迹犹有存者”,其传世作品有《云龙图》(对幅,柳重之藏)。两幅《云龙图》,一幅所绘神龙从水中破浪而出,昂首冲向云霄,一幅所绘神龙则从云霄穿行而出,头向下侧俯冲。两画均以水墨画就,其龙身较为工整,鱼鳞状的身躯及驴头式的龙头均用笔细腻,龙身在云海中隐现。非常明显,这与陈容的《云龙图》有一脉相承之处。(图1)

    图1 []张德辉  云龙图轴(对幅) 

    62.2cm×35.8cm×2  纸本墨笔  柳重之藏

明宣宗即朱瞻基(1399—1435),擅绘画,以画花鸟见长,兼擅人物,有《鼠石图》卷、《武侯高卧图》卷、《莲浦松荫图二段》卷(均藏故宫博物院)、《三封老喜图》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花下狸奴图》、《戏猿图》、《嘉禾图》、《山水》、《三阳开泰图》、《金盆鹑鸽》、《子母鸡图》、《烟波捕鱼》、《寿星》、《御笔三羊图》、《壶中富贵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一笑图》(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等传世。明代诗人吴宽(1436-1504)有《恭题宣庙画所翁画龙图》:“黑云作雨收脚,似有飞龙露头角。恍然拈笔欲写之,目眩金鳞仍走郤。所翁好龙非好真,真龙自为龙传神。小臣稽首不敢视,龙去鼎湖经几春。”从诗题可知,明宣宗画过类似陈容的画龙图,从“黑云作雨收脚,似有飞龙露头角”句可知,其风格当与陈容的《云龙图》一类的画风较为接近。

程生,生平事迹不详,甚至连其名及字号也不甚清楚,清代前期的诗人冯景(1652—1715)有《题程生画九龙图》诗云:“雷起焦台九龙吼,云散郑门两蛇斗。绛绡西射落青绡,倒卷瀛涛入天牖。程生神笔追所翁,毫端疑有风云通。我失珍图灰劫火,至今常梦秋潮红(予家藏陈所翁九龙图,画极为恽南田所赏,癸丑秋敝庐火,遂失之,故南田赠先子诗有:烧却珍图云气散,天吴今讶海潮红之句)。”诗中谈及“程生神笔追所翁”,可知其画风追溯陈容。从诗意可知,应是其师法陈容《九龙图》一类的风格。

在文献记载之外,在传世画迹中亦可见与陈容画风的传承之处。这些画家主要有明代的陶佾和清代的周璕、吕学、杨大章等。

陶佾,字一山,浙江四明(今宁波)人,明弘治年间官锦衣卫镇抚,待诏仁智殿,擅画龙、虎,其“画龙澹远得隐见之法”,其传世作品有《报喜图》(又称《喜报三元》)轴和《墨龙图》(大英博物馆藏)。其《墨龙图》所绘穿行于云海中的双龙,一上一下,龙身为云层环绕,可见时隐时现的身躯,其画风颇类陈容的《云龙图》。(图2)

    图2 []陶佾  墨龙图轴 

    171.7cm×107cm  绢本墨笔  大英博物馆

吕学,字时敏,号海岳(一作海山),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擅绘人物、佛像、天尊及驼马,李之芳(1622—1694)平定台湾时,为其作《奏凯图》,其传世作品有《苍龙训子图》、《狩猎图》卷、《采芝图》轴、《梅花图》轴、《画尹泉小像》轴(均藏故宫博物院)、《钟馗图》(大英博物馆藏)、《秋江待渡图》、《布袋图》(均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秋山栈道图》(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水阁观瀑图》轴(南京博物院藏)、《松鹿老人图》轴、《人物》轴、《松阁论文图》轴(均藏天津博物馆)、《桃花源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兰亭修楔图》轴、《监湖春晓图》轴(均藏广东省博物馆)、《商山四皓图》轴(苏州博物馆藏)、《茗情琴意图》卷(山东青岛市博物馆藏)、《梅花图》轴(南通博物苑藏)、《水合观梅图》轴、《刘海戏蟾图》轴(均藏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山楼观瀑图》轴(浙江省海宁市博物馆藏)、《献寿图》轴(浙江省平湖县博物馆藏)和《山水图》轴(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等。《苍龙训子图》所绘一条巨龙从天而降,巨大的龙尾从天空划过,拍击着水浪,天空留下两道划痕。水中另有一条小龙,昂首向着巨龙,似在巨龙的引导下潜心学习各种技能。正因画面的信息所示,故此图被命名为《苍龙训子》。(图3)

    图3  [明]吕学  苍龙训子图轴  

    277cm×133.2cm  故宫博物院藏

周璕是明末清初画家,擅画花鸟、走兽及人物,尤以画龙著称。他是继陈容之后,传世画龙图最多的画家,其作品除人物和花鸟外,其画龙图有《墨龙图》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云龙图》轴(两件,故宫博物院藏)、《云龙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云龙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云龙图》轴(安徽博物院藏)、《墨龙图》轴(天津博物馆藏)、《墨龙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墨龙》轴(南京市博物馆藏)、《云龙图》轴(湖北省博物馆藏)、《云龙图册(十二开)》(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云龙图》轴(湖南长沙市博物馆藏)、《云龙图》轴(山东济南市博物馆藏)、《墨龙图》轴(两件,山东青岛市博物馆藏)、《墨龙图》轴(山东烟台市博物馆藏)、《墨龙图》轴(苏州博物馆藏)、《墨龙图》轴(江西婺源博物馆藏)、《云龙图》轴(河南省新乡博物馆藏)和《双龙图》扇面(景元斋藏)等。除二件册页和一件扇面外,其余十七件均为画轴。有趣的是,周璕的这些画龙图轴,大多出现程式化倾向。他所画的竖幅云龙都以水墨绘就,以浓墨挥洒深邃的天空,再以白色或留白晕染云层,神龙隐现于厚重的云层之中,常常是见首不见尾。在云层中,尚能见到穿透乌云直射而下的阳光,而神龙在画中,似乎都是相对静止的状态,偶尔能在层层的云海中,见到龙身或龙尾,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墨龙图》轴即是如此。(图4)

    图4  [清]周璕  墨龙图轴  

    188.8cm×97.2cm  绢本墨笔  广东省博物馆

杨大章,工人物、花鸟,其花卉“设色修洁,亦足名家,体夺黄筌”,其传世作品多为花鸟、山水和人物,其《仿陈容九龙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以画龙为主题的作品。杨大章为清代宫廷画家,据学者聂崇正考订,至少在乾隆三十五年至五十五年(1770—1790)间,他活动于清宫。陈容的《九龙图》卷经清宫鉴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此《仿陈容九龙图》卷应是杨大章对陈容原作的摹写。从构图及技法上,应是较为忠实地传承了陈容的画风。此外,在陈容的《九龙图》卷的题跋中,乾隆谈到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命金廷标(?—1767)仿此卷,“颇觉神似”,可知其时临摹或模仿陈容《九龙图》卷者并非仅限于杨大章。笔者亦曾于2015年8月在波士顿美术馆观摩过一件微缩版的陈容《九龙图》卷,也曾经清宫鉴藏,故应是宫廷画家的摹本。据此可看出,曾经收藏《九龙图》卷的清宫,多次倩人对此画传移模写。(图5)

    图5  [清]杨大章  仿陈容九龙图卷  

    46cm×1045.5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并无文献记载陶佾、吕学、周璕和杨大章等人画龙源自陈容,但从画面造型及画风可看出,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陈容画风的影响。在一件明代佚名的《群龙戏海图》卷(广东省博物馆藏)和佚名的《九龙图》卷(天津博物馆藏)中,所绘群龙与陈容的《九龙图》卷等手卷类画龙图的风格也很接近,也应是对陈容画作的模仿。其他如明陈佑的《双龙图》轴(美国圣地亚哥博物馆)、朱寿峰《墨龙图》轴(首都博物馆藏)和清人章声的《云龙图》轴(天津博物馆藏)、高其佩的《云龙图》轴(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指画云龙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王逸的《墨龙图》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周铎的《墨龙图》轴(首都博物馆藏)、孙祐《云龙图》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陈阶平的《墨龙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李闾仙的《墨龙图》扇面(图6,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藏)、翁仁《指画墨龙图》横幅(江苏徐州博物馆藏)等诸多明清时期的墨龙图,都可看到这种传承的影子。在清代,也出现一些大写意的画龙,与陈容模式的风格相异,如高其佩(1660—1734)的《指画龙》(图7,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所绘龙在云海中出没。作者所绘龙并非如前述诸画一样具象,是以符号化的画法描绘“相传龙化事,神怪理难通”的意境。

    图6  [清]李闾仙  墨龙图扇面  

    18cm×51cm  纸本墨笔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藏

    图7  [清]高其佩  指画龙  

    35.9cm×57.3cm  纸本设色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明清时期的画龙大多受到陈容的影响,而陈容画龙的故事也成为画家创作的题材,如清代人物画家苏六朋(1791—1861年后)就画过《陈容画龙图》团扇(香港艺术馆藏),所绘陈容蹲伏于地上,心无旁骛地挥洒画龙。苏六朋在画上题识曰:“宋陈容善画龙,得变化之意,泼墨噀水成云雾,常醉余大叫,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或全体,或一臂一首,约不可名状者,不经意而皆入神妙。浮山七十二洞天樵子南溪苏六朋。”可证实画中人即是陈容。由此不难看出,陈容画龙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所画之墨龙,而和画龙有关的故事与传说亦在后世得到传播并影响到故实画的创作。(图8)

图8  [清]苏六朋  陈容画龙  

绢本设色  香港艺术馆藏

明代诗人张宁在其《题陈所翁画龙图为伍公矩》中说:“龙不制于人,能高深、巨细,变化不测,所谓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者。人未尝得缔视狎玩,而能尽察其形似,彼三停九似之说,亦画家凿空无所阅赏,故画者与评之者自古皆无余论,要须妙生象外,冥合其神,别有一种气韵,乃称佳致。至于传染点缀之工,固其余也,自非人品高迈、胸次出群者不能。此幅笔墨老烂,势状殊绝,悬睛合口,得画家之长,烟云蓊郁,中多洒墨点真,见公储老所泼墨噀水,脱巾大叫,时信手涂抹老狂态,与予平生所见赝本相去万万。闻公晚年笔力简易精妙,可并董羽,不知此作是其得意者否?平生诗文豪壮,为太学生已有名声,及守莆田,为贾秋壑招致,醉辄狎之。人品胸次,果何如者,而世之学绘事者,乃欲以板刻之手效之,斯亦难矣。此幅流传人间,今为吾友武冈守伍君公矩所得,未为不遭也。公矩幸宝重之,以俟具眼鉴定。”在其中谈到了陈容作画的状态、画龙的神妙处。尤为重要的是,张宁还言及当时有陈容画作的赝本,这从一个侧面可看出陈容画龙在明代受到追捧的情况。正因如此,其画龙因而在后世得到传承与传播,对其传移模写者代不乏人。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详见《中国书画》杂志2022年第9期】



新媒体编辑:孙莲  |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终审:康守永  


欢迎光临中国书画官方旗舰店


瓷器收藏  |  文创礼品 |  杂志画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