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读书之道总结: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

 任哲律师 2022-10-24 发布于陕西

一、生活还是要有一点仪式感的


在春节的时候一定要拜年、送礼,走亲访友;在元宵节的时候一定要吃顿元宵;在端午节的时候一定要吃个粽子。在谈恋爱的时候,一定要说我喜欢你。如果对方是个女生,那就一定要送她一支花,如果对方是个男生,那就送他......好吧,男生到底喜欢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送”这个仪式还是要有的。

你当然可以春节不去拜年,你也可以在元宵节不吃元宵,在端午节不吃粽子......但是那样的话,生活或许会因为缺乏那么一丁点仪式感而略显单调。

今天是4月23日,全民阅读日,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台,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各大书商疯狂地借着节日由头,挽起袖子憋足劲,准备大赚一笔。

其中一个典型就是罗振宇,据说今晚八点要搞个直播,发布自己的新书,开一个网上签售会。他已经提前在五千本自己的新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甚至写秃了几只笔。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才怪。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去看他的直播,不知道他那本书怎么样。

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本着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宏愿,发起阅读倡议。一些读书较多的人还晒出了自己的书单,向网友推荐一些自己认为的好书。

二、我的读书之道

我无书可卖,也懒得向大家推荐书单,我写这篇小文,主要目的,除了闲聊,还是想总结一下自己最近几年慢慢悟出来的读书之道,这也是属于我自己的仪式感,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节日气氛,在过节的时候做点过节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时代,我的阅读范围主要局限在文学作品上,那时,在我的思想观念里面,阅读=读文学。所以,那是,在我手里捧着、脑海里装着的,主要是《呼啸山庄》、《复活》、《穆斯林的葬礼》、《月亮和六便士》、《红与黑》、《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多福》等等。

这类文学作品看多了,人会变得感性,变得有同理心,也能提高人的感受能力。所以,那时的文风还是透着一股文学的气息的。

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突然发现曾经读过的那些书似乎在职场当中根本派不上用途。慢慢的,“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让我远离了阅读。

后来,因工作需要,不得不阅读一些专业书籍。时间一长,突然顿悟了,原来书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有经济类的书、管理类的书、金融类的书、法律类的书、会计类的书、医学类的书、历史类的书、哲学类的书......每一类书都发回着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各取所需,缺什么,补什么。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簇簇”。

再后来,我又发现,我读了很多实用类的书籍,还是收效甚微,似乎书是书,我是我,虽然我读完了书,我依然是我,很难对我作出改变,我又一次陷入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当中。

但是从去年,尤其是从今年开始,我又一次顿悟了读书之道,这一次,我认为已经完全理解的读书的方法,而且,多次与各位大家不谋而合。

三、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

读书的目的是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让工作更加顺利、让缺点得到改正、让事业得到提升、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一定要在阅读的时候多理解,多思考,多复盘,尤其是要多复盘。

方法就是,不断地用书中的理论观点去比照自己的现实生活,去检验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检视自己曾经的每一次起心动念,然后对他们重新作出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所以,我注六经,就是将我们所有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全都装进书里面去检验,让书与我融为一体。

书与我融为一体,我方能与书融为一体,达到“六经注我”的读书最高境界,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知行合一的境界。彼时,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起心,一动念,都有书籍智慧的加持,将无往而不利,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此理。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让我们读好书,多思考,多交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