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申田医案:足跟痛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22-10-24 发布于内蒙古

足跟痛案一

足跟痛属络脉病者,单取大钟,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赵某,女,42岁。2001年7月4日初诊。医院病历号:3513。

主诉:右足跟底部疼痛半年余,加重1周。

中医诊断:足跟痹。

西医诊断:跟痛症。

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足跟底部疼痛,时发时止,疼痛尚可忍受。近1周疼痛加重,痛如针刺,坐卧时痛轻,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不能忍耐,行动困难,口服西药止痛剂治疗,效果不佳。查右足跟底部皮色正常,无肿胀,压痛不明显,局部喜揉按。跟骨部X线片示骨质增生不明显。既往健康。察其神志清楚,痛苦面容。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此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强力劳动损及筋骨,足跟失养,故作疼痛。治宜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处方:

主穴:大钟(右侧)。

操作:嘱患者放松,针刺入穴位1.0~1.5寸深,行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3~5分钟,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最大量为度,使针感直达足跟部。留针过程中采用飞法,每10分钟行针一次,共留针30分钟。

行针后活动5分钟,可以端坐在椅子上,疼痛感消失,嘱继续活动,30分钟后坐卧自如,未见痛发。一诊而痊愈。按 足跟痹在临床中是常见病,病因多种多样,但跟骨骨刺是其发病较常见的原因。中医学认为其多由肾虚所致。本案治疗以经络辨证为原则,根据经络之循行与疾病发生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选穴,独取足少阴肾经络穴大钟穴治疗。由《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可知,足少阴肾经络脉循行从其络穴发出后当内踝后绕行足跟部,故本病归属足少阴肾经络脉之病变,取之络穴治之,是其理也。

足跟痛案二

足跟痛证属肾精亏虚,足跟失养者,治宜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陈某,女,47岁。2009年12月5日初诊。医院病历号:4751。

主诉:左侧外踝足跟部疼痛1周。

中医诊断:足跟痹。

西医诊断:跟痛症。

初诊:该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踝关节肿痛,足跟不敢着地,遇凉痛剧。采用封闭治疗一次,疗效不显。自行局部敷药治疗,效果亦不佳。今来我院针灸门诊就诊,以寻求医治之法。现左侧外踝足跟部疼痛,不能耐受。伴倦怠乏力,失眠健忘,饮食量少,二便如常。既往6月份时口腔起牙宣,手术切除,做病理检查疑淋巴瘤,遂到北京会诊,做PET检查确诊。淋巴瘤化疗5次后病愈。察其神志清楚,痛苦面容,面色少华,形体适中。左侧踝关节处局部敷贴药物,左足跟底部皮色正常,略肿胀,压痛明显,局部拒按。左侧踝关节X线正侧位片显示:钙流失。舌质淡有齿痕,舌苔黄腻,脉沉数。此乃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足跟失养,故作疼痛。治宜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处方:

主穴:大钟左侧。

操作:嘱患者放松,针刺入穴位1.0~1.5寸深,行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3~5分钟,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最大量为度,使针感直达足跟部。留针过程中采用飞法,每10分钟行针一次,共留针30分钟。

行针5分钟后,患者自觉左侧足跟疼痛消失。行针30分钟后,行走、站立活动自如。针灸三诊痊愈。按 本案患者系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足跟失养,故作疼痛。治宜补肾益精,舒筋活络。大钟穴为足少阴肾经络穴,足少阴肾经络脉从络穴发出当踝后绕跟而行,《灵枢·经脉》原文为:“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故从经络辨证考虑,本病符合足少阴肾经络脉之病变特点,应取之络穴治之,是其理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