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国炎:豪门世族政治衰亡与“莽汉审美”兴起

 古代小说网 2022-10-24 发布于江苏

李逵作为水浒故事虚构人物,在中国社会家喻户晓,影响很大。其形象产生之后,受到很多推许肯定,但是近20年来,很多著述激烈批判《水浒传》,而火力主要集中于李逵,认为李逵是中国暴力文化与黑帮文化的代表。

邮票《李逵》

这类作者有著名学者,有青年才俊,而著述形式多样1。李逵受批判的原因在于他凶悍嗜杀,尤其滥杀无辜。他受到批判可以理解,但是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须要联系社会文化发展与审美思潮演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文学解读方面,李逵与梁山人物曾受到太多思想家文学家的肯定。距离李逵形象问世时间很近者,如晚明清初思想家李贽叶昼金圣叹等人,都高度称赞李逵性情,称赞他天真烂漫。李贽金圣叹们还特别指出李逵故事情节方面有不少戏谑成分,呼吁读者应当关注作者真实用意所在2。                                      

在作品接受方面,李逵和水浒故事地位独特,越是外敌欺凌、民族危难深重,李逵和水浒英雄越受欢迎。明末民族危机严重,文学家钟惺痛心感叹“世无李逵吴用,令哈赤猖獗辽东!”明朝灭亡刺激下陈忱作《水浒后传》,对水浒英雄倾注理想愿望。抗日战争时期,水浒戏在中国盛行,延安尤其是水浒戏中心3。

在研究方面,水浒研究面临一种麻烦:单纯的小说研究通常遵守“定本”准则,一般认为“定本”之后,研究对象不再有发展变化。有人研究《水浒传》和李逵,完全依据“定本”即容与堂本,然而清代三百年流行的却是金圣叹本,至于说唱文艺和戏曲等艺术门类,没有这类 “定本”意识,李逵形象发展变化幅度更大。

只关注所谓定本却不关注研究对象不断变化,这种研究模式其实有孤立静止的弊端。而且既然说要研究中国的暴力文化黑帮文化云云,那么这位“黑帮大佬”的新动向,总应该纳入研究范围吧。

为了客观评价李逵这个文学艺术形象,须要了解这个形象产生的土壤,了解其演变背景和过程,这须要观照“莽汉审美”的发展历程。

戴卫绘张飞立马

所谓莽汉审美指宋元以来通俗文艺中出现的独特审美倾向:一大批文学人物如张飞、李逵、朱温、刘知远、郭威、赵匡胤、郑恩、程咬金、牛皋、胡大海等人,以勇猛鲁莽为最重要特征,成为独特审美群体。

宋元以前的文艺中,从来没有集中出现这样一批人物。“莽汉审美”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性和阶层性特点,李逵等莽汉人物的根基土壤值得深入研究。

一、莽汉审美关联社会政治结构变化

  宋元时期中国通俗文艺中兴起“莽汉审美”是前所未有的文艺现象。“莽汉审美”指通俗文艺领域塑造一批莽汉英雄,他们鲁莽率直,勇猛豪放,以粗豪阳刚、凶悍猛辣的形象风貌,成为重要审美对象,受到社会大众喜爱。宋元说话之讲史平话、小说,杂剧院本等等成为莽汉审美重要载体。

以莽汉为审美对象,是一种全新审美倾向。中国古代文化重礼法教化,举止尊礼,非礼勿动,对鲁莽勇猛并不认可。

许慎《说文解字》谓犬逐兔草中为莽,这可能隐含贬义。犬在草中追逐兔子,经常须要折返跑,远看容易被误认为没有固定方向乱跑。莽字会意为鲁莽任性,引申为莽汉莽夫。

毛氏汲古阁刻本《说文解字》

《史记·秦本纪》载孟贲为秦武王手下诸勇士之首,他随秦武王去洛阳观看周天子之鼎,并竞相举鼎。秦武王因此受重伤而死,由此孟贲被秦国处死并灭族。《史记·范睢列传》范睢向秦昭王陈述自己的政治军事方案,指出孟贲“勇焉而死”,[1]否定孟贲这类鲁莽勇猛。

《墨子·亲士》篇也总结规律指出:孟贲之杀,缘于其勇。好勇斗狠招致杀身,成为共识。

《晏子春秋·内篇》记齐国宰相晏婴“二桃杀三士”。齐景公请来三大猛士,企图震慑齐国内外,晏婴却以特殊手段挑拨刺激三位猛士自杀。晏婴除掉猛士,可能对齐国不利,当时却被看作贤能。《史记·游侠列传》对游侠的总体评价是 “其行不轨于正义”。[2]

《汉书》之后,游侠刺客退出历代正史。古代权威观念是《论语·季氏》中孔子郑重提出的君子三戒,壮年之戒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壮年戒斗观念很有地位和影响。

决定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力不在观念而在制度。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属于豪门世族政治。选拔人才,重在门第。汉代察举制,由地方向朝廷举荐孝廉和秀才。豪门世族垄断选拔,故汉末民谣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3]

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 州郡设中正官品评选拔人才。中正官由世族豪门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豪门世族层层勾连,世俗力量难以动摇。

唐太宗令人作《世族志》,想以新兴大族压倒旧世族五大姓,结果失败。唐高宗把世族七姓列为“禁婚家”,本想限制他们,反而抬高其声望。唐代士子的人生理想是:科举中进士,婚姻娶五姓女。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英〕费子智著,童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3月版。

关于唐代豪门世族衰亡,史学界长期认为他们在中晚唐五代逐渐衰歇。但近年有研究发现,他们生命力极强,并非逐渐衰歇,而是直接遭受猛烈暴力打击才消亡。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谭凯(Nicolas Tackett) 2017年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一书,谢宇荣翻译。研究方法独特,基本不作理论推导论证,而集中于墓志研究,依靠统计学方法。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都藏有大量墓志拓片,各地博物馆收藏墓志以及实物不少。

谭凯统计豪门大族墓志3000多方,从安史乱后到五代时期。墓志反映具体情况:居住地点、父母子女、婚姻关系、入仕任职,亲眷师生等。内容详实,准确性高,是墓志特点。谭凯说自己主要制作数据库,系统统计比较婚姻、亲戚、子孙、居住、生卒、职官等信息。谭凯基本结论是: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豪门世族在安史乱后依旧强大,他们以家族亲戚师生等等关系紧密连结,居住地逐渐集中于东西两京和两京走廊。生存策略是增强联系,提高竞争适应性。他们对外放节度使、任满回京述职诸多方面都遵守朝廷规矩;得失成败不争一日之短长;总体上凭借庞大深厚关系网,长期把持中枢,左右朝政与科举,群体实力总体不衰。

然而豪门世族在黄巢之乱和五代时期急剧毁灭。黄巢两次攻占长安,大量杀戮高官和世族。朱温杀戮唐朝宗室和公卿大臣极多。他杀死唐昭宗,立13岁的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很快又害死唐昭宗其余九子,把九位皇子都沉尸九曲池中,对外宣称失踪。唐哀帝禅位之后朱温仍然害死他。

朱温在黄河白马驿杀尽崔远、裴枢、独孤损等公卿大臣数十家族,浮尸满河。宰相崔远出身博陵崔氏,此前朱温已经杀掉出身清河崔氏的宰相崔胤及其家族数百人。崔胤父祖数代为宰相,根基深广经验老到。崔胤三次罢相四次起用,与宦官集团缠斗,韧劲十足,借助朱温的力量,杀光庞大的宦官集团,并在唐昭宗支持下统领禁军,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位兼领禁军的宰相,由此可见豪门世族在晚唐变得务实坚毅狠辣。

然而朱温等武人更狠辣,不给豪门世族时间和机会,直接肉体消灭。山西李克用父子,关中李茂贞,四川王建,扬州杨行密,蔡州秦宗权等等太多军阀,都残酷杀戮豪门世族。50多年混乱中先后建立五个朝代及南方十国,竟没有一个是门阀世族建立。门阀世族被武人群体无情扫出历史舞台。谭凯说五代之后不见门阀世族墓志,其实反映社会结构变化。

《朱温传》

二、莽汉审美的社会基础与民族背景

莽汉审美的出现,联系三种社会原因。

第一,豪门世族衰亡和平民精英草莽好汉崛起,标志社会政治结构变化。

唐末五代社会动乱,失去土地啸聚山林者不少。周世宗柴荣鉴于军队战斗力弱,朝廷倚重的侍卫亲军也怯战,决定组建一支强悍军队,征召各地“强人”入伍,还专门声明:强人可以来自山林草莽,其实就是征召绿林草莽入伍。这支新军队即殿前军,地位高于侍卫亲军,当时出身绿林草莽绝不低贱。

汉唐以来延续的里坊制度在宋代崩溃,宋真宗时期户籍制度改革,城市正式设置坊郭户。城市游民闲汉群体发展很快,精神面貌恣肆自雄。通俗娱乐市场形成,艺人生存状态改善,还可以自由流动。

宋代学者李觏《富国策》特地指出通俗娱乐艺人不在四民之列,其精神状态尤为俯仰自得。这些都是促成莽汉审美的社会及文化心理基础。

第二,宋元时期国家民族矛盾紧张,给莽汉审美提供了特殊刺激和动力。

张元济书岳飞满江红词

宋代国防孱弱,受辽国西夏和金元欺负,年年纳贡,自称子侄。爱国志士耻辱悲愤,文艺审美愤慨激昂,呼唤勇猛强悍。南宋半壁江山沦丧,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作品大声呼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南宋和金元时期,社会上流民和游民激增,给瓦肆勾栏直接影响。文艺创作流荡着呼唤勇士莽汉的渴望,追求勇猛强悍、粗豪阳刚的审美宣泄。

第三,社会黑暗激发民众反抗行为和心理,是孕育莽汉审美的深厚土壤。宋代官僚队伍庞大,对外不断纳贡,对百姓的压榨异常沉重。贪官污吏、苛捐杂税和劳役压榨,使民众愤怒郁积。《水浒传》贯华堂本第十四回阮氏三兄弟激愤议论官府黑暗、官吏盘剥压榨百姓。金圣叹评点说:“千古同悼之言,水浒之所以作也。”[4]

中国文化精神关注现实,政治清浊与人们的命运,是文学的长久主题。莽汉审美宣泄人们内心郁积的愤慨,也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         

唐末五代是平民好汉、草莽壮士崛起之时。他们或揭竿而起,或投身行伍,地位逐渐上升,甚至成为将相王侯。五代只有李克用父子本是沙陀酋长,有特殊民族政治背景。而朱温、石敬塘、刘知远、郭威、赵匡胤、钱镠、杨行密、李昪、王建等多人,其实都是平民发迹直达权力顶峰。

五代距离宋代最近,莽汉崛起,豪杰起家,都是不久前的事情。这类记忆与说话故事融合,新鲜刺激又可信。说书艺人北宋尹常卖、金代刘敏、元代朱桂英等多人,都以说五代史故事知名。霍四究说的三国及其他讲史平话,其实都有平民发迹故事。

连环画《桃园结义》

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兵,刘备号称皇叔,其实他若不起兵,只能继续做卖草鞋的平民。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薛仁贵原本都是平民,竟然成为讲史故事主角。历史上唐太宗征辽变成说唱文艺的薛仁贵征辽。赵匡胤早年与结义弟兄行侠仗义、闯荡冒险的故事曾经流行。

面对社会黑暗,揭竿而起敢于抗争,是莽汉审美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平民英雄向往人生畅快,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甘平庸,勇于冒险,才能够发迹变泰。

这种精神状态和人生道路吸引力很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演说讲史平话的说书大棚中,日日听众爆满,不受风雨寒暑影响,深层原因在此。

三、莽汉审美在宋元通俗文艺中的表现

我们结合具体作品把宋元通俗文艺中莽汉分为四个群体。

《 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平话》

第一群体指元刊《三国志平话》中张飞等人。《三国志平话》中张飞的作用和气势远远超过关羽,他单人独骑打败数十万黄巾军。他夜入太守府杀光其全家。他杀死督邮,大卸八块。他独自打败吕布,悍勇鲁莽至极。明成化词话刊本起源可能很早。花关索故事中张飞作用很大。张飞和花关索故事可以反映早期莽汉审美风貌。

第二群体是五代至宋初的莽汉英雄。金元刊本《五代史平话》中有朱温、刘文政、石敬瑭、刘知远、郭威、史弘肇等。这些平民好汉皆泼皮无赖、好勇斗狠、喝酒赌博、揭竿造反、投军打仗、闯荡冒险行为不断,反映新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对儒雅温良的正统审美规范构成颠覆冲击。五代时期的莽汉故事特别容易打动宋人④。

《五代史平话》中莽汉英雄及元杂剧李存孝等故事,都是莽汉审美作品。冯梦龙拟话本《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可能源自宋话本的莽汉审美故事。

赵匡胤和郑恩的莽汉故事曾经发达。赵匡胤与郑恩、柴荣结拜兄弟闯江湖;还有赵匡胤结拜十兄弟闯荡故事;元杂剧有《千里送京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四库全书》杂史类收《艺祖受禅录》、《飞龙记》、《景命万年录》三书,均出《永乐大典》,也是起源较早的有莽汉风格的赵匡胤故事。

明嘉靖书商熊大木编撰《南北宋志传》,载入赵匡胤郑恩的莽汉故事不少。清代吴叡编撰赵匡胤故事《飞龙全传》,有些资料的来源较早。戏曲《打瓜园》、《三打陶三春》、《斩黄袍》等风格劲爆的郑恩陶三春故事,都关联起源较早的赵匡胤与郑恩的莽汉故事。                                                   

第三群体是程咬金、尉迟恭、薛仁贵等隋唐莽汉英雄。程咬金、尉迟恭等人都具有莽汉英雄特点,元杂剧有《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尉迟恭三鞭换两锏》等作品,反映他们的故事起源较早。

河洛图书出版社版《薛仁贵征辽事略》

薛仁贵普通平民从军而立功发迹的故事影响很大。赵万里在伦敦图书馆从《永乐大典》辑出《薛仁贵征辽事略》,当是宋元作品。明成化词话《薛仁贵跨海征辽》编排混乱,可能存在更早的旧刊本。在整个隋唐故事中,这些莽汉英雄地位重要,甚至有成为故事主人公的趋势。

第四群体指南宋产生的莽汉英雄。罗烨《醉翁谈录》所说“中兴名将”张韩刘岳故事中,牛皋可称莽汉英雄。小说类说话名目中花和尚、武行者、青面兽、大虎头等多人,都颇有莽汉英雄特色。总体看来,宋元通俗文艺中兴起莽汉审美,是前所未有的重要文艺现象。

注释:

1水浒人物研究特别李逵形象研究是近些年研究热点,参与研究的著名学者与青年才俊很多。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暴力文化与黑帮文化,李逵是其典型代表。这类著述已经出版很多,如刘再复《双典批判──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无斋主人《黑话水浒——梁山的黑帮岁月与江湖法则》,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十年砍柴《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韩立勇《宋江是怎么当上老大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郭帅《揭秘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沈阳出版社,2018年;辛可《逼下梁山》,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仓土《李逵日记》,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年,等等。因为《水浒传》李逵有具体故事和生动形象,上述否定李逵的观点影响很大。

古代小说研究界很多人不赞同上述观点和研究方法,认为应当深入历史文化与文艺思潮研究,深入挖掘水浒文化演变线索及规律,为此曾举办过多次会议。

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院是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4月14—16日,菏泽学院水浒研究院与山东水浒学会举办高端论坛,复旦大学黄霖、福建师大齐裕焜、《明清小说研究》萧相恺、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南开大学宁稼雨、新疆师范大学胥惠民、山东师大杜贵晨、山东大学王平、扬州大学董国炎等人集中讨论《水浒传》文化价值和人物性质,认为李逵形象研究已经成为水浒研究一个“死结”,须要作为典型深入解析。笔者认为 “莽汉审美”研究是理解文艺思潮发展与李逵形象演变的决定性深层原因。水浒小说文本发展过程中,戏曲与说唱文艺发展演变中,李逵形象不断变化提高,受到各类艺人和文人长期修改加工。这个艺术形象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进步是同步进行的。

2.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怀林《水浒传一百单八人优劣》;第188页《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回评》;第206页李贽《忠义水浒全书发凡》;第284页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第290页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回评》等文。

3.见董国炎《论水浒文化两重矛盾碰撞与起伏式传承》,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19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4.见董国炎《论<水浒传>对<五代史平话>的承袭》,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 岳麓书社1988年版《史记》第622页。

[2]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史记》第944页。

[3]葛洪《抱朴子外篇·审举》, 张松辉 张景注《抱朴子外篇》上册,第389页,中华书局,2013年。 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五《后汉桓灵时谣》,中华书局1979年版《乐府诗集》第四册,第1224页。

[4]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水浒传会评本》第27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