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和酒 | 酒壮英雄胆,酒书文人魂!

 白桦树2008 2022-10-24 发布于内蒙古

酒,从古至今皆受人推崇,酒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在中国盛行已久,自夏朝起,杜康发明酒后,后代子孙将酒视为“珍宝”,随之产生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古代酒醉出诗人,更醉出千古绝句。如李白的“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尊空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传世佳句与酒相关,李白斗酒诗百篇,被称为“诗仙”,酒对李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图片

几杯清酒下肚,语言变得滔滔不绝,眼睛也越发的明亮。

相互间的谈话,与平常相差甚远,不只是中庸得体,言辞间生出了不少趣味。

在平常的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傲与伪装。与友人相聚,酒过三巡,便逐渐卸下心中的防备,真实面貌也得以呈现。

过量的酒,可能会伤身、迷惑心智,而恰到好处的酒,却最能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热忱。

图片

酒之所以成为文人墨客交往的必备佳品,是因为它能同时满足人的忧愁与喜悦。

宋代文人范仲淹,平生清廉律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个人荣辱升迁置之度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黎民疾苦挂在心头,仅存五首词,皆为名篇,“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伴随他的戍边生涯,成为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成了忧国思乡悲凉情怀的寄托。

图片

生于末世的曹操,面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面对离乱苦难的社会,他吟咏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他并未沉沦其中,他因酒而豪情万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唱出了澄清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

再如欧阳修是众人皆知的醉翁,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图片

图片



辛弃疾 ‖ 醉里挑灯看剑

图片


辛弃疾,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继承者,并有所发展,酒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有着和苏轼、欧阳修不完全相同的意味。



文人还常在酒醉中寻找灵感。灵感之于创作犹如源头之于活水。但有时灵感“犹抱琵琶半遮面”,宛若大家闺秀,深藏闺阁,这时醇香一醺,灵感又像嗅到食物气味的老鼠,一窜而出。无数诗文墨宝就是在酒的作用下诞生的。

“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其著名代表作《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喝酒时写就。笔兴随酒意而生,笔力随酒韵而成。顿然出现了一幅“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作品。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十九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
图片

酒,被文人寄予了同样真挚的感情,满足了人生活和心境的不同需要。

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文人总离不开酒。若文人择物为友,则首当推酒。没有丝竹烦耳,文人或许只是感到暂时的寂寞。但没有酒做伴,则如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而悲叹世上再无知音,摔琴不复弹一样,也会性情渐隐,灵感消退,无以成文。所以,随手翻开一本泛黄的著作,细细品味,总会嗅到一股醉人的酒香,沁人心脾,经久不息。文人的风流、性情、才华……共同酿成一坛酒,芳香四溢,穿越五千年的岁月,醇香依旧,迷醉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