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雒忱||​信 仰 如 此 坚 韧——宋炳祥的革命历程

 作家董刚 2022-10-25 发布于陕西

信 仰 如 此 坚 韧

——宋炳祥的革命历程   

雒忱

1925年,有人问11岁的放羊娃万志:“你愿意每天吃饱饭吗?”万志很是诧异,不去放羊还能吃饱饭,那谁不愿意啊!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就迟疑的回答:愿意啊!来人说:“从现在开始,没有事时你就继续放羊,有事就去办事。但让你找谁就找谁,不能让别人知道。关键就是不能给任何人说,连父母都不能说,只说你叔让你去帮忙办事。办完事也不能说找谁办事、办什么事。能做到吗?”万志回答,只要有饭吃就行!

这个万志是小名,他的大名叫宋炳祥。

11岁的孩子尽管已经放羊很久,但正在玩的年龄,最感兴趣的事就是吃,因为经常吃不饱肚子,或者说每天的饭食从来没有填饱过吃什么都消化得干干净净的肠胃。从那时开始,万志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有事四处送信件,不是藏在衣领背后的夹层,就是裤腰背后的夹层,从来没有过闪失。最最重要的是天天能到学校吃饱饭。只是他不能说到学校是去吃饭,那时候几乎人人都吃不饱,他没有理由去学校吃饭,只能偷着去偷着回。万志已经参加了早期的革命工作,只是他自己并不清楚,他只知道好好干活有饭吃。

2022年,见到万志(宋炳祥)的儿子宋学东,并采访了他。

在万志接受任务开始新生活之前的四十多年,他的老爷爷领着病弱的妻子和刚刚三岁的儿子,从实在没办法生活下去的横山县流浪到佳县。但佳县依然是兔子不拉屎的穷地方,就又一路逃荒来到了安塞。安塞算是比较好的地方,只是依然找不到可以活命的事情去做。经人说合,就把自己的儿子卖给了当地家境尚好但没有男丁的宋家。价钱是一斗小米,一升黑豆。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好的价钱。宋家家境比较富裕,但主人年事已高,只有一个女儿却没有顶门立户的男丁。

但凡世事没有变化,但凡日子能够风调雨顺,穷人的生活在紧紧巴巴之中总是能够熬下去。就怕遇上灾年和兵乱,生活就得一天一天的往前挨。

宋家给爷爷早早娶妻成家,日子都还过得去。但在父亲出生的时候,奶奶却因难产一命归西。父亲就由姑姑用小米粥养育长大,所以身体却并不强壮。好在还念过小学,在村子里就算是识文断字的人。父亲出生时,家境也算还好,爷爷就想松一口气,开始学着别人抽烟土,待到父亲上了小学,家境就衰落下去,后来父亲就不得不去给人家放羊。

谁愿意改变现状?谁愿意在革命中丢弃手上的枷锁?鲁迅回答的很是到位:“过去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变革”。革命队伍除了有理想的社会改造者,就是通过革命能够改变现状的人。

万志参加革命(开始他自己并不知道)的初衷就是能够吃饱饭。活命是许多社会底层人的第一需要。送信时的万志是儿童团。

1928年陕北遭灾,政府的赈灾粮款拨付下来却迟迟到不了灾民手中。安塞党支部利用“哥老会”和学生动员数千群众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粮、抗捐、抗税运动。作为时代先锋的学生当然是有生力量。组织派遣万志到延安师范组织学生运动。学生群众围住县衙演讲,高喊口号,久久不散,终于迫使县政府开设粥棚,时间长达三四个月,大大缓解了灾情。而这就是万志初中学历的来历,此时万志加入了共青团。这一阶段的斗争实践和党组织的教育,已经使万志从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自觉的革命者。

学生运动撼动了国民政府,舍粥后就开始抓捕领头闹事的学生。万志逃到亲戚家换了衣服背着背篓清晨混出城,没有逃出城的同学有人被活埋。

整个陕北首先成了革命火种的燎原之地,和这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有一定的联系。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就是在黄土高原上起事的,当生存成为问题,造反就成为必然。

善于筹划,有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管理细致,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奠定了万志在赤卫队和游击队里的关键性作用,也使他成为安塞县委当时唯一的领导者。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的1935年,红二十五军首先到达陕北。此时陕北特委依然执行的是王明的极左路线,对革命队伍中的知识青年和历史可疑人员采取严苛的清理措施。刘志丹、谢子长都相继被捕。安塞县的清理工作正在进行中。

此时,年仅二十岁的万志已经成长为最大的赤卫队(后叫游击队)的军事部部长。清理运动在潮水般汹涌。苏维埃县政府秘书车立直被处决,原因是他曾经在县民团做过一阵子文书;苏维埃主席兼县委书记王聚徳被抓。县委委员白焕章被处决,处决时万志就在当面。刚刚打完仗,大家都在清洗休息,来了三个人,验明白焕章身份,当场被处决,没有说明处决原因。安塞县委工作陷入瘫痪……

从1929年武装斗争以来,万志一直担任赤卫队军事部长。到1935年清洗运动时,万志实际成为赤卫队的领头人和安塞县委的唯一联系人。

期间,他动员一千多人支援劳山战役。那时候打仗,比拼的就是人多枪多,而参与战斗的人员并不都是赤卫队员,大部分是放下农具就支前的农民。上了战场就发枪,哪里有口子就去堵截,其实比拼的就是动员能力。全县五六支赤卫队逐渐消失,只有万志留下最后一支有生力量。万志知道,革命形势没有燎原之时,赤卫队就是壮大实力、保全自己,在形势到来时趁势出击。几年来的策略就是遏制反动势力做大,保障民众生活,选择机会打击民团势力,多搞枪支多储粮。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趁民团休息时弹压控制局面,捆住民团成员,收缴枪支弹药。时间久了,民团知道他们不杀人,只要报出万志的名号,就会乖乖束手就擒,缴枪不杀。所以到1935年万志已经有百余条枪,成为安塞最后、也是最大的游击队。                                     

队伍要壮大,有枪是其一,重要的是还要有粮食。枪是出击的利器,粮食是壮大的基础。万志想出长久发展储备粮食的战略举措,不仅保障了游击队的发展,后来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时候的万志,游击队员有二三百人,能够动员的民众数千人。由于身体瘦弱,万志出门骑着一匹白马,后来换成枣红马,在民间有信天游歌曲专门唱响歌颂万志的歌曲。在没有成立新的县委之前,万志就是实际上的领导人。

万志赤卫队能够存在壮大,一是搞枪,二是储粮,三是警觉。警觉是存活的重要原因。搞枪是长期的要求。武装斗争开始时,万志就和自己的堂哥去偷民团的枪,结果被发现,堂哥被枪毙。无论驻地在哪里,只要发现有陌生人来到,万志命令后半夜立即转移,不给民团有任何可乘之机。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首当其冲的事是纠正极左路线造成的被动局面。

周恩来1935年12月带领红军在富县与东北军打了一仗,在押解俘虏回程的路上到安塞视察联络工作。一身行装就像小馆子里的厨子,衣服破烂油腻,胡子拉碴的周恩来,了解到安塞目前县委处于瘫痪,只有万志这一只武装力量还保存着,指示万志作为县委的联系人。询问还有什么困难,万志说依然是枪支太少。周恩来叫第十八兵站负责人杨立三送来二十条枪和子弹。后来万志很是后悔说:要得太少,没有抓住机会。

东北军占领延安,万志兼任县委统战工作,经常到延安东北军中走动。由于东北军没有集中的地方采购粮食,抢粮事件就时有发生。后经双方协商建立了马家沟粮食市场,东北军两个团的供给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期间,民团与东北军关系紧张,游击队就配合东北军打击民团势力,收到良好效果。

1936年7月,叶剑英靠近延安做东北军的统战工作时,指挥部住在碟子沟。延安民团头子薛生华带领一千余人袭击碟子沟。他们以玉米、高粱地作掩护发起突然袭击。而此时碟子沟只有一个警卫营,被民团挤压在簸箕湾内,没有回击优势。接到消息,万志立即组织八百多人从六坪出发前去解围。游击队从后面发起猛烈攻击,东北军又沿河而上夹击,民团腹背受敌,很快溃不成军,狼狈逃窜。这次战斗中,万志的坐骑被打断了腿,这些情节都被编入信天游歌曲中。民间口口相传的歌曲,其实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困难时期方显出英雄本色。长期战略物资储备不仅保障了赤卫队的战斗力,也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黄土高原这块贫瘠之地的人口压力骤增。东北军两个团撤离延安并没有缓解粮食压力。白区许多人奔赴延安学习,知识青年一批批来到红色延安,西路军失散人员逐渐归来,使得延安粮食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当时万志正在延安西北党校学习。习仲勋为粮食问题找到“安塞通”万志,能不能给党校筹集部分粮食?万志当晚就领着一批学员搞回了粮食。陕甘宁保安司令高岗到党校检查工作,发现党校伙食不错,就询问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当听说是安塞万志搞来的粮食,就找来万志,让他给保安司令部解决一下粮食问题。夜晚,全副武装的保安司令部武装押运回来了粮食,人人脸上都有了喜色。消息传到中央机关,高岗把万志领到了周恩来和毛泽东面前,从此万志就直接受中央机关后勤组领导。每隔一段时间,万志就会同中央机关后勤组出特勤,押运特殊物资到中央机关,其实都是粮食。当时粮食是各自采购,没有统一供给的能力,各单位能够使出的招数都使出了,但粮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当毛泽东、周恩来听了万志多年来储备粮食的汇报,都笑了,指着万志说:有韬略!原来,万志在游击队期间,为长期发展壮大队伍做了很多储备。一旦有粮食进来,就在背僻村庄的人家安排储藏窑洞,把储备粮食的窑洞后部秘密封堵起来,只有几个人知道,再安排人长期看守,下令直到有需要才能开启。万志的长期战略在此时此刻发挥了大作用。因此,万志成了延安大生产中有特殊贡献的劳动模范。颁奖时,毛泽东看着在后勤部门工作的万志会意的笑了。

1939 年在延安西北党校学习两年,万志学习毕业后留校任该校总务处长;1940年3月至1946年12月,万志在西北局任总务科长。1947年,为了回避围剿根据地的国民党主力,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与敌人在陕北转战斗争。万志组织西北局非战斗人员转移。为了不影响整体撤离工作,只有把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送到老乡家里寄养,回过头来再去找。后来再回到延安时,就再也没有找到。

在这个时期,万志经手的钱物数量巨大,工作过的单位也很多,但他从赤卫队时候形成的精打细算习惯没有改变,勤俭节约的品质追求没有改变,操持好所有物资发挥其作用的秉性没有变。

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团队,都会因为有用而得到重用。一个没有用处的人是因为从来没有做好有用或者被重用的准备。万志因为壮大游击队有功,又因为有发展壮大队伍的战略眼光而从事了后勤保障工作,后来就一直在物资保障工作岗位上工作。

在此期间,有一个机关干部丢失了自己的枪支,按规定这是要退伍的。万志认为本人确实负有责任,但当时工作安排很紧张,有管理不善的原因,就建议这个人到后勤岗位的商品部上班。后来此人成长为军区司令。

1947年8月至1948年11月,万志在西北野战军随军工作团任职,曾担任白水矿区工作队队长;1948年11月至1950年3月,曾先后在西北局卫生部工作,后任陇县驻矿军代表兼经理;1950年10月至1953年4月,任陕西煤管局局长。1953年4月至1955年10月在阜新矿务局学习;1955年11月任铜川矿务局副局长;1959年8月任铜川矿务局局长;1961年7月任铜川矿务局党委书记兼局长;1965年任煤炭部渭北煤炭工业公司党委书记。1966年9月至1970年在“五七”干校学习;1970至1971年,在铜川矿务局信访室工作。

后勤工作是胜利的基本保障。万志的物资动员、储备、配给综合能力经受了长期斗争的考验,也决定了他后来的工作去向。

全国解放前夕,到处是机会,到处需要人。西北军在虢镇开会,彭德怀点名要求万志去接替犯了错误的陇县煤矿军代表,这就导致万志没有随军进击大西北,转而成了地方物资开发建设者,一直在为军队战略物资做工作。

然而从那个时候开始,万志的工作一直都在陕西,集中在渭北、在铜川、在西安。曹力儒要任职新疆自治区,要求万志必须一起到新疆工作。还没有成行,曹就因车祸去世。郑州铁路局党委书记出事,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要万志接替党委书记一职。他坐火车去了一趟郑州,由于长期紧张工作身体不适,一路吐的一塌糊涂。万志认为自己不能适应铁路工作,要求继续回陕西。要他去北京煤炭部任职,他认为有点远,就谢绝了。似乎冥冥之中决定,万志要在渭北、在铜川、在西安工作到最后一刻。

接受铜川煤矿工作,他视察中发现所有矿工的住处都非常简易,就是靠着土崖挖个土窝子,上面随便搭一些木板、茅草就住人。铜川称为“小河南”,因为煤矿开采较早,许多河南逃荒的人都选择到煤矿挖煤为生。而以挖煤为生的人,哪里有能力盖房子,大都是自己挖出简易的土窝子容身。土窝子最不可靠的是雨季,一场小雨就会灌水或者倒塌。最难过的是冬季,四处漏风的土窝子就像冰窟,没有任何御寒措施。离矿较近的会生起煤火,但因此煤气中毒的事却常常发生。对民族企业的改造还没有开始,公私尚未合营,私营煤矿是不会管这些事情的。万志要求所有矿主,首先有效解决工人居住问题,保障生命是第一要求。

在黄堡煤矿视察时大雨如注,水流直逼井口而来,而矿主以没有物资储备为由,并不准备采取截流措施。情急之中,万志命令立即搬运食堂的面粉袋子形成回水墙,迫使水流改道而行,保障了井口没有倒灌水和井下人员的安全。

做惯了执行力很强的部队工作,到地方工作尤其是要面对私营企业的实际,有时候过去的许多经验都不能解决现实中僵化的问题。常常,回到家吃饭时就是另外一个工作场所。边吃着饭边听着各方面的汇报,能解决的问题立即打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收下资料或者记在本子上,回头很快就要有结果。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万志有个习惯,只要有工作,就不能休息;只要有工作,就必须落地见效。有些事或许是条件不成熟的,有的事或许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在万志看来,从工作角度出发,能处理的就表态,哪怕回头再沟通,绝对不能延误工作。朴素的感情往往不能长期代替工作的协作和程序,快捷有效的作风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有人就有了意见。

陕北在解放后还是很落后的,尤其是农村。许许多多家庭吃饭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碗,不少人家都在轮流用一只碗或者半只破碗吃饭。老家表弟会同几个乡亲凑钱来铜川,想组织一批碗盘解决父老乡亲的吃饭问题。万志联系陈炉陶瓷厂组织了货源,并用铜川煤矿的车帮助运回安塞。

后来这件事成了打击万志的石头,有人纠集到一起告万志的状,说他伙同家乡人在投机倒把,一直告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处理了这件事。

那个特殊的十年,铜川矿务局所有煤矿的造反派,都要纠斗作为当权派的万志。每天早上出门挂着牌子游斗,晚上有人就叫他的儿子去门口去背万志,经常是被打的头破血流。造反派要求万志回答的个人问题,万志回答始终是一句话:请组织调查,有任何问题我承担责任;要求他揭发上级领导的问题,也是一句话:知道的我都说了,不知道的我不能瞎编。这种态度迎来的一定是一波又一波的殴打和折磨,只是这殴打和折磨始终没有使万志改变自己的说法。

后来,就有一支军人来到矿务局接走了万志,一走就是几年。直到几年后形势平静,才通知远在富平下乡的儿子去见他,并捎去换洗的衣服。儿子发现,父亲被关在三道岗之后的一个密闭的小院子里,可以读书看报纸,可以和一两个人聊天。后来才知道,这是过去万志在军队时处理过的一个丢了枪的老下级在着意的保护着万志,而这个老下级已经是军区副司令。

有人领着造反派抄了他的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却得到了一张两万多元的存折。后来清退抄家物品时,退回的是两万元现金,存折不知去向,银行存款已经被取走。离开铜川搬家,来了两辆卡车,只有一辆车拉了两个箱子和简单的行李,一辆车返回。人们不理解,工作了这么多年的当权派,只有这样的家当。

作为1925年就参加工作的万志,后来一直坚持说自己是1935年参加工作的,只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之前,有许多人被极左路线所迫害,没有人还愿意承认自己是在此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问题是1935年,万志不仅是共青团县委书记,还是县委组织部长,还是赤卫队的军事部部长和实际领导人。在后来的日子,万志从来没有强调过这一点。只要是为革命工作就行,有关个人的名利都在其次。

活着就要工作,在岗位一天就要把责任时刻扛在肩上。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作为回避工作的理由,共产党员就要敢于迎着困难上。

万志的儿子大名叫宋学东,小名叫毛孩。个高,清瘦。他说,我从来没有胖过,好像小时候从来没有吃够过。

我知道父亲爱我,但我从来不是很清楚父亲的工作和官职,他从来也不说。回到家就是接待不完的人和说不完的话,还有永远处理不完的工作。我感觉父亲很累,但又没有任何能够使他轻松起来的办法。从家乡闹红带队伍,父亲就一直是在工作状态,就没有休息的时候。工作似乎就是他的人生,生活就是工作。这已经是个习惯。

另外,父亲很怕犯错误。1935年当面处理那个被误杀的人他在当面。他愿意再苦再累也干好工作,贻误任何一件工作在他来说都是罪过。有时候太累,回到家衣服不脱就睡觉,一有电话响起,立即就进入工作状态,就像在行军打仗一样。

宋学东记忆最深的是他和外婆住在东羊市,父亲从铜川回家带他到革命公园玩,还给他买了棉花糖。其他就没有其他了。他知道父亲在忙工作,他知道不能给父亲工作添麻烦。他就这样长大了。记忆中,父亲除了工作,好像就没有生活……

父亲是个有信仰的人,这样的人活得很是纯粹。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了。许多人都没有信仰的召唤和约束,没有一直在信仰的状态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很难理解父亲这一代人,尤其是他们的精神世界。

父亲已经是省煤炭设计院的顾问的时候,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李瑞山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工厂恢复生产和解决工业及民用煤炭供应问题,点名万志作为省委工作组组长进驻铜川,尽快恢复生产,为全省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打好基础。煤炭厅六个厅长、副厅长没有人去,父亲一个人代表省委去开展工作。省委书记李瑞山了解万志,不仅因为万志是和自己当年同在临县做共青团书记的老革命,更重要的是了解万志从来不会临阵萎缩不前,不会贻误工作。

通知铜川矿务局所有过去的骨干力量和军代表开会研究复产措施,逐个下井查勘恢复生产的设备损坏情况。到桃园煤矿出井洗澡时,被造反派发现,现场轮番辩论:走资派又回来了,你凭什么在这里指手画脚?万志解释,我已经被“解放”,现在代表省委到铜川恢复煤炭生产,我是省委工作组组长。现在全省工业煤炭都停产,工厂烟囱不冒烟,火车没有燃煤跑不了,民众没有煤没法生活也过不了冬……,请大家能够从大局出发,支持省委工作,启动工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余音未了,造反派上去就打,万志一头倒下,脑溢血……

铜川不给老“当权派”治疗,只有回到临潼疗养院。父亲不愿意就此躺倒,每天坚持锻炼,不愿给组织上添麻烦,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不愿承认自己会一直躺到床上去……

1972年7月至1975年6月,万志(宋炳祥)任西安煤矿设计院书记兼院长;1975年1月至1977担任陕西省燃化局副局长,后任顾问;1983 年 12 月离职休养,享受副省级待遇。1995年6月7日因病去世。

“万志”,家乡人一直这样称呼宋炳祥的小名,至今了解当年早期闹红的家乡人,都记得当年年龄很小却很有主见的万志,而宋炳祥的大名却只有很少人知道。宋炳祥参加革命工作很早,那时候叫儿童团,他二十岁时已经成长为赤卫队军事部长,其实是实际上的领导人。二十岁的后半年,就担任了县委组织部长和共青团县委书记。宋炳祥经过党校多次培训和革命斗争的锤炼,具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后来的工作历程中,从来没有私心的奉献自己的力量。他总是勤俭节约,精细管理好所有财物。在工作中,宋炳祥永远不会说不,只要工作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绝对做到不推不拖。

这就是万志——宋炳祥,一个简单的人,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一个把组织需要当成自己愿望的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艰难险阻摧不垮,工作繁重累不死,打击报复不在乎,千头万绪搞不乱,批斗殴打不改变,病魔缠身志不移!

作者和《百年炉火》内容简介

 雒忱,陕西铜川市陈炉镇人。从事过教育、新闻、政府机关、国企等工作,对历史和历史地理有较多涉足,曾多次深入西藏考察藏传佛教文化,多次考察秦直道。由于工作关系,多年从事企业文化工作,是交通部企业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企业管理成果评价委员会成员。长篇小说《百年炉火》是在百年的历史背景下,探索陈炉陶瓷文化和民生演进,全方位展示先民们努力奋进历史的艰难篇章。小说从1887年的历史性饥荒开始,一直签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说了东方耀瓷古镇陈炉三代人的故事和历史迁延。故事轮廓真实,记事准确清晰,人物乡土本色,情节铁宕起伏,行业竞争,宗族制衡,社会激流,时代撞击,观念更迭,无不真实反映出陶瓷小镇的历史原貌和嘶哑呼号。经历凄苦复杂的老妇人病重,河西人又组织队伍啸聚劫掠,围绕抗击河西人斗争,各种矛盾激化决裂,终于酿成惨烈的事件。历史的一幕过去,陈炉的第二代人有人奔赴延安,有人投笔从戎远赴缅甸,有人远渡重洋科学救国……。抗战结束,内战开始,所有陈炉的第二代人都在各自的理想和经历中奋斗和期待。一直到上世界八十年代,当第二代人谢幕的时候,第三代人再次肩负起了自己的使命,去完成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事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人倒下,有人挣扎,有人奋进,有人煎熬……历史就是一个个选择和进击的过程,道路、信仰,坚持或者逃避,牺牲或者呼号,都是历史的真实。《百年炉火》是一部接地气的史诗性作品,揭示人性透彻入骨,记录历史真实画面,人生经历与信仰抉择都是年轻一代在历史过程中的个人观点,但都是心向阳光的抉择,都是对历史负责任的行为。他们都注定是历史的主人!他们没有沉寂在历史的云烟深处,都镌刻在小镇历史的天幕上》

                      ---本期编辑 宋筱琦

征稿启事

一、征稿主题:

主题不限,自由书写。

二、征稿要求:

(一)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说皆可。

(二)现代诗:20行及以上。

(三)小说:3000-5000字。

(四)散文:字数1000-2000字。

(五)来稿文档一律采用word电子稿形式。

(六)投稿文档格式:标题黑体小三,正文宋体小四,行距固定值22磅,首行缩进两字符,题目与正文空1行。

(七)

(七)在文章末尾,请注明相关基本信息,包括“作者简介(130字以内)、微信号”等,同时请附加一张生活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