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衣节 |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

 儒风大家 2022-10-25 发布于山东

作者 :儒风君
 
今天是寒衣节,在这一天祭奠祖先,谓之“送寒衣”。
 
在中国,我们有许多祭奠祖先的节日:清明、中元、寒衣等等。
 
可每当谈起死亡这个话题,仍旧讳莫如深。
 
我们敬畏死亡,却无法回避,这是生命的必经之路。
 
据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在医院里。你的心脏停止跳动,医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宣布,你死了。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你的整个社会关系都承认,你死了。
 
第三次,是在静悄悄的。等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你也跟着彻底死了。
 
从此,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曾来过这个世界。

1

生理性死亡
接受,是理解的开始
 
《庄子·至乐》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奇事。
 
庄子的妻子过世,好友惠子怕他伤心,特地前去探望。
 
到了庄子家中,眼前的景象让惠子莫名其妙。
 
只见庄子两腿岔开地坐在地上,一边敲打面前木盆,一边在那唱歌。
 
他神情平静,仪态自然,没有丝毫的哀痛之情。
 
惠子大为不解,上前质问庄子:“你的妻子,生前和你一起养育子女、一同慢慢变老。
 
如今她离开人世,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反倒唱起歌来?你不觉得这样太过分了吗!”
 
庄子答道:“她来到世上之前,一切都是虚无;但她来了以后,就有了生命和形体。
 
如今她又回去,就好像四时运行一样,是自然的规律。
 
不是我不伤心,是我懂得了生命的道理。”
 
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另外一段旅程的开始。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哪怕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穷尽一生寻找仙丹灵药,也无力更改。
 
很多人怕死,因为不知死后是个什么情形,充满未知的恐惧。
 
又怕孤零零的人世间,到头来什么也抓不到。
 
杨绛先生,曾在百岁之际写下感言:“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生命本是一场轮回,来处即是归处。
 
过程中经过、见过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常做如是想,就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

2

社会性死亡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道别
 
喜剧演员贾玲,考上中央戏剧学院那一年,母亲意外去世。
 
贾玲人在外地,突然接到姐夫电话,告诉她:“妈没了。”
 
那时手机还不普及,贾玲在回家的车里,给每一个人下跪,求他们把电话借自己用一下,只为确认母亲到底还在不在。
 
等她回到家乡,赶到殡仪馆的门口,只见姐姐扶着柱子泣不成声。
 
姐姐对她说:“玲儿你赶紧过来,看妈最后一眼。”
 
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贾玲都觉得这辈子再也不会快乐,人生都不再完整了。
 
扎在贾玲心里的那根刺,正是没能跟妈妈好好道别。
 
即使已经过去多年,提起那份遗憾,依旧悲怆恸哭,不能自已。
 
父母,是挡在我们和死神和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在,你感受不到死亡的逼近;父母一走,你将会直面死亡。
 
父母松开了我们的手,从此家乡是故乡,再也没有人盼你归。
 
苦日子过完了,父母却老了;好日子没享受,父母先走了。
 
希望已故的父亲母亲,在另一个世界里幸福、安康。
 
不再为家事受累,不再为生活奔波,不再为儿女操劳。
 
只为自己,开开心心的活,轻轻松松地过!
 
这一生,您在我心间。下辈子,咱们再续缘!

3

情感性死亡
死亡并不是结束,被人遗忘才是
 
当代作家臧克家,在诗歌《有的人》里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死亡,并不意味着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被在世的人遗忘才是。
 
对于生者,只要活在这世上,始终受到亲人的祝福和庇护。
 
对于逝者,哪怕生活条件再好、科技再发达,也始终没有一通电话,能够连接到天堂。
 
唯有亲人的思念,是沟通阴阳两界的船票。
 
因而古今所有的名门望族,都非常重视修缮自家的祠堂。
 
日常供奉历代先人,每逢重要的节日,全体族人都要回乡拜祭。
 
倘若子孙成器,在外有所成就,一定要打开祠堂,告慰先祖;
 
若有不肖子犯下大错,也会被罚跪祠堂,甚至从族谱中除名。
 
只要香火不曾断绝,家族的传统就能得到延续。
 
寒衣节这天,人们会在午后扫墓祭祖。
 
在先人的墓前画一个圈,焚烧寒衣与纸钱。
 
五色彩纸里裹着棉花,是送给天堂亲人御寒的冬衣鞋帽。
 
每一份寒衣,都要写上先祖的名讳,以防被“拿”错。
 
中国人讲究:“事死者,如事生。”
 
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亲人,要像对方还在世时一样,恭敬妥帖。
 
后世子孙吃饱穿暖,不敢忘却祖先恩德。
 
这才是寒衣节,最重要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