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北京亦庄,过一把无人驾驶的瘾

 刺猬公社 2022-10-25 发布于北京
坐无人驾驶汽车是种什么体验?
文 | 世昕
编 | 李乐蜀
一辆车飞驰而过,但驾驶位上空无一人,只有副驾驶上坐着一位“乘客”,他似乎也对这种略显科幻的景象习以为常,面部表情看不出一点波澜。

这里是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全国自动驾驶技术使用最深度的区域之一。在这里,我们或许能够看到一些未来的景象:当无人驾驶占领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也是在这里,各种前沿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打开百度地图,你可以打到自动驾驶出租车,感受物美价廉的科技体验;放眼路面,几百辆已投入运营的、正在测试的自动驾驶车辆行驶着,展现着科技化城市的魅力;一座座技术产业园林立,这里孕育着改变世界的智能交通技术。

2022年10月,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来到位于北京亦庄的百度Apollo Park科技公园,这里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应用测试基地。身处这座科幻感十足的产业园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了自动驾驶的魅力。

Apollo Park的自动驾驶展厅被设置在一座类似车库的空间里,这里行驶、停放着数十辆搭载百度Apllo系统的自动驾驶汽车。

感受科技魅力的第一步当然是亲身体验。当我们走出车库时,一排Apollo自动驾驶汽车已经等候多时,多为红旗和林肯的电动汽车,每辆车的车顶都搭载着由摄像头和雷达等组成的感知模块,远看就像低矮的“炮台”,每辆车都悬挂着特殊的白色车牌,驾驶位上都乘坐着一名安全员。据百度工作人员介绍,尽管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基本不需要驾驶员,但在体验时仍需要一名安全员在驾驶位上,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

我选择了一辆银灰色的林肯。后排落座,系好安全带,我开始环顾四周,好奇自动驾驶汽车的内部有何不同,但除了车机及中控台略有变化,前排座椅背后有供乘客使用的平板电脑外,这辆Apollo似乎跟普通汽车并无区别。在安全员的提醒下,我点击了平板电脑的出发按键,这趟无司机的行驶也正式开始。

虽然安全员仍坐在主驾驶位上,但乘坐自动驾驶汽车的感受仍旧非常独特:方向盘自己灵活的转动着,不需要任何操作,车辆便开始自如的转弯、加速、刹车,一双名为科技的手接管了这台车,而我们更像是旁观者。

车辆缓缓驶出园区,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并不少,还有公交和各种非机动车驶过,这辆Apollo小心翼翼地避开车流,平稳地驶上马路。我们的目的地并不远,整体过程与在百度已经投入运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萝卜快跑”上打车类似。

萝卜打车界面

不得不说,自动驾驶要比想象中稳得多,无论是面对交通灯转换,还是行人路过、车辆交汇,这辆Apollo汽车的操作都更稳健,没有出现抢时间的现象。行驶速度也始终保持在比较踏实的区间里,根据平板电脑上显示的数据,在行驶初期,车辆速度基本保持在20至30迈之间,直到后来行驶上了车流更少、更宽阔的大道上,速度才逐渐增加,最终稳定在了40迈左右。

这跟平常打车的体验完全不同,我也忍不住向安全员攀谈了起来。他一边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车况与路况,一边回答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根据他的介绍,目前Apollo自动驾驶汽车在亦庄已经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安全员可以坐在副驾驶甚至是后排,整个车辆完全交由系统掌控。

在早期阶段,安全员主要负责在车辆自动驾驶出现问题时紧急掌控车辆,但技术发展到现如今的水准,有时候,安全员的象征意义会更大一些。这位安全员也向我表示,自动驾驶很稳,在行驶中很少会出现差错,就算出现交通事故,责任大概率也在另一方。“有时候会出现被别人追尾的情况,有时候连真正的司机都难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我们只能尽量去避让。”

自动驾驶的开车技术确实有些“保守”,在体验中就有明显的感受,无论是过交通灯还是路面上出现障碍物时,汽车都会第一时间采取减速、刹车等措施,而非像人类老司机一样“随机应变”。或许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驾驶风格并不完美,但正是这种“稳”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很低的一个区间。

可以畅想,或许在未来自动驾驶成为主流的时代,世界上将没有路怒症、没有开快车,“秋名山”的传说销声匿迹,科技的理性占据上风。

无论你怎么想,对于我这个不会开车的乘客来说,这样的世界还是很美好的。

车辆驶回园区,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的上路体验随即结束,百度还颇具仪式感地为我们颁发了体验证书。这场旅程的感受非常特别,对于并不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人来说,很难想象,无人驾驶的汽车真的已经在我们城市的某个角落成为常态了。

从多种角度来看,百度Apollo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界自动驾驶发展的水准,自2013年正式入局自动驾驶领域开始,百度已经开发了多代自动驾驶汽车,并于2017年推出了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建立起完善的自动驾驶系统。我们体验的这些试乘车上,其搭载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了L4级别,即高度自动驾驶级别,代表着车辆在特定的道路环境中能利用AI独自完成驾驶任务,不需要人为介入。

换句话说,就是真真正正的“无人驾驶”。

萝卜快跑总体的订单量已经超过100万,并在北京、长沙、重庆等国内多个城市都进行了试点,从结果来看,百度自动驾驶的成果斐然。百度Apollo是如何达到这般技术水准的?

回看全球自动驾驶发展历程,单车智能一直是许多企业的主要方向。单车智能,即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搭配高效准确的AI算法,从车辆本身出发,实现高度智能化的自动驾驶。在单车智能领域深耕的自动驾驶玩家并不少,包含特斯拉、Uber、Waymo等头部技术企业。

单车智能面临的问题也同样严峻,一方面,在车辆成本上,大量的由摄像头、雷达等组成的传感器模块代表着单车成本的上升,2022年初,特斯拉就高调宣布砍掉最后一个雷达,采取纯视觉方案,一时间掀起无数争议。在不少人看来,纯视觉方案的成本更低,但更易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雷达作用难以取代。

另一方面,单车智能高度依赖互联网及算法,在个体优化的趋向下并不一定能适应复杂多变的路况,尤其在北京这样路况极为复杂的城市,单车智能的应用仍要打很大的问号。

而另一个自动驾驶发展的方向“车路协同”则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在这一领域,有百度、福特等头部玩家。简单理解车路协同,就是让道路本身参与到智能自动驾驶中,将单车自动驾驶中部分信息收集的任务交给道路本身,也就是百度一直在提及的“智慧交通”。

在Apollo Park,百度的工作人员们也详细讲解了百度的车路协同方案。除了自动驾驶汽车上搭载的传感器模块外,百度还在路旁设立了传感器设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以做到实时信息交互,并通过车载系统进行处理,这对于应对复杂路况有着非常强的作用,能够帮助自动驾驶实现更大程度上的智能化。

在乘坐自动驾驶汽车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在面向乘客的智能面板上,不仅能够进行一些常规操作,还能直观地以第三视角看到周遭的路面情况,而且展现的细节也非常令人震惊:你不仅能实时看到附近几十米的车辆情况,自行车、行人、路障等也都能清晰的显示在画面上,百度的自动驾驶汽车,确实能够以“上帝视角”观察自己所处的路面环境,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科技公园内,也设置了一个针对城市自动驾驶情况的数据中心,一个酷似星际迷航的中控室里,能够从大屏幕上看到目前亦庄部分区域里所有无人驾驶车辆的位置与行驶情况,在另一个房间里,还有工作人员实时监控着部分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过程,能够在意外情况发生时远程操控这些车辆。

理解了车路协同的解决方案,我也想起了李彦宏提出的概念:智能交通运营商。

在他和百度看来,在未来智能交通时代,智能交通运营商通过对相关技术设施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智能交通全产业链的发展,进一步让道路与车辆深度链接,从区域优化角度出发,实现从车到路的智能化、数字化,而自动驾驶更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从某种角度来讲,亦庄等地就是未来智能交通的初始模样。

在整个城市交通与车辆的联动中实现真正的智能自动驾驶,这就是百度给出的答案。这也为未来自动驾驶的普及提供着机会。现如今,百度的智能交通方案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自动驾驶汽车的制造成本,2022年7月,百度发布了第六代量产自动驾驶汽车Apollo RT6,并宣称其成本已经能够降低至25万元,这也代表着在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或许真的能走进千家万户。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车路协同方案虽然代表着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仍面临着不小的阻力,除了智能联网汽车普及、技术难题外,光是给亦庄这样的城市区域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就并不简单。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等方面,也仍有许多讨论空间,对于自动驾驶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感受自动驾驶技术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百度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克制”一面:对于他们来说,技术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上限,自动驾驶目前并不代表着“完美”,更不可能达到零事故,这也是为何在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日渐成熟的今天,每辆运营车辆仍要配备安全员,并进行实时监控的深层原因。

就像Apollo的驾驶风格一样,理性、稳健地看待自动驾驶,这或许是面对技术发展最正确的态度。

在Apollo Park里,我们也见到了RT6,它没有了“炮台”一样的传感器模组,整个车身也更圆润,更具“概念”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驾驶舱,传统汽车的方向盘位置上空无一物,自动驾驶将脱离人类的操作,真正实现深层次的智能化。

在它的旁边,是过去五代自动驾驶汽车,从最早的山地越野车“小红”,再到我们试乘的L4级别红旗电动汽车,它们代表着自动驾驶从过去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在它们背后的涂鸦墙上,自动驾驶汽车与月球组成了未来的画面,"Apollo,Go!",新的时代或许正在到来。


END

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