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恨”过别人吗?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当我们恨一个人时,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爱,恨与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恰恰相反,恨有多深,爱就有多强,只不过,我们是用一种与爱不同的方式与对方建立强烈的连接,恨的背后,是对爱的渴望。感悟:恨的真正来源,是被爱的渴望,当这个渴望受挫之后,恨意就可能产生了。我们经常说,没有爱哪来的恨呢?现在想想,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2.当我们对人性理解得越深入时,我们接受人性中这些真实存在的能力就会越强,内在的冲突就会降低。我们生命中的很多痛苦恰是来自真实的人性(本我)与道德需要(超我)之间的冲突。我们若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不是要去否认这些欲望和这些伤害性体验的存在,而是要承认它。因为,只有当我们承认它真实存在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去管理它,它才能试着与道德和平共处,而不是去与道德打架。感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承认身上有诸多的缺点,爱真实的自己。3.当我们被不相干的人恨上,或是我们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时,我们在与之较劲的,很可能并不是那个现实中的人,而是我们心中对于那个人的解读,是我们内心中的一个影像。感悟:我们在恨别人时,恨的是你自己感受到的那个人,而不是现实中那个真实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看到别人“有”的一面,看不到“无”的一面,所以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其实是不全面的。4.当一个人没有能力爱自己的时候,他也就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爱世间的万物。当一个人不爱自己时,他会将对自己的不喜欢扔到别人的身上去。比如,一个人如果感觉自己特别没有能力,他可能就会嫌自己的孩子考得不够好,所以他无法接受孩子学习不够好的真正原因,是无法接受自己没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他学会了爱自己,学会了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他可能也就有能力接受目前的生活状态,也就能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发展他自己。感悟:这段话不是很好理解。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如果你不爱自己,你会焦虑、恐慌、犯错、觉得自己没用、不够完美等,你就会带着坏情绪去指责、埋怨别人,让处境恶化,使事情变得更糟糕。你不容许自己犯错误,你也不会容许孩子犯错误。你宽容自己,你就会宽容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