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军二战大纵深强行突破战役怎么打:苏军的进攻作战!

 张洪清 2022-10-25 发布于北京

苏军在二战中形成并发展成熟的进攻战役战法构成了二战后苏联陆军战略的基础,它直接影响了二战后苏军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的发展,甚至间接决定了西方国家的军事战略和军队建设的方向。在中苏关系恶化后,面对苏联在我国边境上的百万大军,对付苏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大规模进攻也成为了我军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三打三防”成为日常训练的主要课题,而“苏修亡我之心不死,在边境陈兵百万。。。”,这句话也成为了那个历史阶段的特有语句。

言归正传,还是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二战苏军进攻战役的发展历程吧。

第一章 战前发展

众所周知,苏德战争于1941年6月22日爆发,但是苏德双方针对对方的战争准备几乎在30年代希物勒上台时就已经开始了。苏联经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力大增,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苏联红军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坦克机械化部队,与这支强大部队相对应的战役法也建立了起来。

当时的红军信奉“进攻至上”思想,自称为“用高度进攻精神武装起来的红军”,防御被认为是胆小怯懦的表现。不论谁动手,红军都要以进攻手段来打击敌人。这点在苏军1939年颁布的野战条令表现得尤为明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其武装力量的全部威力实施毁灭性突击来回击敌人的任何进犯。。。如果敌人把战争强加于我们,那么工农红军将成为一支比以往实施过进攻的一切军队更富有进攻精神的军队。我们将采取进攻的方法进行战争,并把它推移到敌国的国土。红军将采取歼灭性的战斗行动,目的在于彻底歼灭敌人。。。”

而进攻作战的主角自然是坦克机械化部队。坦克机械化部队最擅长的就是机动作战,进攻战役中的机动作战的主要表现形式即是纵深作战。在30年代的苏联红军中称纵深作战为深远战斗和深远战役。

早在1926年,苏联军事学家特里安达菲洛夫就在他的著作《现代集团军战役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深远战役和向最大限度的纵深(军队士气、人员体力和物质技术条件所许可的限度)实施坚决突击的问题。在1932年版的摩托机械化条令和1934年版的纵深战斗特别细则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纵深作战的思想。譬如,条令和细则认为,独立的摩托机械化兵群和骑兵械化兵群是变战术突破为战役突破和向大纵深发展战役的基本手段。还认为,进攻战役的开始阶段是对战术防御作纵深空破,突破由步兵以优势兵力在坦克、炮兵和航空兵的密集火力支援下实施正面突击来完成,然后发展胜利梯队进入突破口,摧垮防御整个战役纵深。同时认为,正面突击可以发展为机动,以包围、合围和彻底消灭敌人。这些都是二战中苏军大纵深进攻战役的基本思想。归结起来,就是两大任务:用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对敌人整个战术纵深同时实施突击,以摧毁敌人的防御;用快速部队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动和航空兵的突击,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

https://mmbiz./mmbiz_jpg/S9HDPJB7cq1sFrLfibBtBnfBc8vYZV5icS0h9joWLvPqMVGMiaGTdQ7ECzXGP5JHwPVA3bbd7rYhu2KbrF7Baoiaia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特里安达菲洛夫
但是,30年代的纵深作战理论是很不完善的,尤其是在对坦克兵的运用方式上。比如,当时的条令和细则将坦克部队分为三个坦克群:规定进攻中要组织若干个坦克群,以便紧密协同步兵突破敌人防御。对步兵部队直接支援任务由支援步兵的坦克群(TПП)担任,对敌军1.5-3千米纵深内火器进行斗争,由远距离支援步兵的坦克群(TДПП)担任,而消灭敌人炮兵、指挥所和5-7千米浅近纵深内的预备队,则由远程作战坦克群(TДД)担任。
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提出了纵深作战思想,其纵深对于后来的战争实践来说,显得有些过小了。而且,三个坦克群投入战斗的队形也有问题。
而在炮兵火力密度上,条令指出是每千米正面平均60-75门,而1927年最初的炮兵条令只规定50门。坦克密度认为是每千米正面35-45辆。航空兵密度理论认为步兵军12千米进攻正面最低6-8架强击机,突击集团军必须有不少于1-2个大队(30-50架飞机)的侦察航空兵,同时还需要1个大队(30架飞机)航空兵掩护突击集团。
1934年的纵深战斗特别细则规定,首先由远战坦克群进行突破,其后远战支援步兵坦克群进行冲击,最后是支援步兵的坦克协同步兵进攻。其投入战斗的次序,正好与后来的实际次序相反。试想,远战坦克群担负着纵深作战任务,它却第一个投入战斗进行突破,如果遭到激烈抵抗,受到了很大损失、建制混乱、精疲力尽的远战坦克群如何去完成最重要的纵深战斗。之所以采取这种队形,笔者认为是当时红军无法解决后梯队超越前梯队战斗队形这一复杂机动时产生的问题(笔者注:即便在苏德战争后期,苏军也尽量避免实施这种复杂机动,因为它会带来很大混乱),只能把作战任务纵深大的部队先投入战斗,作战任务纵深小的部队后投入战斗,这就避免了上述问题。结果形成了这种只有在阅兵中才能看到了“分列式”的队形。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远战坦克群也不是后来那种整建制使用的坦克部队,它也被分割配属到步兵军和步兵师使用。1936年红军的野战条令即规定,远战坦克群至少是一个加强的坦克营,它既可以隶属于军长,也可以隶属于师长。将坦克兵分为三个坦克群,造成了红军战斗队形的复杂。所以,红军在1937年和1940年分别取消了远战支援步兵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坦克部队才开始区分为两个基本梯队,即直接支援步兵的梯队和发展胜利的梯队。

https://mmbiz./mmbiz_jpg/S9HDPJB7cq1sFrLfibBtBnfBc8vYZV5icSr3pMKDobIvIl4XdCm8w56Zry81efXV2asRYWnRetBjicKndgCK3cTO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二战前苏联方面军进攻战役示意图
战前,红军规定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为50—8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为20—30千米,战役纵深为100千米。实际上,在战争中苏军为了集中压倒优势兵力、兵器,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大多在20一40千米之间,突破地带宽度在6—12千米之间,越到战争后期缩小的趋势越明显。以上就是苏联红军在战前时期进攻战役的基本特征。
附:苏军战前大纵深作战主要原则根据苏军1935年的《大纵深战斗细则》以及1936年12月30日颁布的《工农红军暂行野战条令》,强调“只有实施追击的进攻,才能全歼敌人兵力兵器。。。。。。应该钳制、合围和歼灭全纵深的敌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主要方向上建立对敌优势,保障战斗中各兵种的协同动作,行动突然而迅速。”
苏军的进攻理论最初反映在战前演习上。例如1935年9月12日-9月17日举行的基辅军区大演习,出动6.5万人、坦克1000余辆、飞机600架、火炮300门,演练了加强有坦克营和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的步兵军突破筑垒防御地带,骑兵军发展突破,机械化军协同骑兵师机动包围歼灭突入防御纵深之“敌军”集团。确认了运用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和远程坦克突破筑垒防御地带,保障扩张战果的梯队(骑兵机械化集群)进入突破口,以及在进攻过程中航空兵对敌军战斗队形采取行动的原则。


1933年5月1日阅兵中的T-26坦克群
战前苏军进攻作战实践不多,主要是苏日哈拉钦河战役与苏芬战争。苏日冲突中,苏军在1939年8月20日的进攻首先出动数百架飞机进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炮火准备长达2小时45分钟,随后2个突击群(坦克部队为主)对日军两翼薄弱地域迅速挺进,步兵则在宽大正面发起冲击。21日,突击群切断日军退路。尽管战线总长不过80千米,日军防御纵深也仅有10-15千米,苏军在兵力兵器压倒优势下,为了围歼对方主力,也花费了10天进行准备,原因在于对于实施这种如此复杂有大量技术兵器参加的战役还是缺乏足够的经验,尽管1年前有过哈桑湖冲突,但由于组织和指挥不力,苏军未能有效使用集中在那里的技术兵器。
需要指出的是,苏军战后认为暴露出几大问题
1、苏军对于装甲兵在战役纵深行动问题以及实施大规模围歼战役研究的还不够全面2、炮兵密度不足。尽管炮火准备时间很长,然而日军在几小时后几乎全部火力配系都复活了3、没有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当然主要原因是日军也没有大量的战役预备队

https://mmbiz./mmbiz_jpg/S9HDPJB7cq1sFrLfibBtBnfBc8vYZV5icSSjKlthbLftt11EEpy2JaQrhAZAcX8CNkPJxFZ9LUg1BWbRQfSMrCG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哈拉钦河战役示意图
苏芬战争中,苏军一开始明显轻敌,在1939年12月首轮进攻失败后,经过几个月准备,方才在1940年2月11日重新发起攻击。
芬兰军队的防御配系是纵深的永备战役防御,由数个防御地带,全部纵深120-130千米。主要防御地带有22个抵抗枢纽部和大量支撑点构成。每个支撑点至少3-5个永备防御工事和一些土木质防御工事。第二防御地带距离主要防御地带3-5千米,彼此之间由斜切阵地相连,此地带有39个永备发射工事好178个土木质发射点。第三防御地带距离主要防御地带12千米,有18个永备发射工事和77个土木质发射点。在维堡东南还有维堡防御地带,有31个土木发射点和16个永备发射工事。突破这样的防御对于苏军绝对是新课题,以往的战争经验没有类似案例。同时,面临着地形复杂(沼泽地、湖泊、森林、绝壁、丘陵、地坑)、积雪深厚(厚度达到1米)等问题。
苏军战史承认,芬兰军队的永备防御地带修筑的非常巧妙。抵抗枢纽部和支撑点都构筑在战术上有力的地区和沼泽湖泊之间的隘路上。每个永备工事周围都构筑有野战工事(堑壕、机枪掩体等),工事则由部队防守;而且还广泛使用了各种工程障碍物(铁丝网、钢筋混凝土障碍和石质障碍、壕沟、地雷场等)。苏军进攻中对于主要防御地带的突破是逐步完成的,为了摧毁永备工事,苏军使用了大口径火炮,并且一般采取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
例如在中央方向上步兵第50军步兵第123师得到了几个炮兵团和远战炮兵群的加强,进行直接瞄准射击的就有108门76-203毫米火炮,师突破地带宽度3千米。该师用了整整6天才向前推进12千米,抵达对方第二防御地带。苏军战后总结认为,条令和教令规定的作战时炮兵密度过小;突击集团一开始就兵力不足,严重影响战役进程。

https://mmbiz./mmbiz_jpg/S9HDPJB7cq1sFrLfibBtBnfBc8vYZV5icSb5tDwoHhFHtSX29KbMZ97icDS9hRwcaVJC5G2ibM4WcN62rwgiaVJpcK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940
年3月作战示意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