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烈与悲悯:感觉张承志

 置身于宁静 2022-10-25 发布于浙江

 这几年一些朋友(包括不认识的),他们想找张承志,常常找我要他的地址和电话,甚至托我领他们去找,有的还托我将他们办的刊物给他。很多人认为我与张承志关系密切,其实我与张承志的交往并不多。电话打过六七次,见过3次面。

  谁都知道张承志是当今中国最难打交道的作家,他常常暴怒地摔掉电话,拒人千里之外。他那篇著名的《撕名片的方法》1993年发表后就受到了不少人激烈的批判,认为他做作,缺情寡义不近人情。当时,我也认为这种撕名片的形式,太过激烈,大可不必。但现在看来,《撕名片的方法》是一篇深刻绝妙的文化随笔,是与恶俗的决裂。张承志从大把大把的名片中看到了名片时代的虚伪与险恶。他常常被浅薄不遵守职业道德的媒体利用和欺骗,那些人将他的话随意改变,然后发表。这让他十分愤怒。他说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名片的。

  我第一次给张承志打电话,可能是约稿。那时我在《中华读书报》谋生。我怀着不安拨通了电话,谈了自己对他新近作品和文坛的看法,我们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他同意了我的约稿,后来寄来了两篇稿子。后来再联系,是为了出版我编的所谓的"抵抗投降书系"。我与张承志谈到了这套书的构想,得到了他基本的同意,而且他还提供了一些资料。后来这套书只出了两本,一本是张承志的,一本是张炜的。

  1995年的夏天,书出来之后,我给他打电话约定给他送书。我知道他住在海军大院距我住的地方非常远,我们相约在复兴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门口相见。那天可能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阳光非常灿烂,我先到,不久他准时到达。他骑着一辆大而破的自行车,穿一身蓝色、非常旧但非常干净的中山装。猛一看不像一个作家,倒像一个工人,光着头,高大魁梧、形态安祥。他的装束,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带给人一种泥土的亲切,看不到任何的激烈。只有仔细察看,才会发现他一双深邃而忧郁的眼睛,弥满忧患人类命运的永远乡愁。我们谈笑了一会儿,他就骑着他那辆旧自行车而去,我望着他与他的破自行车消失在西长安街的喧嚣中。  张承志是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泥土一般的人。

  在这之前,我到过张承志家两次。

  一次是去他家聊天。那时是1995年,正是中国文坛人文精神理想主义宽容等重大问题激烈论战的时期。他的家,是一套不大的两居室,家里装饰非常普通。在他的书房里,我看到北墙上挂着一幅大草原的油画。我们非常热烈地交流了一些看法,人生的思想的。我觉得他内心非常敏感柔弱,甚至非常胆小,我当时有些震惊。这是激烈战士的张承志吗?后来我感到他的柔弱是作家的悲悯。作家只有以此柔弱直面世界的时候,才能爆发歌哭天地的伟大力量。这是终极的人文根本所在。

    后来又与一位东北某杂志主编朋友去过他家一次。那是在1995年的冬天。那天,那位朋友约了另一个杂志的女编辑去了他家。那天晚上,大家聊天聊得也很愉快。但回来之后,他对我特别是那位主编朋友大发雷霆,说为什么说自己来又带了一个女的来,为什么骗我,那个女的是干什么的。我的那个主编朋友也十分委屈和不满,这么敏感多疑地对待朋友,太让人难过。当时我也很不满,太不值得了。

    但这也是张承志,他总是当面表达自己的性格,不管你是否愉快。这是一个有缺点的赤子。

    他这样得罪了不少人,得罪了该得罪的人,也得罪了一些朋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拒绝浅薄媒体的包围,才能不被别有用心地利用。张承志就这样拒绝炒作,拒绝媚俗、媚权,拒绝帮忙帮闲,捍卫了作家的尊严、信仰和文学的高洁。

  这几年他常常在文章中反思自己这种激烈的待人性格。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去采访他,他先拒绝了,后来觉得自己过分了,又通过我表达歉意,愿意接受采访。虽然张承志不断地反思自己但张承志并没有与功利的世界妥协。

    张承志对自己作品自己文章的反思和批判更是坚定不移,坦诚自己在艺术上的不足和失败,他对自己前些年一些激烈的言辞也进行了自我批判,指出了自己在激动中的浮躁。这在中国其他作家是少有先例的。
 
    当然,我与张承志也发生过冲突。那是为了他那本《无援的思想》的稿费问题。我认为出这套书,我不是为名为利,而是为了一种精神追求,而且大大"鼓吹"了张承志支持了张承志。这套书不一定赚钱,他不应该要稿费。他几次打电话要稿费,我极为恼火。认为他太看重金钱。说实在的,当时书商也不给钱,我也相信了书商没赚钱,实际上,我们都被书商骗了。

    因为稿费一事与张承志发生冲突,后来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以后我反省了自己,觉得自己实在不应该。张承志要稿费,那是他的权利。而且他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作家,一个完全靠写作为生的人,我为什么要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并且还与之"决裂"?想到这里,我常常感到脸红。

  两三年后,听说他到三联办《人文地理》杂志,但《人文地理》杂志只出了一期。我第一次去没有见到他,第二次去,已人去楼空。当然,我找他的主要目的是向他道歉,然后聊聊天,叙叙兄弟之情。

  到现在已经四五年没有见到他了,但一直在关注他的行踪,阅读他的作品。当然,将自己置身与阳光与苦难之间的张承志,这几年,他一直匍匐在中国的大地上,一直在以笔为旗写着战栗自己和他人的美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