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深藏不露”,表明你是一个聪明人

 布衣粗食68 2022-09-28 发布于湖南

01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说过:“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一个人越聪明,越懂得收敛自己;对于人生的过失,也能够涵养。

愚昧的人,才喜欢夸夸其谈,遇到任何事情,都“直言不讳”,就像眼里容不下一粒沙一样。

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诚然,知于不知,其实是对心智的一种把控。聪明的人,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深藏不露,值得学习。

02

第一,深藏言语:不言人过,常言人长。

有这样一个故事:舜帝在雷泽一带捕鱼的时候,看到一些年轻人把深水区占领了,而老弱的人只能在浅水区。因此,老弱的人收获很少。但是老人们没有办法和年轻人争执,只能望洋兴叹。

这样的情况,令人气愤。但是舜帝没有说出来,而是赞美年轻人捕鱼的方法,从来不谈他们的过错。

一年之后,当地的年轻人都主动把最好的捕鱼位置让给老人们。

袁了凡给舜帝点赞:“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用一万句话来批评一个人,不如用几句话来鼓励一个人;用一个月的时间来争吵,不如花一天时间,做一件事。

当你和别人一起劳动,一起改变生活习惯的时候,你自然就变成了领头人,大家都会自觉服从你。

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强说的词不中听。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告诉我们,行动比言语更重要;鼓励比批评更容易。

藏住丑陋的事情,不予评议、指责,弘扬美好的事情,一生都这样做,你也会变成君子。

03

第二,深藏智慧:静观其变,心知肚明。

有一句口头禅:“我只是看看,不说话。”

很多事情,你本知道,但是你不会说出去。因为你的智慧再多,也不能真正和别人感同身受。你的安慰,显得无力;你的说教,显然是一己之见。

一个人可以进步,不是比别人更厉害,而是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如果是“人比人”,那就会“气死人”。

《左传》里记载,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招架不住,请齐国出兵救援。

齐国的大将陈成子带着齐军,迅速赶到郑国。苟瑶害怕了,一边撤退,一边派使者去见陈成子。使者说:“陈家人,本来住在陈国,但是陈国被楚国灭了,郑国也参与了这件事。晋国这次行动,是为了调查此事。顺便问候一下,您对陈国是否担忧。”

使者的话,分明的借口。但是陈成子却就坡下驴,等晋军离开后,他也班师回朝了。

任何一件事,都有来龙去脉,但是总有一些人,“欲盖弥彰”。因此,有智慧的人,会把事情看透,但是他不会暴露自己的“智慧”,而是随着对方的改变而改变。

不管一个人读了多少书,思考了多少问题,也有不能企及的地方。因此,学会观察,难得糊涂,就不会露出自己的“无知”了,最重要的是,还能通过观察,让自己更加聪慧。

04

第三,深藏身体:力不用尽,留下余地。

有一头驴,到了黔地,遇到了老虎。它嘶鸣着、愤怒着、使劲踢着腿。所有的套路都用过了。老虎看清楚之后,就不害怕驴了。

这就是黔驴技穷的故事。

不到关键时候,不要把所有的力量使出来,否则会被对手看透,并且让对方有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智慧。

当你保留一部分力量的时候,你就会显得“高深莫测”,对方就会畏惧你。

平常,我们可以卷起裤脚,轻易走过小溪,但是不敢游过大河。这就是浅水和深水的区别。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蕴含着力量。但是要藏起来,不能恃强凌弱,也不能愤怒到极点。否则,你很快就会到“强弩之末”的境地,显得非常疲软,就是一个孩子,都可以胜过你。

05

第四,深藏钱财:宁静致远,不图近利。

《了凡四训》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拜汉钟离为师,学习了炼丹的方法。学成后,吕洞宾可以点铁成金。

吕洞宾问:“这些金子,到了最后,会变成什么?”

汉钟离说:“五百年之后,又会变成铁。”

吕洞宾若有所思,说:“这个技能,我不能用。否则就会伤害到五百年后的人啊。”

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钱也不能用?我们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若干年之后,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得知,又何必在乎呢?

事实上,不管赚钱还是花钱,都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不能因为当下有钱,就铺张浪费;因为有钱赚,就要不顾一切地去得到。

不要暴露自己的钱从哪里来的,不要炫耀自己的财富,不要把未来的钱都赚完、花光。慢一点,生活才会真正好起来。

06

人这一生,需要隐藏的东西很多。

比方说,一个人的格局,是委屈撑大了。这就说明,藏起了委屈,就有大的格局。

生命中,能够藏起来的东西,才是你真正拥有的东西。你拿出去显摆,就会慢慢弄丢。

当然,深藏不露,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是把一切都藏着掖着。在深藏之中,还体现出“善于选择、真诚包容、避其锋芒”的智慧。

聪明的人,不会天天站在舞台中间,坚持站在人群里。周围的人,其实就是他的保护层,也是他的老师。

深藏不露,恰是海纳百川。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