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建发老师如何教《有的人》

 蓝婷的梦 2022-10-25 发布于河北

昨天,看了刘建发老师发的一篇文章,讲他如何教学《有的人》的,刘老师说的很好,现在提倡多读书,减少繁琐的分析,那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呢?可不能是一遍又一遍枯燥无味,重复机械地阅读,那样读是没有效果的。

怎么读呢?引导着读,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这才叫以读促思,读中感悟。以《有的人》为例,篇幅短小,学生很快就可以读准确,读流畅。接下来,刘老师让学生找特殊的标点,有几处用的是分号。那为什么用分号呢?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主思考后得出,此处的对比,拿两种人做鲜明的对比。看,利用标点符号这个抓手,把对比巧妙地引出来,同学们易于理解。

之后,再让学生读,发现标点的奥秘,有些句子后有标点,有些句子之后没有标点,你能发现规律原因吗?学生再次深度思考,没加标点的,是语意上联系很紧凑,这不加标点,也是一种标点啊!

看,标点教学,其乐无穷!

接着,试着划朗读节奏。比如“他已经死了”,有的学生划成“他/已经死了”,有的同学划成“他已经/死了”。划的节奏不同,强调的也就不同。第一种强调的是他,告诉我们他现在的状态是死了。第二种强调的是“已经”,告诉我们已经死了,很惋惜。

这种精细化的教学,细致的感情变化,是我们要探讨的。刘老师说,无论哪种节奏,都是小作者个性化的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刘老师又用自己划的节奏范读,此时的范读,不光是节奏的示范,更是感情的投入与展示。

听完刘老师范读,学生们热情沸腾,感情理解上更深刻一些。学生模仿刘老师大声地读,带感情地读。刘老师稍加总结,学生就悟出了本诗作者臧克家对鲁迅先生的赞美。

水到渠成,毫无造作之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教会了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更大的收获是感情上的体验。

刘老师的课,发人深省。“读中悟”的读不是枯燥无味,盲无目的地重复机械地读,而是带有探究性地读。读中的悟,是老师巧妙地引导之后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省悟。两者密切相关,切不可分割开来。

以后的教学,一定要精细化,再精细化一些,找出有力的抓手来教,学生学得有目标,教师教的得有目的。不能放羊式的教,太低效了。 

                                                             2020年4月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