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点梳理3

 新用户15472188 2022-10-25 发布于广东

02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在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者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 联系、发展、全面的 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 孤立、静止、片面 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02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1. 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原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时, 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 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5. 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2) 人们的社会地、立场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02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 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定义】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自我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⑴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⑵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I 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II 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III 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

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4)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

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⑴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