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暗室逢灯,绝渡逢舟——我和起源计划的故事

 新用户67261380 2022-10-25 发布于黑龙江

暗室逢灯,绝渡逢舟

——我和起源计划的故事

如果我有写日记的习惯,那我可能就不需要这样冥思苦想地写这个故事了。从广义上说,起源计划占据了我目前仅有的两年大学生活的四分之三,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这篇故事是我认真回忆每个阶段之后的碎碎念,是我在起源旅程中的真实感触,是感谢和倾诉。某些部分(比如我对认识馆长之前的大学生活的回忆)也可以当成笑话来看一看。

一、误入正途:叩响起源之门

认识馆长之前,我正为法学院“百分之十”的保研名额挤得头破血流。

我来自山东的一座小县城,现就读于人称“末流985”大学的分校区法学院。虽然现在我似乎已经从学校中脱离很久了,但是刚入学的我,也曾非常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自认为算是大家认知里的“优秀学生”。

第一学期的第一堂宪法课上,老师介绍期末考试由平时分(30%)和卷面分(70%)两部分组成,而她评定平时分的依据是课上回答问题的次数。我记得那节课的提问是对一个演讲视频进行评论,我在八十多个人里抢到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心满意足地看着老师在自己的名字后面打上了一个对勾。现在想起那时的场景和心情,脚趾还能扣出三室一厅。为了成为百分之十,我多少有点社交牛逼症在身上。

不过那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我的大学生活非常充实: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刚入学就开始了解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暑期实习,期待未来一展宏图。这可能就是卷到看不清现实的自信吧(给自己翻个白眼)。好在虽然整天只知道闭着眼卷,我还是遇到了本科学习生涯的转折点(好幸运啊!)。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大一下学期,学校征集第十六届科研立项,并以宣传会等各种方式鼓励大一学生参加。对科研毫无经验且毫无灵感的我抓了几个熟人组队,并在队员的怂恿下,带着一颗空洞的大脑去向本校一位学长求教。一来二去熟络起来,学长把我拉进了他的资料分享群,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讨论、互助、不以老师的PPT和马工程课本为纲的学习方式。二一年五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我回看了聊天记录,是5月23日),学长在他的群里推荐了馆长的民法学习群,那是我和起源计划缘分的起点。

二、隔绝浮躁:

学成须先负重,扎根才可生长

进群第一天我就开始自我怀疑。馆长写的预习内容简直就是我的错题集,什么“生活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区分”,什么“法律行为和其他法律事实的区别”,可怜我民法总论课程都上了四分之三了,还没听说过这些名词,更别说回答问题了。我一直贯彻的认真听讲、认真背诵的学习策略在那一刻显得毫无意义。在PPT上翻找半天,终于相信我不知道这些名词真的不是因为我忘性大,我如假包换地没见过它们。就像李昊老师在今年暑期的一次案例研习课上说的那样,只背PPT,或者只看某一本教材,对于民法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终于想起来刚开学的时候买过王泽鉴老师的《民法总则》。

虽然很愧疚,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刚翻开书的时候是真的很不适应。应试学习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简明扼要,这样才能保证“效率”。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努力争取保研名额,被应试的浪潮裹挟着前进,早就习惯于只看PPT上简明的定义、特点和意义,一年里没有完整看过一本书。再拿起厚厚的著作,顺理成章地丧失了读下去的耐心。还有刚开始听金老师的课的时候,课程内容对我来说难懂又难记,每学二十分钟我就会神游天外,五个小时的课我要听一星期才能听完。这大概也得“归功”于我曾经追求速成的浮躁心态。带着这种心态去学习,本来就疲累的过程会变得更加难以坚持,它好像揠苗助长的农夫,试图阻止秧苗根部扎入泥土中。

而想学好民法,恰恰必须经历一个扎根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去学很多东西,唯有安安静静、成体系地学习,肯吃苦、能静心,才能学有所成。如果你听说有谁轻松地、无痛地、快速地完成民法的学习,比如一个学期里每周花两小时听个课,那便可以好好质疑一下他的功底了。也不只是民法,任何一个部门法都是这样,因为有些事情注定是不能速成的。所以浮躁之心是万不可有的。意识到这些,我便以克服浮躁的心态、学会吃得下苦作为一个目标,慢慢地,我从认真听二十分钟课,到可以听两小时;从读不下大段的文字,到可以耐心去看每一行每一字。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艰难的挑战,但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给我的学习创造了更多潜力和机会。

其实浮躁心态的来源,无外乎是快节奏的社会带动了快节奏的大学教育。我们常常听“君子务本”,并深觉有理,却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在本末倒置的大学教育。学校急着开设一大堆实务课程、急着推初入法学大门的孩子做科研、搞竞赛,美其名曰“积累经验”“全面发展”;而在真正的专业课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下真功夫。在这种环境里,学生的理论根基怎么能扎实呢。我最喜欢的一位歌手叫周深,他经常说,负过重之后才明白什么叫做轻盈。深以为然。

我的想法是,技巧、经验这些事情大可不必心急,就像一栋大楼,等到地基打好、主体结构建好,再去刷墙外的油漆,才是合适的流程。若早期把最大部分的努力先放在刷漆上,导致没有精力打好地基,即便最终硬是搭建起了楼房,还有多少机会再去弥补脆弱的地基呢?我曾经就是那个为了刷漆而忽视了地基建设的人,因此荒废了大学生活里宝贵的一年。后来因为遇到馆长而迷途知返,幸运的是还不算晚。所以往后的一年里我放弃了很多事情来弥补曾经被挤占的时间。我不再参与竞赛、实习、社会实践、学生工作,也不再为了获得高绩点而日日捧读一册PPT,这也意味着我主动放弃了保研的资格。

但是我收获的并不比我放弃的少。比如说,我可以不再硬着头皮听一些无聊的课,或者为无意义的工作消耗精力,从而收获了更加充足的学习时间;我可以不再被期末考核束缚,从而收获了更加自由的学习内容;我不再在意闪闪发光的名号,因此变得更加坚定,不会再为别人一句“末流985”的嘲讽而怀疑自己;我虽然已经不符合学校评价“优秀学生”的标准了,但却比曾经努力成为“优秀学生”的时候更加有价值感。可能我至今仍然不懂大学教育的要义,但至少我已经意识到,我来到大学,绝不是为了让自己适合于用来批量生产的模具。

先把根深扎进土里,才有更多向上生长的可能。

三、深深感谢:

想把起源计划写进论文致谢

上个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到21级民法总论的课堂。那节课是早八,我七点十分左右进到教室,早已经有四五位同学坐在那里认真看书了。从一位姑娘身边经过的时候,我发现她正念念有词,在背民法典。这肯定不是老师布置下的任务,我猜应该是这位同学也意识到只依靠课堂上听老师读PPT的学习是不太够用的,于是想出来这样的一个学习方式。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起源计划的意义所在。馆长在很早的时候就说,如果你的老师只会读PPT,那这一定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很不幸,我的老师只会读PPT,也或许大部分学校的学生都跟我一样不幸。我认识的很多同学都曾经质疑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且尝试过自救,但是自救的道路对初学者来说困难重重。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失去这样的接受指引和帮助的机会,就意味着学不好法学了。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说我们只能干等着别人来拯救,只是评估一下我们所处的学习阶段,以及日常被灌输的观念,不难看出事实就是这样的。

我想起一年前,我上民总课的时候,老师用一句话讲完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那天她只说了一句:“这部分不考。”我就听见很多同学因考试内容的减少而发出欢呼。或许大家当时都觉得,不考的东西,就是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时隔一年,已经没有人记得这两个名词了。初学者原本就对于法学学习没有概念,若再像我一样不会利用知乎、微博等线上渠道获取信息,即便获取到信息,又因为逃不开期末考试的束缚而丧失了独立思考和选择的勇气,这样分析下来,自救的成功率可想而知。

本来我只是起源计划的受益者之一,每个月交二十块钱会费,就能快乐享受群里提供的优质资源,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只赚不亏。但就是那天凌晨,我躺在宿舍的床上,一边想着早上发生的事情,一边翻着馆长刚发的行政法开课公告,才知道起源计划的启动原来受到过这么多质疑和阻拦。但是馆长说:“只要没有人愿意做这件事,即使受到再多的质疑,我也要坚持做下去。话说回来,如果只是安于现状,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无趣了。”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可能是想感恩,或者是希望帮助起源计划越做越好,或者是希望馆长感受到更多支持,也可能兼有之),我突然觉得我可以做起源计划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天亮之后我跟馆长表明了我的想法,他感谢我的时候我有些惭愧,很想说是我应该感谢你。我当然不可能有能力为起源计划多开一门课,而且我知道我的基础远远不如很多优秀的群友,所以馆长三月份找我,说需要找人帮忙校对录音稿的时候,我是很惊喜的,没想到真的有我能做的事情。我当然很爽快地答应了,这应该是我为数不多能做的,且做完后大概不会误人子弟的工作了。其实校对录音稿不仅仅是为起源计划做贡献,对我自己的学习也大有裨益,馆长把这个工作交给我,我便能以此为督促,不惫懒于学习。所以总的来说,我在起源计划的每一步,于我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即便是为之工作,也并不是只有利于整个计划,而无益于我个人的。

我知道起源计划虽然现在已经有能力开起一些课程,但是还不算一股很强势的力量。不说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即便是知道,也总是不接受。我尝试过以各种方式介绍过起源计划:比如二群刚刚成立的时候,想起一群位置之难得,我立刻向周围同学推荐。但我收到的反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用警惕的眼神看着我,等我介绍完会蹦出一句:“和咱们期末考的不一样。”那意思是,“你自己白费力气,还想拉着我们一起当冤种吗”。比如我争取到以分析公众号为主题的课堂展示机会的时候,用5页PPT专门介绍了“设定权利质权不是物权行为”这个公众号,公众号有个功能是显示有几位朋友关注,课堂展示结束后的一周里,那个数字没有任何变化。我经常因为我不知天高地厚的介绍而在保研人、法考人、留学人面前碰一鼻子灰。

有时候我也会为好的资源不被接受而感到很难过,但是有一位同在起源计划的同学宽解我:“不是所有人得到好资源都会珍惜,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有人想要利用起一切资源好好学习,有人只想卷绩点、刷简历、出国、保研,所以你又何必强求。更何况他们很有可能并不相信你推荐的东西是好的。”听她这样一说,我一下子想开了许多,我发现是我的不对,我把大家的追求都想成一致的,但事实上进入大学之后的诸位本来就各有选择。

每个伟大事业的开端都荆棘密布,我相信,不管现在起源计划这股力量有多微弱,都泯灭不了它存在的意义。

四、番外的小故事:

我为什么来到法学专业

对于我进入法学院这件事,我的评价是天有不测风云。(我可不是看律政剧看来的。)

前面说过了,我来自著名高考大省——山东,在六十万考生中拼命卷了十二年,从来没想过要学法学。变故发生在我第三次修改完志愿表的草稿,交给母上审阅的时候。

我妈端详着那张表格,看着汉语言、历史、哲学、新闻四个专业在表格里循环了24个轮次,深觉不妥。她当时就一定要找到一个什么别的专业来改变这个结构,法学正巧是她相中的那个看起来很有前(钱?)途的专业。我俩为此吵了不止一次,最后双方各让一步(现在我觉得我让了好几步):前五个志愿填法学。

录取结果公布,第五个志愿的最低录取位次在621分段中间,我以100分的数学成绩快乐地吊在622分段的末尾。但凡数学再争气一点,或许少写一个“解”,事情就不是这样一个走向了。我想这不是天有不测风云是什么。不过我也不难过,不管怎么说,上岸本省985院校的法学专业,我以为我的前途自此一片光明。

幸好有起源计划,现在我真的相信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祝起源计划越办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