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偏安一隅的蜀汉,诸葛亮为何还孜孜不倦的北伐?

 四地闲夫 2022-10-25 发布于山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对诸葛亮兢兢业业辅佐后主刘禅的评价。自刘备讨伐东吴失败而愤懑去世后,诸葛亮便成了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蜀汉未来走向都是由他来决定。众所周知刘备集团是曹孙刘三方根基最软的一方,它刚刚壮大,接着便是丢失了荆州、夷陵惨败。如果按照正常执政思维来说,休养生息、稳固政权应该是蜀汉集团最应该做的事情。然而诸葛亮只用了六年来休养,之后便开启了北伐之路,而后人罗贯中还用重墨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么诸葛亮为何要乐此不彼的北伐呢?

解读:偏安一隅的蜀汉,诸葛亮为何还孜孜不倦的北伐?

首先是坚持北伐大旗,聚拢人心。自刘备起兵开始,无论是陈登劝他接受徐州之主,还是他请诸葛亮出山,“匡扶汉室”一直是他竖立的一杆大旗,而这面大旗也招揽了无数豪杰志士的投靠。后来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的蜀汉政权已是满目疮痍,对外刚丢了荆州、讨伐东吴惨败,内部孟获等人纷纷反叛。所以他在《出师表》中写道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亡之秋也”是符合事情。

尽管内部的孟获等人的叛乱很快被平定,但蜀汉政权的路该往哪个方向走,仍是个问题。此时东汉政权已经被取代,刘备也重新在蜀地建立汉政权,“匡扶汉室”已不是最好的旗帜,所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成了诸葛亮手中的大旗。

解读:偏安一隅的蜀汉,诸葛亮为何还孜孜不倦的北伐?

再者,北伐仍是“隆中对”的继续。当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其核心便是占领荆州和益州,一旦天下有变,从两州同时出兵统一天下。可是现实是刘备刚刚夺了汉中,益州之地得到稳固,荆州地区就被东吴吞没,蜀汉集团元气大伤。放眼当时局势,蜀汉、东吴都是弱小势力,曹魏不能灭了他们两家,但能以一抗二。

蜀地确是天府之国,但它四周封闭,外敌不容易攻入,但它也不用出来。如果蜀汉要有所作为,诸葛亮要想延续“隆中对”的构想,北伐占领一块关中地区作为天下有变的前进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为何诸葛亮为何北伐屡次选择向陇西进发,而不采用魏延直接袭击长安的建议。这是因为陇西位于关中地区的西部,从地势上可以俯瞰关中,而长安又是曹魏西部经营的重镇。如果诸葛亮占领陇西的话,既可全蜀地之险,又可以随时发兵东进。所以当第一次蜀汉北伐时,南安、天水和安定三个郡投降时,魏廷大振,魏明帝亲自镇守长安,才稍稍稳固关中地区的局势。

解读:偏安一隅的蜀汉,诸葛亮为何还孜孜不倦的北伐?

最后便是利用蜀汉政权中关东人思乡东归之情,趁势北伐。利用思乡东归不是诸葛亮发明的,最早利用此种心里的是刘邦。当初刘邦被项羽分封到汉中,又分裂关中堵塞他东出。大将军韩信曾谏言刘邦,利用军吏士卒皆关东之人,日夜盼望东归的心理,从中筛选精锐之士,逃脱南郑之地便指日可待。同时韩信曾说如果待天下稳定下来,人心思安,再东出就成了问题。

诸葛亮正是效仿韩信的做法,因此他在第二次北伐时曾上言,效仿王朗坐而论道,只会让曹魏坐大,加快蜀汉的灭亡。同时他还言道,进入汉中不足一年,丧往赵云、阳群等曲长、屯将达七十余人,突将、无前、窦叟、青羌、散骑、武骑有一千余人。这群人都是召集四方豪杰之士,仅益州是无法得到的,如果再拖几年的话,这群关东精英便会丧失的差不多,如何能对抗曹魏,平定天下。此外蜀汉与东吴两国每次北伐,都是东西两个方向相互配合。

(本文参阅资料《资治通鉴》、《三国志》、《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