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往事:当年回城把没养大的猪送给老乡,那位老乡四处为他借钱

 702yuan 2022-10-26 发布于陕西

北京知青王成栋曾在陕北的马家圪塔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九年多,直到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才参加高考离开了马家圪塔大队。当年在马家圪塔大队第三生产小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有十五名,王成栋算是最后一个离开那里的。

时隔这么多年,王成栋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他离开马家圪塔大队那天,因为一头半大的猪,老乡四处给他借钱的情景,他记忆最深刻。每当回想起当年离开陕北的情景,他心里就像针扎一样难受。

1969年1月下旬,是北京比较寒冷的季节,就是在那个寒风刺骨的腊月,初中毕业的王成栋和同校的同学们一起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境内的知青专列,开启了他们的知青生涯。

图片来源网络

一路风尘一路颠簸,历时四天的时间(在延安耽误了半天),王成栋总算来到了马家圪塔大队,他们十五名北京知青被分在了马家圪塔大队第三生产小队,王成栋、赵乐安、陈道宽三名男知青暂时借住在了三队社员马德明家,和马德明家的大小子马廷生同住一孔土窑,同睡一铺土炕。

可能是路上着了凉,来到马家圪塔大队的第一个晚上,王成栋就发起了高烧,一晚上吃了两次退烧药,第二天早晨还是发烧。马德明的婆姨看王成栋不想吃早饭,问他哪不舒服。王成栋轻轻咳了一声,轻描淡写地说:“可能是感冒了,有点头疼发烧,不要紧的。”

马德明的婆姨摸了一下王成栋的额头,惊讶地说:“啊呀!烫得像火炭,你这后生,咋不言语一声啊。快回窑里躺下,我给你熬碗姜汤发发汗。”马德明的婆姨说完,到灶火圪崂切了半块姜,撵着她家小女子马英跑到大队书记家要来一把红糖,给王成栋熬了一大瓷碗姜糖水。

按照马德明婆姨的吩咐,王成栋喝下了那一大瓷碗(搪瓷碗)姜糖水,躺在炕头上,捂上了两床棉被。不到半个小时,王成栋就满身大汗了,他感觉浑身轻松了很多。到了中午,王成栋就退烧了,虽然还在流鼻涕,但头也不那么疼了,也不那么难受了。到了晚上,王成栋就喝了一大碗小米粥,还吃了一个从北京带来的面包。

刚来到陕北就让老乡为自己操心,王成栋心里怪过意不去的,他把自己从北京带来的糕点和糖块送给了马德明家一些,还把一盒大前门香烟送给了马德明。马德明接过那盒香烟笑着说:“这么高级的烟卷,我可是第一次见到。”

只几天的功夫,王成栋他们三名北京知青就和马德明一家人熟悉起来了,知青们都管马德明叫马叔,管他婆姨叫马婶。马廷生比王成栋他们大一岁,三名知青都管马廷生叫哥。马英当年只有十三岁,自然也就是三名北京知青的小妹妹了。

到马德明家来借住之前,队长就给王成栋他们说好了,他仨的口粮都送到马德明家,让他仨和马德明家一起搭伙吃饭,一个人一个月交给马德明家一块五毛钱,就当是菜金和炭火钱。队长还告诉王成栋他们,说:“你们在他家吃住也不要有负担,队里一天给他家记五分工,马德明的婆姨给你们做饭也不吃亏嘛。”

陕北的腊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也是农闲时节,知青们来到马家圪塔大队后,就到大队开了一次会,也就没什么事情干了。王成栋他们看马德明父子俩天天都去打柴,他们天天躲在窑里享清闲也不好意思,三个人商量了一下,也跟着马德明父子俩去打柴了。

马德明嘴上虽然说让他们在家歇着就行,可他最看不惯的就是年轻后生懒惰,王成栋他们每次虽然挑不回多少烧柴,可总比闲着强。每次去打柴的路上,马德明都会跟知青们讲他年轻时在抗战前线抬担架救伤员的往事,讲他小时候受过的苦。王成栋至今还记得马德明大叔常说的那句话:“人勤快了才不会挨饿,跟着共产党才能过太平日子。”

在马德明大叔的引领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成栋他们就学会了打柴挑担,学会了挑水推磨,也基本能听懂陕北方言了。业余时间,王成栋还主动教马英学习识字,给马大叔一家讲北京的生活故事。渐渐地,三名北京知青和马大叔家的关系越来越亲切,马大叔已经把三名北京知青当成了他家的娃娃。

到了秋后,社员们分完了口粮,队里也交完了公粮,知青们的安家费也拨了下来,队长就带领几名有经验的社员为知青们挖了四孔窑洞,在窑里搭建了土炕和灶台,为知青们购置了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马家圪塔三队的知青点就算成立了。王成栋他们十五名北京知青都搬到知青点居住了,王成栋被推选为知青点的小组长,成了仅次于队长的小队干部。

知青点离马德明家不远,一袋烟的功夫就能走一个来回,每当吃过晚饭,王成栋他们三人就会到马大叔家来坐一会拉拉家常,他仨对马大叔一家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一天不到马大叔来坐一会,他们心里就像少点什么似的。

1970年秋后,王成栋他们到公社粮站去交公粮,当时公社粮站有一名质检员是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小舅子,叫李伟,他看王成栋他们不顺眼(索要烟卷未果),就故意找茬,说他们的粮食水分大,毛糙,一百斤要扣掉三斤的损耗。

看其他生产队都扣二斤,偏偏扣他们的三斤,王成栋不服气,就跟李伟发生了争执。没想到李伟仗势耍横,骂骂咧咧不说,最后还拒收王成栋他们拉来的粮食,一会说水分太大,让他们拉回去晾晒,一会说快到下班时间了,让他们明天再来。

看李伟太不像话了,王成栋气不过,动手打了李伟一拳。这一拳不要紧,王成栋被几个民兵给帮上押到了公社革委会大院,关了起来。任凭大家低声下气地求情和赔不是,李伟就是不接受道歉,非要王成栋包赔医疗费不可。

到了第二天王成栋还没放回来,马德明大叔着急了,他一口气跑了十里路,气喘吁吁来到了公社革委会大院,要求工作人员赶紧放人。公社副主任看马德明口气挺大,就没好气地说:“你算老几?大呼小叫地吼个啥?放不放人你说了也不算,哪来的赶紧回哪去?”

这下马德明的犟脾气也上来了,他吼道:“我说放人就放人,你们知道你们关押的是谁吗?叫你们张明华主任来,我看看他来了你们放不放人。”“马德明,你咋这么大火气呀?先到窑里喝点水,有话好说嘛。”说话的这人不是别人,他正是公社革委会主任张明华。

当年张明华是游击队的队长,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是马德明舍生忘死把他从前线阵地上抬下来的,张明华在马德明家休养了半个月,才回到了后方医院。1968年春天,张明华从县里下放到公社当了革委会主任,别人都不知道马德明和张明华的关系。

看张明华来了,马德明没敢再吱声,他看了看张明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其实张明华也知道一名北京知青被关押的事情,只是他不想过问此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既然马德明亲自跑到公社来要求放人,马德明肯定跟这名北京知青关系很好,他张明华咋能不帮这个忙呀。

张明华轻轻咳了一声,说:“年轻人打架斗殴批评教育一下就行了嘛,关押起来算咋回事嘛。再说了,人家是北京知青,北京知青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关在这里咋接受教育嘛。”

那位副主任冲着张明华笑了笑,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没听到张主任的指示吗,赶紧放人。”

一场闹剧就这样收场了,淳朴善良的马德明那是第一次给张主任添麻烦,也是唯一的一次。没多久,李伟就被调离了粮站,去邮电所当了一名投递员。后来张明华调回了县里,那位革委会副主任也被免职,这是后话。

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1976年年底,在马家圪塔三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还剩下五个人,其他人都通过招工或推荐为工农兵学员离开了马家圪塔大队,也有人以病退的名义回到了北京。王成栋也不知什么原因,每次招工他都不能通过公社审批,大队明明把推荐上大学的名额给了他,到了公社却不能通过审核。到了后来才知道,这都是那个公社副主任背后捣的鬼。

到了1977年冬季,王成栋还没能离开马家圪塔大队,趁着农闲,他就请假回北京探亲了。到了北京才知道,恢复高考的政策已经下发到了各地,王成栋想参加当年的高考,已经不赶趟了,他错过了报名的时间。

那次从北京回来,王成栋带着从北京带回的礼品去马大叔(马德明)家串门,马大叔说张明华早就调回县里工作去了,要不他去县里找一下张明华,看他能不能帮个忙,也争取让王成栋尽早离开农村。王成栋却说:“大叔,咱就不麻烦人家了,在这也挺好的,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习惯。”

听了王成栋的话,马德明心里一阵高兴,他思谋了半天,不好意思地说道:“成栋,你这都二十五岁了,也该结婚成家了,你看马英怎么样?你要是喜欢马英,就让马英给你做婆姨。”“大叔,我还没考虑过个人问题,这个事情你容我再想一想。”王成栋说完红着脸低下了头。

说句心里话,马英越长越漂亮,又开朗大方,王成栋对马英的印象非常好,他也发自内心地喜欢马英。只是从北京探亲回来,他就下定了参加下一次高考的决心,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还有父母都期盼着他尽早回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不得不忍痛放下这份感情。

过完了阴历的二月初二,一年一度的春耕农忙又要开始了。当时在马家圪塔三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还剩下三个人,一名叫孙娟的女知青因为家庭原因,她一直被视作可以教育好的黑帮子女,可一直也没被教育好,一直也没能招工进城。无奈,她和当地后生恋爱了,马上就要结婚过事情了。另一个人就是王成栋要好的同学陈道宽,陈道宽还在寻找着进城的门路,可惜好运一直没能降临到他头上。

几天后,陈道宽突然对王成栋说:“我在县医院托上关系了,人家答应给我开具病情诊断书,我可以办理病退回京了。这样吧,你跟我去一趟县里,咱俩再去给那位医生和县知青办的刘主任送点礼物,你也和我一起办理病退回京吧。”“我身体好好的,什么毛病都没有,我办什么病退啊,这不是弄虚作假吗。”王成栋微笑着拒绝了陈道宽的好意,他不想走歪门邪道。

没多久,陈道宽就办理了病退手续回北京了,孙娟也和当地后生领取了结婚证,离开了知青点,三队知青点就剩下王成栋一个人了。王成栋天天正常出山劳动,还要喂鸡喂猪(知青点有七八只鸡和两头猪,一头小猪仔,一头五六十斤的半大猪),每天还要坚持学习到深夜。好在有马英帮他打猪草馇猪食,王成栋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功课,备战高考。

1978年7月20日,王成栋顺利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金榜题名。

初秋时节,王成栋接到了天津纺织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离开马家圪塔大队的前一天,王成栋把知青点的那几只鸡和两头猪都送给了马德明家,他用不着的生活用品和剩余的粮食也全都送给了马德明家。

离开马家圪塔大队的头一天傍晚,王成栋提着两瓶酒去大队书记家告别,在马家圪塔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九年,大队书记马德朝确实给了他不少关照,这要离开了,怎么也得感谢一下打声招呼呀。

刚走进马书记家的院子,就听到了马德明的说话声:“德朝哥,你借给哦(我)十五块钱,等年底把猪卖了,哦(我)就还给你。人家王成栋要去上学了,我不能白要人家的猪和鸡,凑上几十块钱,就当是给他的盘缠嘛。”

等马德明从马书记家走了以后,王成栋才走进了马书记家的土窑里。王成栋离开的时候,马书记拿出五块钱说:“成栋,这五块钱你带上,路上卖碗水喝,钱不多一点心意。你是咱马家圪塔大队第一个大学生,我原本打算给你十块钱,刚刚被我堂弟德明借去了十五块,家里就这五块钱了,你别嫌少。”那一刻,王成栋心里暖暖的,乡亲们的日子都不富裕,他只收下了心意,没要马书记的钱。(头一年马书记家的二小子结婚,王成栋随了五块钱的礼金)

离开马家圪塔大队的那天,马英哭得像个泪人,马德明把三十五块钱塞给王成栋说:“这点钱你带上,路上当盘缠,我都借遍了,就凑了这点钱。等年底把猪卖了,我再给你寄过去二十块钱。”

王成栋把马德明塞给他的钱压在炕席下面说:“马叔,谢谢你们一家这么多年对我的关爱和照顾,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你们的……”王成栋话没说完,已经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在马家圪塔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九年多,王成栋那是第一次当着外人的面流泪哭泣。

带着对马英的愧疚和留恋,带着乡亲们的祝福,带着对马德明一家人的感激和不舍,王成栋含泪离开了他生活了九年多的第二故乡,踏进了高校的大门。那天乡亲们一直把他送到村口,送到公路上,马英一直把他送到了公社汽车站。

讲述完自己在陕北插队落户的往事,王成栋流泪了,他说每当回忆起那段知青岁月,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和感动,陕北的乡亲们真的是太淳朴太善良了,前两年他回陕北看望乡亲们,乡亲们送的小米和红枣都够拉一汽车的。

现在,王成栋和马英还保持着密切联系,马英一家人也经常到北京来串门,他和马英就像亲兄妹一样。王成栋说,他永远也不会忘记马德明大叔一家人当年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他永远也不会忘记第二故乡的乡亲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