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女惠观

 花海诗音 2022-10-26 发布于山西


孝女惠观

梁圣军

清朝孝女唐惠观和妹妹恩官的孝母事迹,载于旧《肥城县志》。唐惠观姊妹是唐仲冕的孙女,唐鉴的女儿。

唐惠观出生在诗书世家,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四五岁就知道孝敬父母。道光壬辰(1832)她19岁,随父亲住在广西平乐府官署(在今广西平乐县)内。父亲督兵在外,惠官的母亲却在这时得风痰症,这种病“四肢满闷,便溺秘涩,时有躁怒”,一日数次发作,请医生诊治吃药,几天也不见效。惠观默默祈祷,剪切自己左腕的肉一寸多,煎汤送给母亲喝下,母亲竟然奇迹般病愈。后来唐鉴为江南江安督粮道,夫人在南京再次病倒,惠观焚香祷天,祈以身代母。她衣不解带昼夜服侍,经过三十余日精心伺候,母亲终于康复,而惠观却从此一病不起。

惠观生于嘉庆癸酉年(1813)五月初四,卒于道光甲午年(1834)七月初三,年仅21岁。去世的时候,她的母亲伤心昏厥,恍然见一树梅花顷刻而落,花树对母亲说:这就是女儿身。次年二月,家人葬惠观于金陵城聚宝门外天界寺旁的凰山之原。其父唐鉴也悲伤欲绝,亲笔为她撰写《孝女惠观墓志铭》。唐鉴配王氏、杨氏均无子男,过继弟弟唐瑛的儿子尔藻为嗣。按陶澍的唐仲冕墓志铭,唐鉴有七个女儿,曾国藩为唐鉴撰述的《唐确慎公墓志铭》说其四女,大概是说的最后出嫁数目。唐鉴36岁生此女,57岁失去这么好的闺女,其心情可想而知。

孝顺母亲,是一般人都能够办到的;剜肉孝母,奉母而病,却是多数人难能做到的。据县志和族谱等地方文献记载,肥城明清两朝都有割股奉亲的人,如明肥城沙沟社人温安,清泰安西南乡(今肥城南部)洼里村刘子乐。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孝友》:“明温安,沙沟社人。家贫无妻室,樵采以供母。母七十,病亟思肉食。值连日阴雨不能樵采,邻舍亦贫之无所取给。安密用镰刀左股割肉一片,度不足用,复割一片,自煮肉汤以进,曰:我卖柴买来肉也。母食而甘之,疾遂愈。母起见安面黄瘦,问之,嫂以实对,合家痛哭,遂传言于外,乡民往观者如堵。”

其实唐鉴也不赞成自残奉亲这件事,《唐确慎公诗集》就有一首可能是他早年所作的《题某氏割股赠言》:

至性非能强,真情不可移。

几回思母病,一割畏人知。

莫道寻常事,尤难十五时。

如何闺阁里,都咏谢家诗。

十五时是借用《淮南子·天文训》把一昼夜分作十五时。南朝谢氏有重臣谢安,诗人谢灵运、谢惠连、谢眺(三谢),还有吟诗成名的才女谢道韫。孝亲为至性,爱母是真情。恐怕人知道,说明不是为虚名。可是下手割肉容易,过后自己的身痛、亲人的心痛是难能承受的。唐鉴没有想到这件事应在自己亲人身上,他还是希望家庭人烟旺盛,闺阁之中也有谢道韫能发扬光大家族的诗韵墨香。这是激励女儿,也可能这首诗就是写给女儿的。

光绪《肥城县志》卷9有《唐孝女惠观》小传。言其唐鉴女,字江西周氏。与其妹妹唐官争相剪肉孝母。父亲教姊妹以《曲礼》等书,她们有一定文化素养。从资料上说,《肥城县志》可能有自己的材料来源。从文章上说,唐鉴对女儿的墓志铭有所避讳,似有隐曲。这毕竟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我们今天当然也对唐惠观的做法持保留态度,但即使历千百万年,世道人心如何进化,其孝敬母亲的一片冰心都值得人们敬重。惠观没有亡于剪肉奉母,却伤于伺母伤身。古人所谓的哀毁过度也就是这样吧。惠观生于父亲中进士的前一年,可能没有在肥城生活过多少时日。但是肥城孝义文化对她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凌雪而放的梅花正是她的心魂。冰清玉洁唐惠观!

历史具有复杂性。唐鉴爱女心切,此后的做法也许过分了。他在南京为惠观建了祠堂,实际他按照朝廷规定应该在原籍肥城建节孝坊,为此曾经闹过官司。《清实录·道光朝》卷318: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丙辰,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江宁布政使唐鉴,前经呈报伊女孝行,由部覆准。竟于江宁省城外天界寺相近地方,托上元县绅士汪邺楼督工建立专祠。以致愚民聚会烧香,男女混杂。又该藩司胞弟唐紫玖,现住省城之寿星桥,恐开不肖属员夤缘钻刺之弊。现在陶澍患病请假,稿件系藩司代行。而唐鉴亦系病躯,终年不去药饵,于地方公事,恐有废弛等语。各省孝子节妇,准予旌奖者,例应在本籍建坊。若如所奏,该藩司于任所为伊女建祠,已属违例。又致愚民聚会烧香,该藩司岂毫无觉察。……著汤金钊等于浙江审案事竣后,顺赴江宁,逐款查明,据实参办。同时寄谕近在同城江宁织造福泰,著逐款据实覆奏,毋许稍有瞻徇。

《道光实录》卷319:二月乙未谕内阁,据汤金钊等勘明,该省天界寺前,有唐孝女坟冢碑坊,并无建立专祠烧香聚会情事。其寿星桥房屋一所,勘系该司故父祠堂。唐紫玖先曾在内居住,现已回籍,亦无夤缘钻刺等弊。该司语言步履,均无患病情形,公事尚无废弛。惟于伊弟前来江省,任令署外居住。请旨交部议处各等语。余与福泰所奏大略相同。唐锳即唐紫玖,既经该尚书等查无倚势招摇劣迹。该藩司令在署外居住,尚无不合。著无庸议。惟伊故父唐仲冕在江宁置有房屋,设立祠堂。唐鉴于简放江宁藩司时,不即据实声明。伊女在伊江安粮道任内病故,并不送回原籍,辄借寺旁隙地营葬,致招物议。

唐鉴著交部议处。

御闻者是御史周春祺,查办者是他的姻亲汤金钊(1772-1856),字敦甫,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道光十九年(1839),上命按事安徽、江苏、浙江。他不附和议,皇帝召问:广东事可付诸何人?汤金钊对以林则徐。汤金钊在朝为官六十多年,是四代元老,转官六部。汤书法著名,曾撰联:修德自求多福,积善必有余庆。他对唐家是事情处分建议是合情合理。江宁织造福泰,是曹雪芹之祖曹寅一样的官员。这样的职务安置旗人,也作为朝廷的眼线监视官员。

查证唐家事情的还有江苏仪征人吴文镕。《清史列传·吴文镕传》卷42对这件事有记载:道光十九年三月,因为御史周春祺奏:“江宁布政使唐鉴于江宁省城为女建祠,任命胞弟唐子玖署外居住,恐有属员夤缘钻刺情弊”,吴文镕遵旨以刑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身份,偕同汤金钊驰往查办。关于唐鉴各款罪名,报“查省城有鉴父祠堂,其女有坟无祠;其胞弟署外居住,查无倚势招摇劣迹。鉴父唐仲冕在江宁置有房屋,设立词堂,唐鉴于简放江宁藩司时不即据实声明;鉴女病故,并不送回原籍,辄借寺旁隙地营葬,致招物议。请将唐鉴下部议处”。皇帝从之。

或许唐鉴有得罪的人,致使被举报后,皇帝知道唐鉴的家底。而官官相护,调查的官员肯定手下留情。最后部议结果是《道光实录》卷320记载的唐鉴高升:三月乙巳。两江总督陶澍因病解任,调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两江总督,以江苏巡抚陈銮署两江总督,布政使唐鉴署巡抚。

林则徐诗集《云左山房诗钞》卷四载:道光十六年(1836),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作《唐孝女惠观哀词》七古一首,其语句中肯定的语言是过度颂扬。但是写作这样的哀辞,说明这时林则徐与唐鉴家有私人交往,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似乎也不能对其亲人当面苛责,毕竟精神可嘉。

爱亲心切儿命轻,士也难之女独能。

女命吁天天果应,刲肉可疗诚有征。

旧创未合新创仍,姊妹并进双盂羹。

娘病方瘥儿病婴,姊危语妹妹涕零。

以身代娘志竟成,但未见爷悲难胜。

天乎、天乎如可凭,女欲见爷化作男儿再向唐家生。

徐士銮著《敬乡笔述·王孝烈汤氏》后有贾廷琳补续[徐士銮著《敬乡笔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8页。]:

贾廷琳案:王孝烈汤嘉名女士,有《题唐孝女惠观梅花小像》诗四首,惠观为唐确慎公鉴之女,母病曾割左腕肉以进,母愈,孝女寻逝。诗见《剖臂赠言》。今附录于此,以备津邑人士采择焉:

红闺生小惯娇痴,独行偏传绝妙辞。

千古纲常余我辈,世间原自有男儿。

射雀争看百两迎,嫁衣黄竹忽尘生。

纵教消尽人间福,何似千秋不朽名。

早拚儿命代添筹,忍背神前自祷求。

容易芳魂香国住,一试抵得几生修。

雨花台畔女郎坟,绰楔峨峨远近闻。

合种梅花三万树,缟农仙佩共芬芳。

汤贻汾之女汤嘉名(?~1853),字碧春,嫁天津王子瀛。幼侍其母董琬贞作画,精白描人物兼擅花卉,能诗。太平军破南京城,父亲投水,她也随着投水而亡。“雨花台畔女郎坟,绰楔峨峨远近闻。合种梅花三万树,缟农仙佩共芬芳。”多好的诗呀!而烈女颂孝女,也是一则伦理嘉话。通过补写徐氏笔记使得汤嘉名《题唐孝女惠观梅花小像》诗得以留存的优贡生贾廷琳,字君玉,清末民初固安人。他纂修有民国十七年(1928)《固安文献志》20卷,文字有《剖臂赠言》一文。

孝女惠观的故事,引起的风波,其社会影响和文化遗响,都是肥城孝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复杂的长篇小说,主人翁有情有义,故事有声有色。历史不是好人好事的集锦,也不是冰冷的轨迹和规律。






梁圣军,文化学者。


作者

简介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