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刹罗汉寺》序(作者:陈宗辉)

 陈宗辉图书馆 2022-10-26 发布于福建

冬菁先生带着一叠厚厚的手写稿,要我为他新编的《千年古刹罗汉寺》写几句话。我对佛教和佛学都没有研究,为他写序或恐难以胜任,可看他锲而不舍挫而弥坚的编书精神和问序的态度又觉得却之不恭。他把书稿留下,并嘱我手头事多不用赶。

几年前,在一次交谈中听寺里住持感喟,罗汉寺虽已历千年之久,却一直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冬菁当即应承了为寺里编志之事。他开始着手收集才发现除了墙上贴的再也没有更多的资料了。他先把《尤溪县志》《西城镇志》等地方志和《尤溪宗教大观》中的有关辞条收集起来,编成罗汉寺的历史沿革纲要,然后根据纲要到县佛教协会、保安寺、蓬莱山普济寺等纯正佛教寺院查阅资料,采访老一辈僧人及罗汉寺附近的农人。综合这些资料,他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编成《千年古刹罗汉寺》一书。在编写中,他十分认真,既有古刹的千年历史沿革和近年活动的记载,又有寺殿及配套设施的详细介绍;既有寺中菩萨的分别介绍,又有祀佛活动的规程和注意事项,同时还收集了罗汉寺有关的诗文作品。这无疑是填补了千年古刹罗汉寺缺乏史料的一大空白。

《千年古刹罗汉寺》第四部分阐述了佛的极乐世界。这虽然不是罗汉寺所特有的内容,但可以说是编者冬菁想借此阐述现实的人生态度。具体点说,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有宗教信仰?为什么要学习佛学?过去常常听说,儒家秉持家国同构的亲情空间纯属虚构,它是以严格的尊卑贵贱和等级秩序为前提的,道家宣扬消极避世企图避开沉闷痛苦的真实生活,寻求一种自由洒脱的生命状态,佛家大力宣扬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思想,更是对残酷的人世现实的隐忍而寻求来世的幸福为慰藉。所以,信仰宗教甚至投身佛门,那是完全无力改变现实生活的无奈之举。事实真是这样吗?不能不说令无数人深思。

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佛门并不是真空世界。“佛门以洒扫为第一执事,自沙弥至老秃,无不早起勤做。香林有塔扫而洗,洗而复扫,舍利才放大光明。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里。”是的,灿烂的人生宝石必须用自己的汗水贯通心渠去开采。因此,许多生活富足而又充满智慧的杰出人才走向佛门。一百年前,我国著名音乐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李叔同,

正当年富力强的三十八岁时,不顾妻妾和友人的极力劝阻,抛下俗世的一切,而后成为闻名世界的弘一法师。同样,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法兰西学院院士让·弗朗索瓦·何维勒,他的妻子是艺术家,他的儿子马修·理查德在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导师法兰索瓦·雅各布的教导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正开始走向生物科学的美好前程。由于父母的社会关系,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著名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如超现实大师布列尔、音乐大师斯特拉文斯基、舞蹈大师贝夏特等。马修个人和他的家庭并没有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可是,马修却突然决定放弃这一切,到遥远的国度,披上宽大的袈裟,削发为僧。这又是多么让人费解的事!马修博士却毅然地说:“我一直有很多机会接触许多极有魅力的人士。可是他们虽然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天才,但其才华未必使他们在生活中达到人性的完美。具有那么多的才华、那么多的知识和艺术性的技巧,并不能让他们成为好的人。一位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一个坏蛋,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可能对自己很不满,一位艺术家可能充满着自恋的骄傲。”(《僧侣与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和马修·理查德著,赖声川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见,越是生性聪颖、学问渊博的人,对生活的认识和人性的思考越是深入多样。介绍千年古刹罗汉寺,认识佛教知识,绝不是为了鼓励人们走向佛门,而是让大家正确去面对。“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三种境界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心领神会的,而清代目唐戒可的禅诗却比较通俗:“跃过三湘七泽中,一肩担月上司空。单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啮雪充。春信渐随花信至,天光全与水光融。沙弥未解修持事,好向峰头问老松。”真正认识佛教,也许会更真切感到俗世的亲切与可爱,感到亲人、家庭和朋友的温馨,从而为人世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冬菁先生《千年古刹罗汉寺》中,我们了解到佛教的最基本知识,但我们更要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正如乌巢禅师《多心经》所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简单一句话:善待世事,立地成佛!

                                               2022年5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