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常见于各种方子,有用十枚、也有用十二枚、还有用三十枚的。为什么《伤寒论》所有用到大枣的方子里面,最常见的用量是十二枚?一起看看其中有何玄机吧。 我们把中药的根本药性称为药本性,将中药随作用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性叫作中药的药变性。以白萝卜为例,其生时味辛性凉,虽微有辣意却又津汁多润,属阴中之阳物,故其初时即善于入脾胃气分之内,再即以辛散之能而提之。但是,萝卜被煮熟之后,其辛散之味已飘散于空中,只留甘味于汤汁之内,辛凉之性已失,故将不再能提气。 剂量的改变也能使药物的性能发生改变。俗话说“中药之秘在于量”,这真是道出了中药的上乘功法的秘密所在啊!即使证辨得再准,方药选得再好,可是量没有用对,火候没有控制好,疗效能不打折扣吗? 《伤寒论》所有用到大枣的方子里面,最常见的用量就是十二枚。为什么是十二而不是其他数字? 因为《本经》里面明确地说了,大枣“助十二经”,仲景很明显是在遵循古法,将大枣的量刚好用在十二枚,来个平均分配,那么十二经就不用争了,如果你多了或是少了,只要不是十二的倍数,那么内部就会产生一些摩擦,药效就达不到最佳水平。 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仲景也会改变这个数量,但每次改动都是谨遵古法,一点也不随意。 例如在大青龙汤里面,大枣就是用到十枚。为什么用十枚?因为在这里仲景用大枣的目的就是固守中焦,中焦就是脾胃,在五行学说里面归属于土的范畴,“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仲景用十枚大枣就是为了应土这个象数的。 我们再看炙甘草汤,这是一个养阴的方剂。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提到,方中大枣用量是三十枚。三十是一个什么数呢?三十是一个“群阴会”。如果将十个基数中的阴数即偶数二、四、六、八、十相加,会得到一个什么数呢?正好是三十。 十基数中的阴数总和就是三十,所以我们把它称作“群阴会”。既然是这样一个数,那当然就有养阴的作用。这个数用在炙甘草汤中,就正好与它的主治相符。 另外一个方,就是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厥阴篇的一张方,用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从当归四逆汤的方证,可以肯定它是一张温养阳气的方。是方大枣用二十五枚。 二十五又是一个什么数?是一个“群阳会”。我们将十基数中的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加,就正好是这个数。这就与当归四逆汤的主治功用相应了。 一个是“群阴相会”,一个是“群阳相会”,张仲景为什么不把它颠倒过来,炙甘草汤用二十五枚,当归四逆汤用三十枚呢?可见数是不容含糊的。这就是数变引发质变的道理,因为数变了,象也就变。象变了,阴阳也就跟着变了!阴阳一变,在中医的范畴就什么都变了。 探秘本草 《发现本草:对中药药性的深度解读》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从传统中医思维的角度出发,以通俗的语言,带你走进本草世界。上篇明理,从“药类法象”的观点出发,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对中药的普遍性规律进行了归纳、论证和完善。下篇药论,收录了常用中药100余味,按照甘淡、咸、苦、辛、酸涩等性味分为五章,综合历代有代表性的医家观点,借助现代科学知识,从药性、功效、药论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在论述中讲述了相关的中药典故,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