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里突然下起了暴雨,李商隐写下一首很孤独的诗,道尽了漂泊之苦

 星辰_诗文书苑 2022-10-26 发布于广东

公元832年(唐文宗大和六年),年仅19岁的李商隐去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由于被考官刁难,这一次他并没有及第,让他悲痛万分。再加上当时长安还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于是在旅馆里孤苦无依的李商隐,写下了平生最凄美的一首诗《滞雨》,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孤独,也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情,虽然整首诗只有短短的几句,但是读来却让人肝肠寸断。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而言,科举是唯一的一条路,也是最快捷,最有效的一条路,如果在科举之路上无法取得成功,那将意味着将来不会有任何的出息。李商隐在参加第一次科举考试时,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可最终还是没能如愿,这让他伤心不已。要知道李商隐可是天才,在当时读书人中有着极高的声望,可是科举考试并不仅仅是拼才学,还有很多外在的因素。

李商隐的失落和无奈在这首《滞雨》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未能及第,再加上当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这些都让诗人感慨万千,因此在这首诗中,他用一种极为悲痛的口吻,写下了当时内心最深沉的感受,还有对于未来的担忧,毕竟第一次就失败而归,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那都是一种打击,所以李商隐把那种苦闷,还有漂泊之苦,全部写进了作品中,使得整首诗显得很孤独,也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滞雨》

唐代: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雨在诗歌中也是频频出现,很多人通过对于雨的描写,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感悟,还有对于现实的最深沉的描写。那么李商隐在写这首诗时,内心极为悲苦,他离开故乡去参加科举考试时,可谓是信心满满,许多人给予了厚望,认为他此行前去长安,一定可以高中,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李商隐最终还是未能及第。

古代的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时常长达一千五百多年,选拔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像李商隐那样的读书,对于科举是志在必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实现人生理想,科举是一道门槛,如果连科举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将来不用说什么理想了,可能连生活都成问题。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很多的文人考了大半辈子都没能高中,最后生活都成问题,可见古代科举的重要性。

那这首诗很是伤感,开篇就点明了主题,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孤独之感,“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现在长安下着连绵不绝的夜雨,那淅淅沥沥的雨让人伤感,而我现在一个人滞留在长安,独自面对房间里黯淡的残灯,让我生出了更多的忧愁,同时也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第三四句又是进一步地描写了思乡之苦,与前面的两句,也是形成了对应,这样使得整首诗就有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我每天都在向往着故乡,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蓝天白云水草丰美,可是现在我一个人独自在长安,最怕是归乡之梦,不适合这么一个凄凉的秋天。

李商隐这首诗完全是借景抒情,通过对于夜色中淅淅沥沥的雨,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悲痛之苦,还有对于故乡的思念,所以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可是每一句都感人至深,也营造出了一种孤独之感,可见当时的李商隐内心是很伤感,再加上科举的失落,以及对于故乡的思念,让这首诗处处充满了忧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