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宿松石氏宗祠的五幅楹联

 夜黑心明 2022-10-26 发布于安徽
石普水
石氏宗祠原附振英祠,清朝乾隆年间在县城最热闹最繁华的钦圣门建造石氏宗祠,老一辈人说当时石氏宗祠全县第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氏宗祠民国时期曾经做国民党党部,解放后做税务局,1955年人民政府拆宗祠建宿松实验小学。宗祠今已不存,然而石氏宗祠的五幅对联却广为流传,后收入《安徽名胜楹联辑注大全》。我是1998年安庆市教育干部培训时看到此这五幅楹联的,并且发现几处注释“具体指该族何人,待考”。为此,我借来石氏族谱,对五幅楹联作了粗浅的注释,以对祖宗负责,对世人有个交代,更求教于方家。
其一:俎豆甲兵千载业   江湖廊庙一般心(石良撰)
俎,古代祭祀时盛置祭品的器物。豆,盛肉的一种器具。俎豆,都是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甲兵,指铠甲和兵器,也指士兵,泛指军事。江湖,旧时泛指四方各地,指各地的民众。廊庙,指古代帝王与大臣议论政事的地方,这里指在朝为官。
这是宿松石氏宗祠的堂联。1385年,三世祖石良公辞官荣归故里,在老家九姑豆溪建一进九重宰相府,可谓光宗耀祖,荫庇子孙。石良公借以自述心曲,抒发建功立业与壮志情怀。
大意是:我带着三千宿松子弟兵和大批粮草救驾,助太祖解救鄱阳湖之围,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创下大明千秋伟业,为石氏光宗耀祖;我深感皇恩浩荡,不管是在朝廷为官还是退职告老还乡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和对老百姓的关爱之情始终不变。
《小孤山》一书作者龙韵为石良墓作有一副对联:“百战功垂洪武业,千秋勋在相公碑。”“相公碑”即石良墓后的“诰敕碑”,是对石良公这幅楹联作注解。
其二:祖泽千年崇礼乐、家风百世擅箕裘(石良撰)
礼,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也指四书五经中的《礼记》。乐,音乐,古人以作乐崇高,这里意指古代有修养懂礼仪温文尔雅的文士风范,泛指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箕,簸箕。裘,毛皮的衣服。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如果说第一幅楹联是石良述志,那么这一幅就是家训,是告诫石氏后人:要学习秉承先祖石、石奋的优良家风。
大意是:我石氏祖上有德,忠于祖国,大义灭亲,奉公守法,崇尚礼乐,“忠纯”“孝谨”优秀家风称诵当代,流芳百世;我等石姓后辈当恪遵祖训,学文习武,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美德家风代代流传。
其三:
万国来同,试看他欧美文明,都存国粹
百家腾跃,先治我徂徕经术,莫负家传(石长信撰)
石长信,字鱼及,名厚庵,宿松石氏20世裔,光绪戊子(1889年)科举人,乙未科(1895年)进士,任浙江道、湖南道监察御史,都监察院给事中,著有《仙田集略》。来同,来朝;同,会朝之名。国粹,国之精华。徂徕经术,宋石介字守道,天圣八年(1030)进士,国子监讲学,笃学有志,乐善疾恶,遇事敢为。后丁父母忧,躬耕于山东徂徕山下,以周易教授,鲁人号之“徂徕先生”。《宋史》有传。
大意是:世界各国到我国朝会(实际上多是列强到中国侵略掠夺),君且看,欧美各国文明都保留各国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包括坚船利炮洋枪火药和工业技术等现代文明);我文明古国,五千年中华文明,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如《周易》等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我石氏先祖守道公在《周易》研究、修身治国齐家等方面都有精到的见解,这些国宝家传我等后辈当继承发扬光大,莫让失传。
其四:
万石君,开百代宗风,有孝子、有忠臣、祠宇接宫墙,缅当时,耆旧衣冠,为百年名宦乡贤,增光竹帛
六顺堂,称一邦望族,多乙科、多甲榜、家声扬谱牒,数近日,诗书门第,只一姓部曹御侍,出色松滋(周永济撰)
周永济,清末民国时宿松人,光绪28年举人,任过知县、盐大使等职,民国初年为宿松县议会副议长。
1、万石君,指石氏18世祖石奋。这是我石氏先祖中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前辈,十五岁时为汉高祖小吏,后升中涓,文帝时“积功劳为大中大夫”,景帝时为“九卿”“上大夫”,与四个儿子皆官至俸禄二千石,景帝亲称为“万石君”。《史记》《汉书》均有传。2、祠宇,此指“石相祠”。《史记》说万石君小儿子石庆为内史御史大夫丞相,封牧丘侯,他为齐相时“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3、宫墙,指文庙。4、耆旧、故老,年老的好友。5、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古上曰衣,下曰表,冠,衣帽。6、六顺堂,石氏堂号,主要在安徽宿松县石氏、湖南邵阳石氏。7、乙科、甲榜,均为古代科考名目,明清时代举人为乙科,也称乙榜;进士为甲科,也称甲榜。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我石姓中举为官者达30余人,进士9余人。自清朝以来,宿松籍石姓中进士9人。8、谱谍,记述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即族谱或家谱,此指《石氏族谱》。9、部曹,古代职官的治事机构中,有部又有曹。汉时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犹现在的部)。后世尚书为各部长官,各部之司官为部曹。石氏族谱谱载“部曹”指石纶(吏部郎中)、石砺金(刑部郎中)、石长仁(吏部主事)、石广均(兵部主事,曾国藩为之作《榘先生传》)、石凤池(工部员外郎)等,他们均在京城各部为官,地位显赫。10、侍御,古代贵族侍从官,清代称御史为御侍。家谱载:石长信为监察御史、石镜潢为刑部主事直隶司部员外郎辽沈道御史兼云南部监察御史。11松滋,宿松别称,《宿松县志》:“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置松兹侯国。”汉时置松滋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高塘郡设高塘县,18年(598年)改为宿松县”。
大意是:万石君,为人谦恭,处事谨慎,开一代典范家风,其家多忠臣孝子,堪称时代楷模,齐国为其子庆立“石相祠”与孔庙相并列。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当时九十高龄的万石君,本人德高望重,子孙个个成才,皇帝赞赏,群臣钦佩,百姓仰慕,威名赫赫,百年望族,京中名宦,乡下圣贤,名垂史册,为石氏家族增光添彩。
今日以“六顺堂”著名堂号为标志的宿松石姓,是本县名门望族。青年人读书发奋求功名,举人、进士层出不穷,光宗耀祖,通志、府志、郡志、家谱中三十多人名载史册。书香门第,人才辈出。近百年在朝廷作地位显赫的京官,各部委担任要职的有石纶、石砺全、石广均等二十余人。宿松只石氏一姓,为祖上增光,也为宿松地方添彩。
其五:
唐以前,世系难稽,东浙侍郎,西江学士,先开后继,祖若孙,恪守官箴,当年燕翼相承,历十朝,昭穆源流,确向图书核定;
元之始,门庭愈炽,临淄花县,闽省薇垣,大法小廉,兄与弟,各标勋业,今日凤毛迭起,萃一族,功名人物,全凭家乘收来(朱典撰)
1、稽,考查,稽考。2、东浙,唐时浙江分置东西两路,以钱塘江为界,东称东浙,西称西浙。3、侍郎,官名,权位仅次于尚书,这里可能是虚指,泛指地方官。谱载石山任浙江嵊县知县,后升任福建漳州府通判兼署本府同知。石思哲任浙江秀水令。4、西江,珠江干流之一,在广东西部;西来的大江,泛指大江。学士,官名。魏晋六朝征文学之士主掌典礼编纂撰述之士,通称学士。唐开元时始置学士院,官员称翰林学士,掌起草皇帝诏命。其后有承旨、侍读、侍讲、直学士、侍制等品秩之分。清内阁翰林院皆有学士之官,从四品。“西江学士”可作两种理解:其一指在江西为官,如石寿祺任江西安福等五县知县,石邦镇任江西安远知县,石序任江西分宜知县。其二指宿松在朝廷内阁翰林院任职,如石长佑为内阁中书,石葆元均为翰林院编修,石毓缵为翰林院中书舍人。5、祖若孙,即祖父与孙子皆显耀,远祖如石奋祖孙三代十八人皆官二千石,石良四代将军,石葆元、石广均、石长佑“祖孙三进士”成为宿松读书人的楷模,下联“兄与弟”亦指石长信,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第三甲第二十五名进士;石长佑,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第三甲第一百六十九名进士。6、官箴,原指百官对帝王的劝戒,后指对官吏的劝戒。7、燕翼,善为子孙谋虑。8、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四六居左,称“昭”,三五七居右,称“穆”,用于分别宗庙内的长幼,亲疏和远近,泛指家族和辈份。9、炽,火旺,旺盛,昌盛。10、临淄花县,任临淄花县知县。临淄,旧县名,即今山东淄博市。花县,即河阳一县花,是对县令政绩的称颂。通志府志郡志载,石尚贞任胶州判署,免高密县“租田税”,擢苍梧令,后任胶州牧,受当地百姓爱戴。11、闽省薇垣,福建省布政司。薇垣,清初称布政司。林则徐撰《敬齐先生传》介绍,石鼎任福建省宁化等五县知县,迁升厦门府同知,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12、大法小廉,语出《礼记·礼运》,谓大臣尽忠,小臣尽职。13、凤毛,喻珍贵稀见的人物,即凤毛麟角。14、家乘,即家谱。
作者朱典,也写作朱点,清末宿松文士,事迹不详。但可以肯定是一位极有才华且与宿松石姓有一定缘渊,很了解石氏家族的人。
对联的大意是:唐朝以前,石氏家族历代世系难以确切稽考。在浙江为官的有知县、知府:石思哲、石山等,在江西做知县知府的有石长佑、石寿祺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先祖万石君石奋父子五人皆官二千石,石庆父子十三人皆官二千石,一代更比一代强。孙超祖,谨遵为官之道。石葆元、石广均、石长佑“祖孙三进士”。遥想当年,先辈为子孙深谋远虑,家风美德世代相传,发扬光大历经十余朝代,祖辈们的光辉事迹,分昭穆,明亲疏远近之别,序长幼尊卑之殊,全通过家谱核实记载。
自元朝开始,宿松石姓越发昌盛,在山东为官的石尚贞,为命请命,免高密“租田税”上昭天心下顺民意,提拔为苍梧令胶州牧,被誉为“县花”。在福建省为官的石鼎任五县知县,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林则徐为之作传。石氏家族中为官者大臣尽忠,小臣尽职,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石长信,石长佑,“兄弟同年两进士”,各自建功立业,名标史册。我们这一代更是凤毛麟角,京官地方官比比皆是,这些时代风云人物都聚集在石氏一族,全凭家谱收集。
(2011.8.9)(2014.9.25)(定稿)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