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要强的孩子,家长要如何引导?

 成长教育漫谈 2022-10-26 发布于山东

绝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尽早激发或者说是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不但可以让孩子在当下获得好成绩,也能确保孩子在未来持续性获得更好的成绩。

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学习上的内驱力培养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有一类性格的孩子培养起来却会容易得多——要强的孩子

这类孩子凡事都想做到优秀、做到完美,他们本身对获得好成绩就会有较强的动机,所以只需适当甚至可能都不需要太过在意,孩子就会比较容易具备较强的学习内驱力。

由于性格相对是比较稳定的,所以这类性格的孩子往往从小就会凸显出来。

这里要提醒一下这类孩子的家长:不要过于沉浸孩子的一个又一个好成绩或者荣誉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引导。

这是因为,太要强的性格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好成绩”。

你还要了解的几个会因为“要强”而带来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影响不仅仅只在当下。

1、胜负欲强

严格来说“胜负欲”这种东西有利也有弊,过犹不及在这上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什么事情,没有胜负欲的人是很难有积极动机的,但胜负欲太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果父母缺少引导,胜负欲太强的孩子就容易出现自私、自我、霸道等表现。

而成年之后这种性格往往也会导致其“独来独往”,会影响到其融入团队的能力,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受到排挤。

2、无法接受失败

太要强的人往往难以接受失败,即同样的失败对其造成的影响会更大。

如果家长没能够从开始帮孩子如何正确地、积极地看待失败、挫折,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而一旦失败、挫折过多即接二连三遭遇的话,对要强性格的人打击是非常大的。

放在孩子身上,小时候各种优秀受尽了各种表扬,这使得他们非常受用并且习惯了这种关注,而一旦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他们在很多方面不再那么的突出,那种失败感、沮丧感得不到有效疏导的话,就会加剧其精神压力。

放任不管的话,有的人肯定也会“涅槃重生”,但如果迈不过这个槛,却更可能出现各种糟糕的表现甚至是病理上的问题。

3、过度在意他人

要强的人会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甚至很多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基于此。

心理学上有个“焦点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行为、外表所受关注的程度。

这种心理效应人人都有,比如我们某天出门后却发现自己的衣服上有一个污渍,尽管这个污渍并不大,但我们总会觉得别人可能也会像自己一样很容易看到。

再比如当我们起来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会影响其他人(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变化,并因此导致答对了会很兴奋又或者是答错了会认为别人会嘲笑自己。

这里要说的是要强的人在这方面表现得会尤为突出。

不在意他人肯定是不行的,但过度在意他人是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极大身心困扰的。

所以对于要强的孩子来说,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的受关注。

尽管我们可能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其实就是个普通人而已,彼此的连结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紧密等等。

说了这么多性格太很要强的“坏处”大家也不要觉得性格要强是不好的事情。

性格这个东西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就好比内向、外向一样,在不同的场景下很难说哪种性格就一定好一定不好。

这里我们只是在提醒一些针对性格要强性格需要做的事情,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进步。

另外,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不要太过直接——例如看到孩子因为太要强而带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父母就只会通过劝说、开导的方式试图缓解,通常情况下,孩子越大这样做的效果越不会太好。

这是因为孩子的表现是来自于DNA的,在没有太极端的人生变故情况下,这种性格带来的表现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会发现与其关注开导啥的却不如多关注该如何解决问题。

例如我举一个很要强且很在意考试名次的学生例子,家长总是跟孩子讲“成绩不重要”是不可能缓解孩子压力的,如果孩子正值青春期,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烦躁。

此时我们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帮助的方式:

1、明确目标。

我们要清楚孩子内心认为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才会满意,而不是我们自己觉得怎样就可以、应该满意了。

不要强制改变孩子过高的目标,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把这样的目标进行“分解”——可以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把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大目标和小目标所带来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从孩子接受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会发挥积极影响了。

2、分析客观困难。

不要总是说“你肯定没问题”“一定行”等这类过于形式的话,面对孩子在意的问题,我们要相信既然还在意,就说明真的有问题存在。

这个时候我们越是重视问题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真的理解他、懂他。

和孩子一起重视客观困难的存在并尽量去帮孩子客观分析问题以及分析那些解决问题中会遇到的困难,多给孩子提供积极支持和帮助,而非说教是至关重要的。

3、逐一解决问题。

问题太多的话要去安慰孩子不要慌,并说清楚先从容易的入手的好处等个更为科学的解决问题策略。

例如把容易解决的解决好其实也有利于那些不容易解决的以后解决起来更有效率。

除此之外可以把可以一并解决的问题进行关联,原则就是如何通过最少的付出和努力能够更有效率地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这些事情上,父母的经历阅历优势是很明显的,至于学业具体上的问题,如果搞不定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而父母的经验和阅历是可以更好统筹这一切的。

4、关注“进步”。

不能只看差距而不关注自我的提升。

今天的自己比之前进步在哪、进步了多少也要清楚。

这些东西不一定只能通过成绩、排名体现,很多时候状态、心态、感觉都会有体现。

总之家长注意不要总是试图通过改变孩子的性格来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当你发现这条路走不下去的时候,可以尝试顺应性格然后和孩子一起从问题的本身进行调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