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阳之战,李光弼和史思明的终极对决

 不枯斋 2022-10-26 发布于辽宁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三月的那场神风无疑给新生的李唐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尤其对于肃宗君臣而言,六十万大军溃散而逃,一瞬间烟消云散,而作为对手的伪燕朝廷安庆绪和枭雄史思明却安然无恙,全身而退。这给刚刚即位的新君李亨打造的新朝气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那些渴望回归朝廷的大唐臣民的热情给予了沉重的打击,这是何等的耻辱和失败!

文章图片1

肃宗李亨

一、雷霆手段李光弼

邺城之战的失利无疑给刚刚恢复了一点元气的唐帝国造成了重挫。对于肃宗李亨而言,要花很多年时间才能聚集起如此大规模的军队以及后援准备,虽然安禄山已经死亡,但伪燕叛军朝廷和史思明这个大魔头依然存在,这些人一日不除,大唐朝廷和天子李亨的尊严就当然无存。战争失败了,天子就很生气,天子很生气,就需要有人来背锅,作为战争失利的主要责任人中无外乎观军容使大宦官鱼朝恩以及声名显赫的郭子仪和李光弼。

作为肃宗亲自任命的亲信宦官,鱼朝恩肯定是不愿背锅,同时肃宗也不会让他背锅,如果是鱼朝恩的锅,那便是让天子肃宗承认自己的错误,鱼朝恩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一回朝廷,就二话不说,把锅甩给郭子仪。他以郭子仪在两军对峙刚开始时就撤出战场,从而保存实力的行为,进一步坐实郭子仪临阵脱逃的罪责。同时郭子仪作为九大节度使之首,他不背这种背黑锅,谁能背,谁愿背?郭子仪也深知其中的利害,没有争论,他愿意背黑锅。

文章图片2

人物.郭子仪

乾元二年七月,肃宗将郭子仪从洛阳招回长安,让李光弼取代其朔方节度使之职,并表示希望李光弼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作为混迹军界多年的老将,李光弼明知这是皇帝的试探,所以他也相当配合,表示自己才德疏浅,难以完全胜任,需要派个亲王当大元帅,自己当副职进行辅佐。肃宗听后甚是满意,随后任命赵王李系(李亨次子)为帅,李光弼为副元帅。 郭子仪就这样被解除了所有的职位,在他离开前,他的军权全部转移到李光弼手中。

就这样李光弼成为了帝国王牌部队朔方军的一把手,但朔方士兵的人心并不在他这儿,李光弼自知,郭子仪为帝国做出过巨大贡献,他善待人民,受到朔方军士死心塌地的支持。现在,由于邺城的失败,他背了黑锅,朔方士兵一定不会相信。虽然朝中授予自己朔方节度使之职,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士兵会全力支持他。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成为朔方军的领袖,不仅要凭手中的任命状,还要凭自己的能力和方式!

但事已至此,李光弼就是硬着头皮也得上,为了防范朔方士兵们对自己的偏见,产生哗变,李光弼没有正大光明的在白天进入洛阳,而是暗率五百亲兵在深夜潜入洛阳。为了能更好地掌控朔方军,李光弼一上任就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做的是严明军纪,整顿士容,郭子仪向来以宽仁治军,而李光弼则是以从严治军,这种截然不同的治军方式,顿时令朔方将士苦不堪言,虽然李光弼治军改革的深入,他们对郭子仪的思念愈加深刻,而对李光弼的排斥也愈加强烈!

为了更好地跟朔方军的下属将领达成一致,李光弼传檄朔方军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前往洛阳共商军事。张用济原本是郭子仪的铁粉,一直跟着郭子仪混,如今要他改投阵营跟着李光弼混,他心里本就十分抵触,尤其当他听说,李光弼进如洛阳时,还暗度陈仓,因此更加的不满李光弼,现在李光弼又宣他去洛阳,他自然是满腹狐疑,认为李光弼是要拿自己开刀,杀一儆百。思虑再三后,他决定抗命,不去洛阳,同时准备起兵,攻入洛阳,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

眼看火爆的张用济就要掀起一场兵变,时任朔方都知兵马使的仆固怀恩阻止了张用济。他从各方面晓以利害,陈述了这场兵变或许会为大家带来的后果:

“首先,邺城之战,郭子仪是九镇节度使之首,战败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当然不是主要责任;其次,如果现在抗命起兵,等同于谋反,而朝廷肯定会认为你谋反的某后黑手就是郭帅,这样就等于你不但把自己置之死地,而且连累郭帅,以及整个朔方士兵,你于心何忍?”,不得不说,此刻的仆固怀恩虽然官卑职小,并且没有日后纵横天下的能力,但是他对于整个形势和局势的判断却是一针见血!

文章图片3

人物.仆固怀恩

热血过头的张用济冷静下来后,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最后就悻悻作罢,不了了之,但是这则消息很快就被精明的李光弼知道了。几天后,李光弼带领数千骑兵,进行巡视各大军营,他绕道黄河,在汜水(今河南荥阳市西北)驻扎,既然你不来洛阳见我,那我就来你的军营见你,这就是李光弼的手段,自己已入驻洛阳多时,而这些曾经郭子仪的部下并未完全接纳自己,将士离心,这如何进行打仗?而自己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的威严何在?所以他决定拔掉张用济这颗钉子。

眼看着上司已经来到自己的身边,张用济已经知道无路可躲,只好强颜欢笑,硬着头皮来见李光弼。看着这位曾经在郭子仪手下屡立战功的沙场大将,李光弼二话不说,以张用济违抗军令为由,将他斩首示众!这下,李光弼是威风了,但是整个朔方军将士却沸腾了,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罪名不至于死罪,最多就是杖打几十军棍而已,而如今却公然斩首,着实令朔方将士们心底一寒。

李光弼刚刚处死了张用济,朔方军的二号人物仆固怀恩就来了,作为下属,他得知张用济已被斩首后,他略微一沉思,看来这个上司不简单。早在张永济准备起兵抗命的时候他就基本猜定了张用济的结局,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看着前来拜见的仆固怀恩,李光弼心下暗喜,看来自己这招杀鸡给猴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可李光弼没想到的是,面前的这位胡人将领并不是他容易拿捏的,二人心照不宣地打起了哈哈,没过一会儿,李光弼的卫兵十分惊恐的前来禀报,说有五百胡人骑兵现在直闯大营,已经到了大帐门口。李光弼听闻后,勃然变色,他瞧了瞧眼神十分淡定的仆固怀恩。他身为当下的唐军主要掌控者,如果仆固怀恩今天不给他面子,撕破脸,整个朔方军将士就更加不好掌控了。

眼看戏演得差不多了,仆固怀恩走出营门,厉声呵斥:“我告诉过你们不要来,我是来拜见元帅的,那会有什么事?你们怎么还偏偏要来?”

李光弼瞬间明白了,这是仆固怀恩设计的一出好戏,通过对他武力威慑,以防他大开杀戒,同时进而传达朔方将领们内心的恐慌和担忧。李光弼赶忙走上去,拉着仆固怀恩的手说,“将军的士卒形影不离将军,极为忠心啊,这也是人之常情吗?来人,设宴款待!”

就这样,李光弼用张用济的人头和对其他将士们的恩惠逐渐收揽了朔方将士们的人心,从而开启了他结束“安史之乱”的大业!

二、伪燕,史思明又来了!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在邺城之战后,史思明经过短暂的投降期后,再次展示了他狡猾的一面,降而复叛,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再次挥师南下!

文章图片4

人物.史思明

史思明的战略意图很清晰,他让自己的小儿子史朝清镇守老巢范阳,自己亲率十几万大军,共兵分四路:一路军由将军令狐彰从黎阳(今河南浚县)出发,进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他本人率二路军出濮阳(今河南濮阳市);史朝义率三路军出白皋(今河南滑县北);周挚率四路军出胡良(今河南浚县东)。四路大军分别渡过黄河,从三个方向对中原重镇汴州(今河南开封)形成合围。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唐.白居易《长恨歌》

时隔四年,北方的燕赵大地再次掀起了狼烟烽火,十几万范阳铁骑如出一辙,以犁庭扫穴之势再次南下中原,只是曾经的安禄山变成了如今的史思明,曾经的那个胖子变成了极品瘦子,不变的是一样的狡猾和那颗不安分的心。面对来势汹汹的老对手史思明,李光弼丝毫不敢马虎,当时他正在黄河南岸视察军情,得知史思明挥师南下的消息后,他立马赶赴汴州,要求时任汴州守将许叔冀坚守十五天,十五天后,李光弼就有时间整合军队,前来解围汴州。

面对上司的命令,许叔冀两眼一蒙,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因为他就是当初龟缩在江淮不救睢阳张巡的那个家伙。以他胆小如鼠的承受量,恐怕连一天也坚持不了,但是面对李光弼,他还是装模作样地拍胸脯保证一定死守汴州,静待大军救援。果然,史思明刚一到汴州,许叔冀就麻溜儿地献上城池。史思明对于许叔冀这种见风使舵,认清形势的做法甚是赞赏,然后任命许叔冀为中书令,命他镇守汴州,自己继续领兵西进,兵锋直指郑州和洛阳。

丢掉了汴州之后,李光弼立马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因为如今的东都洛阳已经完全暴露在了叛军面前,丝毫无险可守,他召集东京留守韦陟等人进行第一次抗燕军事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一、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如何进行有效的抗击?确定抗燕战略大方针?

二、如今的洛阳要不要继续坚守?

会议开始后,李光弼首先发言:“如今史思明锋芒毕露,气势震撼,兵锋甚锐,我军应暂避其锋芒,以坚守为主,进攻为辅,但是当前的东都洛阳易攻难守,大家有什么办法?”

文章图片5

人物.李光弼

东京留守韦陟立马就听出了李光弼的弦外之音,那就是放弃东都,但是站在政治的角度,作为三军统帅,李光弼不方便公开宣称放弃洛阳,鉴于先前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李光弼可谓是吃一堑,长一智。作为朝廷驻洛阳的政治长官,韦陟很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东都,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繁华富庶,王公贵族数不胜数,更是因为这里是朝廷的东都,象征着大唐帝国的荣耀和尊严。但是他也心知肚明,李光弼的战略构思和想法是正确的。

从洛阳撤退是可以的,但是撤往哪里呢?难道要和三年前的封常清和高仙芝一样,直接退到潼关?

看着留守韦陟投来的疑惑的目光,李光弼淡淡一笑,继续说道,“既然我们达成了撤退的战略方针,那具体该怎么撤退?我是这样想的,为了避敌锋芒,我们只是暂时撤出洛阳,但是不能退得太深,而今之计,先退守河阳,与唐帝国在北部的泽潞战区遥相呼应,则进可攻,退可守!”

听到李光弼的这个建议,韦陟没有反驳,因为他无可反驳,之前潼关失守正是因为唐军放弃洛阳后,太深的战略平原暴露在了燕军铁骑下,让叛军直逼京师长安。既然大家都无疑义,李光弼宣布会议结束,最后达成会议结论:暂时放弃洛阳,撤往河阳,利用河阳的有利地形对史思明从区域战略上形成合围,进可攻,退可守!

会议结束后,李光弼当即发布命令付诸实施:

一、东京留守韦陟负责带领东都所有文武官员及其家眷,即刻西行入关;

二、河南尹李若幽负责疏散东都及附近的百姓,出城避难;

三、李光弼负责带领全体将士及洛阳的全部重要物资撤退至河阳;

整个撤退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李光弼亲率五百名骑兵殿后,在最后一批物资和士兵撤离时,史思明的前锋已经到达了洛阳东门,石桥。看着近在眼前的唐军,史思明却不敢下令开战,只是远远地跟着他们,因为史思明实在是被李光弼打破了,面对自己的这位命中注定的天生对手,他一直心有阴影,就好比此刻,他明知李光弼正在放弃洛阳撤退,但是他又不敢大肆追杀,因为他怕又中埋伏。就这样,史思明眼睁睁的看着李光弼率军渡过黄河,安然无恙的撤入河阳。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正式进入洛阳,但是他得到的也只是一座空城而已。李光弼能想到的东西,史思明也能想到,他也知道洛阳无险可守,于是将燕军驻扎在白马寺附近。同时在黄河南岸修筑了一座月城(月亮形的堡垒),而李光弼的唐军则在黄河北岸,河阳驻扎,就这样,这两位中唐历史上一正一反,杰出的两位将领展开了二人终极的对决。史思明狡猾,他知道此刻唐军势弱,而自己气焰正盛,因此屡次找机会和唐军决战。但是李光弼却十分淡定,他撤离洛阳的目的就是为了避敌锋芒,如今自己在黄河北岸,就更加坚守不出,因为他准备跟史思明打一场持久战!

三、见招拆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一)口水战

眼看着李光弼天天龟缩不出,史思明心里十分焦急,因为他知道相对于唐军和李光弼,自己的优势就是骑兵,所以需要尽可能的把唐军诱出城外,此后,史思明接连几天就干一件事,从军中调训口齿伶俐,能说会道的士兵天天去河阳城外问候李光弼的祖宗十八代。这其中有一名叫刘龙仙的燕军士兵表现的十分出色,不但言语上口吐芬芳,而且附加以动作表演,可谓是表演的惟妙惟肖。

作为欣赏表演的李光弼倒是很淡定,但是身边的将士们却逐渐坐不住了,士可杀不可辱,更何况辱的还是大唐主将。很快,唐军中一名叫白孝德的偏将毛遂自荐,愿以一人之力前去斩杀刘龙仙,李光弼十分赞赏他的勇气,但还是给了他五十个骑兵作为后援,并且亲自在城楼给白孝德擂鼓助阵。

好不容易河阳城里出来了人,但刘龙仙一看,只有一人,他叹了口气,向前准备大战一场,但白孝德却摇手示意不战。但是却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就在刘龙仙狐疑的一瞬间,白孝德大喝一声,手中长矛直奔刘龙仙,城头战鼓齐鸣,在李光弼敲完最后一通鼓后,白孝德已经向他献上了刘龙仙的人头。

(二)心理战

口水战失利后,史思明又开始琢磨了一招—心理战。战术的具体内容是:燕军有大量的北地良马,个个膘肥马壮,史思明想借此炫耀,同时击溃唐军的心理防线。打定主意后,史思明从军中挑选出了一千多匹良马,然后让将士们带着它们在黄河南岸的沙洲洗澡,让唐军看着他们肥硕健壮的宝马,只能暗暗流口水。为了体现马的质量,史思明特地吩咐,每次牵出去的战马必须是公马。

面对史思明的出招,李光弼站在城头上看着这些令人眼馋的,马匹,忽然心生一计,那就是他也放马。但是和史思明不同的是,他放的全是母马,而且都是刚刚生完马驹的母马。就这样,当天史思明走出营帐,正欲欣赏自己高性能的公马,但是却发生了令他目瞪口呆的一幕:自己的数千匹公马,竟然跑向了对岸,跟着唐军的战马一拥而入河阳城。史思明是又惊又怒,原来李光弼专门挑选的这些刚下完马驹的母马,但是小马驹又不再母马身边的,所以母马一个劲的叫唤,母马一叫唤,燕军的公马就直奔母马。

“气煞吾也!”史思明大叫一声……响彻燕军军营。

(三)水战火攻

心理战失败的史思明决定对唐军发动进攻,发动进攻的前提是首先烧掉唐军铺设在黄河上的浮桥。河阳三城之间之间以浮桥相连,彼此呼应,从地理位置上而言,自河阳三城渡桥而南,可直逼东京洛阳;渡桥而北,可直趋上党、太原;往东北方向,又可直趋邺城,进入燕、赵。河阳具有如此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和城池结构,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有学者将河阳称为“中古时代南北交通之第一要津”。

史思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烧掉河阳三城之间的浮桥,切断三城之间的联系,逐个击破。几天后,史思明出动数百艘火船,从黄河上游而下,靠近浮桥。面对史思明的意图,李光弼事先准备了数百根长杆,每根的长度都超过百尺,末端固定在浮桥的巨木上,长杆尖端裹上了坚硬的铁叉。当燕军火船靠近浮桥时,长杆尖端的铁叉立刻叉住火船,不能前进。片刻间,燕军火船立马“玩火自焚”,全都烧成了灰烬。

(四)断粮道

眼看着自己招招不灵,史思明倒也摆出了一副死磕的架势,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前三次的经验,史思明痛定思痛,又想出了一招—断唐军粮道!

唐军的所有粮草都是从关中运往河阳的,史思明看到了这条路线,于是出兵占领了河阳西面的河清(今河南济源市南黄河渡口)。粮草是打仗的头等大事,如果粮草补给出了问题,此战必败无疑,所以李光弼亲自率兵进驻野水渡(今河南孟津县北黄河渡口),在北岸安营扎寨,与南边的燕军遥遥相望、针锋相对,以防燕军截断唐军粮道。

听到李光弼亲自出马的消息后,史思明大喜,他太想李光弼出城了,因为他知道,野战不是李光弼的长处,于是他立马下令给麾下猛将李日越,让他率领五百名精锐骑兵,连夜渡过黄河,寻找李光弼决战。

当然,史思明能想到的,李光弼也能想到,所以在史思明得意洋洋布置任务时,他已经悄然返回了河阳城,同时他在前天离开时就跟守将雍希颢交代:史思明必然派人来暗度黄河抓我,你们在黄河入口处撒下埋伏,进行伏击。果然,当李日越带人偷摸到黄河渡口的时候,四周杀声四起,李日越知道已经中计,但是他想到如果逃回去,史思明必然要问罪,所以决定投降唐军。

四、河阳城,攻守的终极较量

连连输给李光弼的史思明,内心的愤怒值终于到达了极点,这种挫败感让他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方向诉诸于暴力。十月中旬,史思明下令对河阳城发起强攻。

文章图片6

攻城图

首选进攻的目标是南城,南城守将是郑陈节度使李抱玉,李光弼对他的命令就一句话,“死守南城两天!”,面对这个命令,李报玉已开始似乎并未感觉到有什么难度,但是,当燕军如狼似虎地开始涌上南城城头时,李报玉傻眼了,因为最近这段时间唐军对于燕军的折磨让他们心中憋了好长时间,所以当史思明下令攻城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爆发出了可怕的战斗力。李抱玉心中不由叫苦:按照这个架势,或许连半天都守不了?

从清晨到黄昏,燕军一直在进攻,从未停歇,虽然李抱玉和唐军战士们奋力死战,但是当夜幕来临时,南城城墙依然被燕军撕裂了几道口子,怎么办呢?李抱玉一直在思考,突然他灵机一动,“诈降!”

他立即派人向进攻的燕军将领请降,说自己粮草已尽,明日早上出城投降,史思明闻言后,大喜,下令停止进攻,然后就去做第二日早上准备接收南城的美梦!第二天早上,太阳早早升起,史思明十分激动的前去准备进入南城,但是到南城下时,发现唐军既没有降旗,也没有打开城门,也没有前来对接投降的人员。

史思明楞了一愣,立马明白,自己又上当了,看来唐军个个都像李光弼一样狡猾无比。是的,李抱玉在昨日的危急关头想出了这个“诈降”的方案,只为让史思明停止进攻,而自己则趁着黑夜开始修复工事,恢复元气。

盛怒之下的史思明再次下令攻击南城,但是经过昨日一战,燕军的锐气已大不如前,而“诈降”成功的南城守军却是此消彼长,士气大涨。同时他又派出一支轻骑兵绕到史思明背后,进行突袭。然后城中的守军也随之杀出,迅速对燕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完全出乎了史思明的意料,昨日还毫无还手之力的唐军今天竟然敢直接进攻,这就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前后夹击之下,燕军瞬间失去控制,纷纷溃散而逃。

进攻南城无望的史思明只好换了个方向,开始进攻中潬城;

中潬名义上叫城,事实上并没有像普通城池那么高的城墙。它四周仅有高度及人肩的矮墙,称为“羊马城”。

作为唐军统帅,李光弼深知此处的重要性,于是亲自驻守,但是他也知道,仅靠低矮的羊马城,肯定是阻挡不了敌人的进攻的。作为辅助的防御手段,中潬城外四面皆围有一重栅栏,栅栏外还环绕着一条深、广各二丈的壕沟。十月十二日,燕军开始进攻,李光弼将重任交给了部将荔非元礼。燕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有三个,每个方向有八支纵队,每个纵队前面都有士兵铲土填沟,紧跟着砍伐栅栏,开辟进攻通道。

文章图片7

战争图

不一会儿,燕军就打开了好几处羊马城的进攻通道,正当燕军得意非凡时,荔非元礼抓住战机,率领敢死队迅速出击,一下子把燕军逼退了数百步远。然后,迅速又退回羊马城进行防守。荔非元礼的这种虚虚实实,攻而撤退的做法,一时间让燕军摸不着头脑,他们也不敢轻易进攻。

荔非元礼望着栅栏外面的燕军,他继续耐心等待着,果然不久后燕军阵容就出现了阵阵骚动,荔非元礼一看知道战机来了,立马下令,全军出击,这一次,燕军基本全军覆没,丢盔弃甲,大败而逃,全线崩溃,被斩首一千余级,掉进黄河溺死者一千余人,另有五百多人被俘;燕军大将徐璜玉、李秦受被生擒,周挚仅率数骑仓皇逃窜,燕将安太清也带着残部逃回怀州(今河南沁阳市)。

至此,河阳之战基本结束,从战略上,李光弼彻底粉碎了史思明速战速决,快进潼关,攻取长安的战略意图。而更令史思明头疼的是只要李光弼在他眼前,他就始终无法获胜,这似乎永远是一道横在他面前的天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