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广州玉 2022-10-26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20】呈上


长平之战,是战国人数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即使将时间轴拉长到整个中国历史,长平之战的规模也稳进前三。

这一战,秦国投入六十万兵力,赵国投入四十五万兵力,战场的兵力总和超过百万人!

以战国七雄总计两千万的人口基数来看,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是赌上一切了。

那么,这样规模的战略决战必定有它的前因后果,不可能是秦昭王和赵孝成王两个人脑袋一热就这么干起来了。

所以在说长平之战的正片之前,必须要先聊一聊这一战的三个问题:

为什么会是赵国?

为什么会是长平?

为什么会是赵括?

一、为什么会是赵国?

1、赵国的开局条件并不好

春秋时期能够威压四方的“巨无霸”晋国一分为三,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终结和战国时代的开启。

虽说是赵、魏、韩三兄弟分家产,可分到手里的厚薄却完全不一样。

魏国继承了晋国大部分的精华,富庶的河东之地和运城地区的盐池都被收入囊中。有了足够的本钱,加上“李悝变法”的调理,魏国的国力急速上升,成为战国初期的“一哥”。

韩国地理面积狭小,但仗着冶金技术独步天下,其武器装备是出了名的高水准,谁也不敢小觑。加上地处天下的核心地带,所以不管是谁要联个盟啊,开个会啊什么的,都不会忘记把韩国喊上,曝光率也是不低的。

赵国作为三兄弟之中最北边的一位,起步条件就有点磕碜了。既没有魏国的农业潜力和人才储备,也没有韩国的精良装备,有的只是大家都不想要的“苦寒之地”。

文章图片1

赵国手里的牌并不算好

由于山西的南部是由魏、韩占据,所以在山西北部起家的赵国,想要进一步扩张,只能往东南方向扩张,去和齐国、燕国争夺华北平原。

事实上赵国也是这么做的,其都城也由最初的晋阳(太原)迁到了地处平原的邯郸。

但是这样的布局带来一个问题,赵国的北部被称为“”,这里靠近草原,生活习惯和行事作风受到游牧文明的影响,变得豪爽彪悍。

而赵国南部的邯郸由于更靠近中原,因此整体风格更加的儒雅细腻。

国家面积大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性格不同,也不是什么不可调和的事。

可赵国倒霉就倒霉在,它南部和北部的交流几乎被完全隔断了。

从地图上看,太原到邯郸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两百多公里。

可在这条路中间,是巍峨的太行山横亘其中。太行山的路是出了名的难走,山西的地表山河让赵国南北的交流成本直线上升。

文章图片2

穿越太行山非常不容易

不仅仅是太行山,在华北平原上还有一个中山国,如同一个楔子一样钉在赵国的境内。将赵国南北之间交流的通道,挡得是严严实实。

文章图片3

中山国和太行山几乎将赵国一分为二

古代的交通条件本来就不容易,再遇上这样的客观困难,导致赵国的南北交流成本极高。

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处于方便交流的平原地区,那么对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如果边缘能有天然的地理屏障作为防御,那无疑是更好的,有很大概率建立强大的国家。

而像赵国这样被太行山和中山国几乎分为两半的情况,无疑极为不利。

人与人之间一旦沟通出问题,那么其他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在邯郸的看不起在代郡的,在代郡的也看不起在邯郸的。

日子一长,赵国会不会分拆为两家公司?谁也说不好。

幸运的是,赵国迎来了能够排进战国前三名的雄主----赵武灵王。

文章图片4

赵武灵王

2、胡服骑射的真正作用

我们印象之中,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一次纯军事层面的改革,通过作战服装的改变,赵武灵王迅速提升了赵军的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的第二强国。

可实际上哪有这么简单?

换个皮肤就变成第二强国了?

深层次的原因是赵武灵王没有在赵国南北两方之间和稀泥,而是坚定地选择了代郡一方:

以后大家都不用争了,谁也别瞧不起谁,所有人都按照“胡服”的款式换新衣服。

这就是“胡服骑射”中最关键的一步---移风易俗,通过强制性的服饰改变,来迅速弥合赵国南北的文化差异。

在赵武灵王亲自说服了邯郸派的代表人物公子成之后,邯郸的文武大臣们都开始身着“胡服”上朝议事。

这中间的难度远远不是史书上的几个字就可以说清楚的,除了“束发右衽”的底线没有突破之外,赵武灵王把其他能改的几乎都改了,想想都觉得难。

搞定了最难的这一点,然后才是大家熟悉的训练骑兵,打造出战力彪悍的“赵边骑”。

等这一切做完,赵国国力急速增强之后,赵武灵王终于可以开始施展抱负了。

在北边,赵武灵王“拓地千里”,一直打到云中、九原的河套地区。

前文《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曾经说过,他甚至规划了极具想象力的“河套压关中”的战略计划,并且亲自实地考察:

《史记·赵世家》: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

在南边,公元前296年,经过多次进攻,赵国终于灭掉了如鲠在喉的中山国,使赵国南北交通再无阻碍。

用武侠小说的风格来说,就是经脉打通,真气畅行无阻,功力大增。

用经济学的风格来说,就是赵国形成了一个统一大市场,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能以较低的成本进行调配,使得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胡服骑射”是单纯的军事改革,却能够提升赵国的综合实力。

因为赵武灵王的军事成果,让赵国享受到了南北合一带来的经济红利。

文章图片5

“胡服骑射”让赵军战斗力飙升

3、赵国与秦国的战略冲突无法避免

从此以后,赵国摇身一变,成了“战国小钢炮”,开始和齐国、燕国在华北平原展开争夺,并屡屡占据上风。

但 “胡服骑射”毕竟只是单纯的军事改革,和秦国“商鞅变法”彻底的洗经伐髓相比,赵国在经济潜力和资源调度的能力上,和秦国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此时的赵国有点像《笑傲江湖》前期的令狐冲,有着顶级的剑法招式“独孤九剑”,内力却烂得一塌糊涂。

遇上一些小喽喽当然可以虐菜,(齐、燕:说谁小喽喽?)可要遇上内力高手就没得玩了。

说完了赵国,再来说秦国。

秦昭王刚即位那会儿,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已经有所效果,开始四处扩张。

这样的攻击性,让秦国非常不安。

不过那段时间秦国最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依然是打通崤函古道,进而踏足中原。

而在赵国消灭中山国,进化成“完全体”之后不久。秦国也通过“伊阙之战”的24万大胜,将魏、韩打得服服帖帖,在中原站稳脚跟。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赵国的迅速变强当然让秦国十分忌惮,于是后面就是不停地试探。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盟”的故事让秦昭王丢了两回大脸,不过赵惠文王稳健的战略和强硬的防御姿态,让秦昭王决定先不去招惹赵国这只刺猬,转而将进攻矛头转向了楚国,也就有了前一篇的鄢郢之战。

后来随着魏冉被驱逐,范雎担任相邦,秦国的战略进攻方向再次北移。

到了长平之战的前夕,这时候魏、韩早已躺平,楚国被打得迁都,齐、燕几乎是两败俱伤。放眼天下,只有赵国是秦国的唯一威胁。

所以长平之战的根本原因是秦国的战略决定的,随着秦国的不断扩张,秦、赵必然会发生重量级的决战。

一定是赵国,也只能是赵国!

文章图片6

秦赵之间的决战不可避免

二、为什么会是长平?

1、对赵国至关重要的上党郡

这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为什么会发生在长平?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了解另一个地名---上党郡。

先看下地图:

文章图片7

上党地形示意图

战国时期的上党郡位于山西的东南部,东面是太行山,南面是王屋山。

而上党郡本身也是一块地理上的高地,形势非常险峻。

《国策地名考》: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在古代军事上,如果能够占据高地,做到居高临下,那么对于海拔较低的地区将会形成巨大的地理优势。

山西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北方最显著的一块军事高地,向东辐射整个华北平原,向西又可以前往关中平原,向南又可以攻略黄河对岸的洛阳。

从后面的历史可以得知,凡是新手村在河北的势力,如果不能同时拥有山西这个制高点,那必将会被对手抓住战略短板盯着打。

例如窦建德、安禄山,包括北宋初期的赵匡胤。

而上党郡就位于山西这块高地的东南角,假如能有一方可以占据整个上党高地,那依托“太行八陉”,向东、向南就可以对华北平原形成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文章图片8

“太行八陉”可以形成巨大的优势

所以从“三家分晋”之后,就上党郡这个军事要地,赵、魏、韩在这里展开了长期的争夺,各方的边界不停地发生变化。

2、长平是秦国的必经之路

到了长平之战的前夕,是个什么局面呢?

秦国已经将魏国在河东地区的力量全部赶跑,从西面逼近上党郡。

而赵、韩两国将上党郡一分为二,粗略来看就是赵国拥有上党郡的北边,称为“赵上党”;韩国拥有上党郡的南边,称为“韩上党”。

这也就解释了后来韩上党太守冯亭为何要将韩上党献给赵国了,一方面是对于秦国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是人家地理上有天然的亲近感嘛。

而长平就处于上党郡的东半部分,是秦国向东进攻赵国邯郸的必经之路。

秦、赵开打之后,秦国攻占了上党郡的西半部分,如果再把长平这块地方拿下,那挡在赵国都城邯郸前面的就只有太行山了。

秦国也就对赵国建立起了完完全全的战略优势。

文章图片9

长平前夕,秦军步步紧逼

好家伙,又是“战略优势”这个词,真让人头皮发麻!

上一个品尝这种滋味的是楚国,结果都城丢了,整个江汉平原也丢了。

如果赵国不想步楚国后尘的话,那就必须要在太行山西面的长平堵住秦军,为自己保住一片战略缓冲带。

而长平这个地方本身也有独特之处,除了背靠太行山的百里石长城,以及有“丹水”这样的天然防线。

长平还拥有山西这片“地表山河”上少见的平原地形,这个地形有利于发挥赵国骑兵的优势,可以在防御的时候保留“反突击”的能力。

所以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层面,长平都是必然的战场。

三、为什么会是赵括?

1、不能不提赵括的老爸

提起赵括,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史书还是后人评价,几乎没有一句好话。

说他“纸上谈兵”,那都是客气的。

按照我们的印象流,赵括就是个只会动嘴皮子的毛头小子,眼高手低,划船不用桨。

结果撞上白起这个狠人,把赵国的四十万人给浪没了。

以这个剧情来看赵括,他就不该是个赵国将领,分明活生生一个秦国的卧底嘛!

就明着送?

显然事实不是这样,那赵括就太脸谱化了。

似乎这个人活一辈子就是为了长平之战出个场,然后把几十万人当大礼包给送了,再领盒饭退场。

可真实的人生远远比舞台上的角色要丰富得多。

要说赵括,就不能不说他文武双全的父亲----【马服君】赵奢。

注意哦,这可是一位“封号斗罗”,有着专属封号的男人。

整个战国能够称“君”,并且得到大家公认的,可没几位哦。

文章图片10

马服君赵奢

赵奢原本是一位税务工作者,由于刚正不阿,收税收到了“战国四公子”【平原君】的头上。赵奢对平原君使用了talk技能,不仅摆平了事情,还让平原君觉得这哥们一身正气,于是推荐给赵王重用。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果然,能抗衡“封号斗罗”的只有“封号斗罗”。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赵奢转职了,成为一名光荣的赵国武将。

要不怎么说“天赋”这个词是最不讲道理的呢?跨了专业之后,人家赵奢照样玩得转。

在“阏与之战”中,赵奢先是力排众议,力主抗秦。接着亲自上阵,以精妙的微操击败秦国十万大军,一战封神。

至于此战的详细过程,由于赵奢是配角,不能太抢戏,就不多写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有很多历史大佬的分析文章。

所以有赵奢这样一位“别人家的爸爸”,赵括在起跑线上领先了别人多少,这就不用说了。

可凡事有利就有弊,在享受老爸带来的资源优势之时,赵括也必须承受【马服君】光环带来的压力。

文章图片11

赵括:我爸叫赵奢

中国有两句老话,分别叫“子承父业”和“老子英雄儿好汉”。

虽然没有任何规定说,父亲从事什么职业,儿子也必须要从事什么职业。

可当父亲在某一领域取得足够耀眼的成就之时,哪怕父子俩本人不这么想,周边的人也会在不经意之间希望,这位做儿子的能够将父亲的辉煌成就继承下去。

如果儿子选择了父亲这条路,那么以后万一不能达到父亲的高度,周边的人又会七嘴八舌地比较。

这就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压力。

不理解的朋友可以想想乔丹和贝利,他们的儿女就没办法继续走这条路。因为父辈的成就实在太高了,高到几乎无法超越。

赵括就面临着这么个情况,不过他毅然选择顶住压力,沿着老爸的路走下去。

2、长平换将的巨大争议

到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决定换掉廉颇,任命赵括为主将。

哇塞,一堆人反对啊!

首先是他亲爹赵奢,这个时候已经去世了,不过之前对宝贝儿子下过评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大概意思就是赵括对待打仗的态度非常轻率,缺乏应有的慎重和敬畏,要是让他担当重任,那是要坏大事的!

接着赵括的亲妈也站出来反对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

大概意思是,他爹赵奢在的时候,与大家同甘共苦,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而赵括这小子喜欢摆谱,有好处都自己拿。这表现比他爹可差远了!

还有一个重臣蔺相如也表示了明确反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这大概就是“纸上谈兵”的出处了,蔺相如非常明确地指出,赵括只会死板地照着书上来,不会随机应变。

文章图片12

蔺相如:大家好,我手里拿的是和氏璧

有朋友会问,蔺相如毕竟是一个外人,有反对意见也就算了。赵括的爹妈是啥情况?这么数落自己儿子,回头赵括还混不混了?

这里小步想起了名篇《触龙说赵太后》里面的一句话: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如果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为他的长远考虑。

知子莫如父,以赵奢的眼力,肯定早已经看出这个儿子的优点和短板,知道他无法担任大将。

战场是最不讲情面的地方,将领的性格、能力、作战风格等一切细节都会被对手研究,而任何一处短板都会被无限放大。

赵括的这些缺点到了战场上肯定会被对手利用,与其到时候输得一败涂地,还不如就不要让他承担重任,也许一辈子都会平平安安。

这又何尝不是父母在为赵括的长远考虑呢?

那么看到这里,连他的亲爹妈都这么说,那是不是可以实锤了?赵括就是个废柴?

先别这么着急下结论,再来看几个侧面:

侧面一:决策者赵孝成王

之前听到那么多人反对,却仍然力排众议重用赵括的,是赵国的赵孝成王。

从历史来看,赵孝成王比不上赵武灵王,也比不上秦昭襄王。

他算不上一代雄主,但也肯定不是一个昏君。

长平之战输了之后,赵孝成王能在几乎倾家荡产的情况下,依然能把局面稳住,让赵国又坚持下来。

可见这位赵孝成王的能力必定是在及格线之上的。

这样一个人,不顾反对意见重用赵括,不可能是闭着眼睛蒙的,肯定有着成熟的考量。

如果赵括真的是个啥都不会的铁憨憨,赵孝成王可能把赵国的命运交到他手上吗?

那么就可以肯定,赵括必然是具备了统御几十万大军进行决战的操盘能力,至少在赵孝成王的眼中是这样。

文章图片13

赵孝成王:为什么不能给个正脸?

侧面二:赵括的年纪

在印象流中,赵括是个热血澎湃的年轻人,但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

他的老爹赵奢,生卒年月不详,早年间曾经在燕国担任过太守的职务。

《战国策》:“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

先在燕国做过一段时间的太守,后来在赵国又经历了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大致推算,赵奢去世的时候应该五十岁往上。

按照古人生娃的年纪,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赵括的年纪在三十岁以上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

这样的年龄在古代,怎么样也不能再称为年轻人了。虽然和对面的白起相比,赵括的岁数要小得多,但绝对不会是我们印象中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

其实,原本赵括在史书上的记载也应该是生卒年月不详,只可惜拜“长平之战”所赐,他哪一年生的依然不详,但他哪一年卒的,所有人都知道了。

侧面三:对手白起

根据记载,是赵国先用赵括顶替了廉颇,而秦国也立即换牌,秘密用白起顶替了王龁。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要知道自从秦昭王贬黜魏冉,由范雎担任相邦之后,白起的出镜机会就明显减少了。这一回如此重要的长平之战,在前半段白起甚至都没有出场镜头。

为啥?因为他是魏冉一手提拔的,秦昭王和范雎心里不放心啊。

文章图片14

秦昭王:瞎说啥实话!

秦昭王很明显地在有意压制白起,给其他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例如这次的将领王龁,就是秦昭王重点培养的新一代将领。

顺带提一句,在当年的鄢郢之战结束后,白起就凭借战功获封称号【武安君】。

得嘞~ 又一位封号斗罗,满级号!

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秦昭王是不会再次重用白起的。

而现在,就是万不得已。

年轻人王龁已经罩不住了,必须得白起这位满级号出马了。

如果赵括真的是菜鸡,秦昭王何必如此麻烦呢?直接让王龁把事平了,不就好了吗?

侧面四:最终战果

这个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用数据说话。

长平之战打完,赵括和四十万赵军自然是打包上路,然而秦国那边也是【重伤】状态。

据白起亲口承认,这一次秦军的战损超过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达到二、三十万的程度。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而且从整个战争的过程来看,秦军赢得是相当惊险,基本上就比赵军多一口气而已,绝不是想象中轻松的碾压局。

如果赵括是废柴,那么伤亡过半的白起又算啥?

结语

小步说这么多,不是为了标新立异给赵括洗白。

而是要说明在长平之战中的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各自的行为逻辑,并不是念几句台词就完事的工具人。

赵括作为这一战的男二号,也绝不是啥都不行的战五渣。

能够在这样百万人级别的战略决战中有这么多镜头,说明他必然有足够的分量和资格坐在这个牌桌上。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才能够真正体会长平之战的恢弘与惨烈,了解双方的殚精竭虑。

接下来,

全体起立!

长平之战!

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20,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