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名医毛玉贤:一生只用一个方----补中益气汤

 柴胡黄芩图书馆 2022-10-26 发布于河南

补中益气汤的运用

何钱 摘于《石恩骏临床经验集》

方药组成:黄芪15g,人参10g,白术12g,炙草6g,陈皮5g,升麻3g,柴胡6g,当归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此方出自《脾胃论》,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证,石氏认为方中所用药品,《神农本草经》多列为上品,所谓上品,主治多种疾病,且有养身功能,可久服常服,轻身延年,耳目聪明而不饥也。现代也多认为此方能调整内脏功能,增强免疫机制。

昔日贵阳医学院中医顾问毛玉贤,行医50余年,临证时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之方,斟酌加减,竟通治一切疾病,如劳损,如外感,如肾虚,如消渴,如腹胀或腹泻,如失眠或多寐,如妇科月事超前或滞后,如经量多或月经稀发,因疗效确切而名重一时。石氏初想难以理喻,然此人能如此运用补中益气汤,必有其独到之思维方式与临床经验,应有认真学习之必要。

考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居中焦而通达上下,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则可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及呼吸出入,吐故纳新之基本生理活动,亦即人体脏腑器官一切功用,皆有赖气机升降出入之通利,故无论外感内伤,皆气机升降失调使然,此亦一般病理之大略。

表面视之,本方在于补中益气,而实则可以调畅气机,交通上下,若能认病准确,兼顾其余,本方运用范围相当广泛。

石氏认为,本方所治一般病证,虽均属气虚下陷之病理,实则元气不和,元气外浮,元气内郁,元气滞涩,均与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有关,涉及内外上下,多个脏腑及气血津液多个方面,以此治疗若干疾病,实有治病求本及异病同治之寓意。石氏临床也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数十种疾病。

(一)精神分裂症之长期不愈者

此类疾病,多因痰浊内阻,血流不畅,以至心窍壅塞,精神不明,除痰化瘀为常法。若久治不愈,因病者兴奋日久,消耗巨大,体衰而病缓不得愈,此正气虚而痰瘀不化也。补中益气汤加法夏、胆星、菖蒲、丹参、桃仁及滚痰丸类。

[病案举例]

姜某,女,57岁,农民。患精神分裂症15年,屡治少效,近2周来病情加重。症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乏力食少,自汗,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涩。此病情迁延,正气虚而痰瘀不化之证,宜补气健脾,养心开窍,化痰祛瘀,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5g,人参10g(另煎兑服),白术12g,炙草6g,陈皮5g,升麻3g,柴胡6g,当归10g,胆星10g,菖蒲10g,丹参15g,桃仁10g,五味子10g。连服1月,病情已趋稳定,遂以上方制丸巩固。

(二)癫痫之久发难愈者

此疾顽劣频发,必伤五脏正气,补中益气汤送服正痫散(制马钱子、明矾、石菖蒲、丹参等)。《本经》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石氏认为补中益气汤所以能运用于上述二病者,其意有类《本经》所谓人参主治也,其要在扶正气以逐痰瘀之邪。

(三)心脏疾病

如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如有心功能损害时,其证多有少气懒言,动则气喘,面色萎黄,心悸怔忡,饮食少味,大便溏薄等脾胃气虚表现。所谓损其心者,益其脾胃,振奋气血则心功能可逐渐向愈。慢性心衰,一般医者多用附子,然掌握稍有难度,时有弊端。用补中益气汤副作用极少,可作为基本用方。方中人参以白人参、野山参、西洋参为宜。冠心病常加桂枝、川芎、丹参、枣仁;风心病加山药30~60g,并徐长卿、金石斛等活血养阴药;肺心病常加仙灵脾、当归、熟地、山萸肉、白果等益肾药,并加稍大剂量泡参为宜。泡参为桔梗科植物,益气养阴又兼除痰以利气道。若有感染,必加败酱草、万年荞、虎杖、炒苏子、杠板归等清肺解毒药;病毒性心肌炎则加银花、连翘、蒲公英、苦参、生地、石斛等清热解毒药。

[病案举例]

杨某,男,58岁,工人。既往有冠心病史10年,近1周来发作频繁。症见心悸,胸闷胸痛,神萎乏力,腹胀食少,自汗,舌淡苔白腻,脉细涩。此阳气不足,痰瘀痹阻之证,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2g,陈皮5g,茯苓15g,葛根10g,桂枝10g,丹参15g,菖蒲10g,炙草6g。服上方5剂,诸证好转,嘱继服3剂巩固。

(四)胃、十二指肠溃疡

此病脾胃多有虚寒与气滞,溃疡难愈,气血不运乃重要因素。病程日久并气血衰甚者,补中益气汤送服好鹿茸1~2g,每日1次,连服月余,可以愈合胃、十二指肠久溃之疮疡也。一般则补中益气汤加山药、桂枝、砂仁、茯苓、苏梗,胃酸多加乌贼骨,胃中有湿热加炒地榆、公英、连翘。

[病案举例]

陈某,男,53岁,司机。患胃溃疡20余年,久治未愈。症见胃脘隐痛,时反酸,嗳气,喜饮温水,面白神萎,头昏乏力,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此病情日久,气血衰少,脾胃虚寒之证,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2g,炙草6g,陈皮5g,升麻3g,柴胡6g,当归10g,茯苓15g,乌贼骨15g,桂枝10g,蒲黄10g(包煎),白及15g,干姜10g,苏梗10g。3剂后,病情好转,遂以上方制散常服,以冀根治。

(五)失眠

适用一般初起之失眠证。其常因白日兴奋不足所致。补中益气汤因可以升提阳气,振奋精神,夜来反得安眠,白日服之,不加安神类药。若为血气亏损者,加炒枣仁、元胡,睡前服用亦常有效。

(六)慢性腰肌劳损

此为腰痛最常见原因。补中益气汤加杜仲、骨碎补有显著效果。黄芪、白术用量均需30g以上,二者利腰间久滞瘀血。若为急性腰扭伤,则加仙灵脾、仙茅、杜仲,柴胡加至30g,更加苏梗以行腰间之逆气。

[病案举例]

毛某,男,42岁,厨师。腰痛1年,加重5天。诉腰痛劳累加重,休息减轻,不能久站,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涩。诊断:慢性腰肌劳损。此气虚肾亏之证,当补中益气,温肾助阳,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g,党参10g,白术30g,炙草6g,陈皮5g,升麻3g,柴胡6g,当归10g,杜仲10g,骨碎补20g。仅服7剂,其病若失。

(七)阳痿

此证系因劳心费神,阴精暗耗而元气也伤。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用30g以上,用红参15g。加熟地、萸肉、巴戟、仙茅、炒小茴,鼓舞元气,滋补肾阳,可愈虚性之阳痿。然湿热者不宜,当辨之。

(八)慢性发热

此类发热大多数仍与感染有关,典型者如亚急性败血症。临床常见此类感染,发热高低不一,倦怠乏力,自汗心烦,劳累则加剧,脉虚舌淡,所谓气虚发热。长期大量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药常常无效。然此类慢性发热虽属气虚,毕竟有邪,石氏常用补中益气汤加金银花30g治之有效。银花甘淡而解毒力强,其有升扬正气之力,故适用此类患者。

气虚发热需与湿热证鉴别。后者脉虽濡而久扪之搏手,舌虽胖而略红而干,苔虽白而腻或略燥。

[病案举例]

黄某,男,35岁,教师。长期发热,高低不一,倦怠乏力,劳累则加剧,口干自汗,纳差便溏,舌淡胖苔白,脉虚大无力,易患外感。此气虚发热,当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5g,炙草6g,陈皮5g,升麻3g,柴胡6g,当归10g,金银花30 g。连服5剂,热退,余证渐平,继予补中益气丸巩固1月而痊。

(九)慢性荨麻疹

此疾顽固难愈,多因气虚而表不固,血分中风热闭遏不行,补中益气汤加防风、赤芍、蝉衣、荆芥等祛风凉血药。

[病案举例]

邱某,女,32岁,教师。全身皮肤泛发红色疹块5年,近3天加重。症见全身皮肤泛发红色疹块,瘙痒剧烈,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弦。诊断:慢性荨麻疹。此气虚而表不固,血中风热闭遏之证,宜益气固表,祛风清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5g,炙草6g,陈皮5g,升麻10g,柴胡6g,当归10g,荆芥10g,防风10g,赤芍10g,蝉衣6g。服用上方1月,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十)亚健康状态

此类人群多居闹市,久坐室中,阳气因之不得伸展,其证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情绪低落,身软心烦,失眠,不耐劳,脉或细,或虚大,或弦或濡,舌多淡胖有瘀,以补中益气汤坚持服用月余往往有卓效,也有偏于湿者,加茯苓、苡仁等淡渗类。

(十一)月经量多或量少

此月经量虽多,并常先期而至者,其气短乏力,面色 白,脉虚弱舌淡,月经虽多而色浅淡,质清稀,明显脾肾两虚。石氏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药、萸肉、枸杞、熟地、乌贼骨、阿胶等扶正固本,常取稳定效果。反之月经量少属脾肾亏损者,也常可用此方法取效。

(十二)黄褐斑

有部份属于中气不足,湿气与风邪上行于阳明经所系面部所致,自有气虚乏力,面目虚浮而少光泽。补中益气汤加藁本、防风、荆芥、苍术、茯苓。

[病案举例]

梁某,女,38岁,工人。面部黄褐斑3年,平时头昏重,面目虚浮,乏力,心悸气短,食少纳差,月经推后,量少,舌淡苔,脉细弱。此中气不足,湿气与风邪上行于面之证,宜补中益气,祛风燥湿,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5g,炙草6g,陈皮5g,升麻3g,柴胡6g,当归10g,藁本10g,防风10g,荆芥10g,苍术10g,茯苓15g。服用上方2月,黄褐斑消失。

(十三)一般恶性肿瘤术后

石氏以补中益气汤加菌灵芝、野生刺梨根、野生猕猴桃根为基本方,坚持服用,可以顾护正气,祛邪解毒;若晚期不能手术者,更以独定子(金铁锁)、制川草乌、制乳没、五灵脂各1.5g为末,每日3次,与上述基本方同服,可以祛瘀解毒,抗癌定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