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丽|原来东门大街也是在城墙内

 文乡枞阳 2022-10-26 发布于安徽


笔者《一张老照片里桐渠》一文在六尺巷公众号中发表后,许多读者对照片的拍摄角度提出质疑,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这张照片是1916年拍摄的;其实,桐城老城关人很清楚,这次运动会的会场所在地的确是笔者所写的地方,因这“大钟”在桐城县东关小学里使用到1959年才消失的;对于钟声,桐城中学堂早期实际管理人马子潜,曾撰联“举目好河山,莫漫为救国空谈新亭对泣;随时爱光景,休辜负龙眠夜月投子晨钟”告诫自己的学生,钟声从附近的投子寺发出的; 照片中的庵子在桐城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桐城办动力厂时才拆的,住在这里的徐奶奶,对抗战后这里的变迁情况,还能记得很清楚;此文投稿后,笔者还和徐奶奶一道,找到刚被人挖起的柱础,尘土还是新鲜的,柱础上有凹槽。

为进一步解疑释惑,笔者用几张照片来解释东门大街也是在城墙内。

这张照片,能上网的人都会查到,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如果说,照片右边的地方是老城关人尚有记忆的东门小街杪南边的施家大塘边,肯定有许多人质疑,但照片中出现的城楼,不可能是西成门也不可能是南薰门,至于北拱门李国春先生在《吴光祖诗歌与桐城叙事》一文中,就已经解释了吴光祖没有提到,至于什么原因,有待方家考证。因此,上述这张照片中出现的城楼可以确定为东作门,它是在城墙内。

这是东作门的近景,门楼坐西朝东。
从门楼向东门外走出来,左边有一间搭着雨帘,经营祭祀用品的小店,经走访得知,店主是一位人称“赵小姑”的吃素女子,祭祀店里,一根横杆上挂着的关羽像栩栩如生;祭祀品店东边的高大建筑,按桐陂赵氏宗谱记载,应是赵釴为首事所建的老祠堂;照片右下方,明显看到一巷道拐向西北,巷道北边有一些民国初年的办事机构,如教育会、消防会等等,还有公益冶坊、公和兴浆坊等;巷道东边,有大常家弄赵家世代经营的“赵醉墨斋”(后典给了金家成为死赎);“赵醉墨斋”的东边是石家,不过姓石的是两家不同的“释”。其他房屋没有变化,只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挂桐城标准件厂牌子的房屋,产权发生了几次变化。
在吴光祖诗歌中,写到了关帝庙改为关岳庙,旋改民教馆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1935年,留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靠近城楼高一点的楼房出现在民教馆成立大会的会场照片中;可以确定全县学校第一次联合运动会会场就在“关帝庙”的北边,祭祀品店西边的两间门面房被一位王姓老人(1930年出生)指为“周文”学校(城东初级小学),城东初级小学据《民国时期学校一览表》载明校址为龙王庙,吴光祖诗中的关帝庙与该一览表上所称的龙王庙是不是同一个庙有待方家进一步考证。在城东初级小学创办之前,这庙址应该已建有新式学堂了,因为《陈独秀传》中写到了陈独秀曾提到了民国初年桐城废关帝庙建学堂一事,至于陈独秀为什么知道,坊间有人称,陈独秀与这里有人家是亲戚。

龙王庙,根据《书院安徽》83页记载“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王廷试见桐溪书院已废,便在学田之前建了桐阳书院,后废为龙王庙”,因王廷试建桐阳书院时,桐陂赵氏祠堂已经建成,只好其西边择址,桐阳书院在1634年遭劫后废为庙。1916年所摄的全县学校第一次运动会会场照片中的庵子、庙,在这两张照片中有了近景。

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城楼与赵氏老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被毁,重建时有小的变动,但总体上没有多大改变,著名的巷道仍然还在。
从门楼向东门外走出来,右边首先进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根杆子,笔者妄加猜想是根电线杆,因为早在1929年,桐城民族工商业者张永祥,已创办了祥光电气公司,第一台发电机就在此正北方向不到150米的太平池试验成功,该电气公司不仅供应张永祥自家经营的碾米厂,而且建供电线一华里,为附近8户商家提供了照明用电;两瓦屋不相连的地方,叫小常家弄,它的南边,有段光姓与盛姓之间的巷道,东门街上人称操江巷;再向东的是草屋,是杨姓居民家,就是这位杨姓居民提醒笔者,东门大河原来是直走的,经施家大塘后拐向西南,再流入现在的龙眠河,从他家对面一直到神道,门店后面不是庵子就是庙、书院,只是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而已;提醒注意的是,街道上路面铺的是鹅卵石,但在小常家弄的东边有几根东西走向的条石,应当是桥,水是从北边的太平池里流出来的,这桥具体叫什么名字,只有方家在典籍中去找。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谜一样的存在。这里的城墙、庙宇和祠堂,在上世纪抗战之前还存在,著名的巷道至今还可以看到,北边的桐冈不仅被桐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多次描述,而且入在画卷中,更为惊奇的是这地方的远景、近景全方位地被摄入照片中……
可至今还是被人视而不见……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