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0—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仰羊 2022-10-26 发布于上海
全书中心思想:关系比问题重要!      教养:孩子依赖父母是教养权威的源泉,孩子是否认同你可以去管教他们。      教养的秘诀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在孩子心中担当了什么角色。世界上任何教养技巧都弥补不了依恋关系的缺失。在关系中,被看见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很多人只有在被看见的时候才感受到存在感。依恋关系是看见的前提,只有在依恋中,孩子才会被看见。        靠近孩子的4个技巧 想办法吸引孩子的目光 给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 无条件的爱 为孩子确定方向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是无法忍受没有标杆人物的,他们无法忍受“导向缺失”,因为这会让他们迷失方向。人类这种定向本能,和小鸭子的印刻本能非常相似。父母一旦忽视与孩子的关系,孩子不仅会失去方向,而且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 🧸 为什么亲子关系不融洽? 答: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比如逆反、挑衅、疏离等。 🧸亲子关系重要吗?有多重要? 答:依恋关系是一切社交关系运转的基础,忽视这一定律,会让各类关系都陷入困境。比起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情感创伤。 🧸依恋缺失的坏结果有那些? 答:欺凌实质上是依恋缺失的恶果。青春期的性,经常表达的是一种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父母角色的缺位,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再也无法被人看到和理解。     因此一旦有同伴进入自己的内心,很容易产生依恋同伴的念头。日益严重的“同伴导向”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问题频发。孩子受同伴影响越大,当他遭遇同伴的冷漠、排斥和孤立时,受到的伤害也越大。       独立的目标是让孩子做自己。孩子为了迎合同伴不成熟的期望,会选择脱离父母,但这绝不是真正的独立。 🧸一再强调的“看见”孩子      父母的责任,是充当孩子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器。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而看见,就是回应行为问题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孩子不好管,父母教不好,不是因为父母缺乏爱和教养技巧,而是父母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关系。身为父母,应该看见:你要处理的不是一个行为问题,而是一段关系问题。      温妮科特说:“有力的关系一旦建立,不利的关系就不会再产生了。”有利的关系所具备的条件:      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一方对另一方有养育的欲望,有为对方拼尽全力的能力,有为对方的成长牺牲一切的意愿。       当父母把教养建立在“和孩子培养稳定、安全的关系”上,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依靠自觉来教养孩子,而不用求助别人的技巧或手册。只要依恋能正常发挥作用,父母就能凭本能完成教养子女的使命。但当依恋出现了问题,父母的本能就会失灵。      当我们找不到方向时,会非常焦虑。寻找方向不仅需要全神贯注,还会消耗我们体内大部分能量。随着孩子长大,会出现确定反向的需求。他们需要弄清楚自己是谁,什么是真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什么是好的,每件事意味着什么。孩子对于迷失方向的恐惧,甚至超过了他们对身体伤痛的恐惧。     依恋的首要作用就是让孩子从依恋对象身上找到航标。孩子最依恋谁,谁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最大。依恋中不存在中立的东西,依恋具有两极化特征。依恋把孩子的世界分成了喜欢和不喜欢,愿意接近和设法逃避这样的两极。亲近一个人,就会排斥这个人的竞争对象。看见疏远的内在原因,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依恋父母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地会发自内心地想变成父母的样子,而同伴导向的孩子,则非常讨厌和父母一样,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变得和父母不一样。同伴导向的孩子,会刻意培养一些和父母完全不同的爱好,或保持与父母相悖的观点。      教养是一种权力关系。父母真正缺乏的是教养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爱、教养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养的权利。教养权利行使不在于孩子自身的需求,而在于孩子是否渴望父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能赋予父母教养权威的不是教养技巧,而是亲子依恋关系。太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倾诉和依赖的对象,他们常常跟孩子抱怨夫妻间的各种问题,使得孩子成了父母的情感垃圾桶。这些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困惑,慢慢地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转而主动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这种依恋等级的颠倒,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的经典三部曲中专门研究亲子关系对性格发展的影响,在第一部《依恋》中写道:“父母与孩子的角色如果长期颠倒,基本上可以断定父母心理出现了异常,这种异常反过来又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病态。”角色的颠倒,会扭曲孩子与世界的关系,成为孩子未来各种压力的最大来源。      为什么你会心甘情愿照顾一个小婴儿?因为依恋,即便有重重困难,父母也会变得更有耐心,更能忍受孩子的各种过失。而一旦依恋关系淡化,我们就很容易被激怒。一个本身具备依恋情感的成年人,会对婴儿的种种依恋行为感到心动,这些行为唤醒了成年人心中的“母性”,但这绝不是刻意的,一切都源自他们的依恋本能。而一个人如果没有依恋情感,最终会变得麻木不仁。      同伴导向的孩子,在收到同伴欺负时,很可能会选择宽容,假装不在意或主动为这份依恋关系找到维持下去的理由。     依恋父母的孩子,更看重父母所看重的一切。不论你说什么,孩子都想听;不论你提出什么建议,孩子都不抵触。所以教养的基础是孩子愿意关注我们,愿意听我们说话。依恋是孩子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会被孩子安排在注意力的中心。依恋程度越高时,孩子就越容易投入注意力。     独处,是激发创造性和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世界上有个人能看穿我们的想法,随时知道我们想让他做什么,这个人一定是我们的孩子。当依恋关系消失,服从父母的渴望也就消失,转而被相反的东西替代。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逆反心理”。 好处①:逆反心理是一道屏障,帮助孩子抵制依恋对象以外的人,保护孩子不受陌生人的误导和控制。 好处②:逆逆反心理能促进孩子的自我意志和自主能力的发展。 两个逆反期:第一个人类的逆反心理最早出现在学步期,而孩子的个性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的。学步期的孩子在自己周围建起写满“不”的小篱笆,在安全地带慢慢发现自己的喜好。逆反心理是大自然为孩子设置的天然防护栏,这道防护栏会一直保护他们,直到他们足够成熟。父母只有看到孩子篱笆之下的脆弱,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会帮助孩子减少对家庭的心理依赖。借助逆反心理培养自我意志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通过屏蔽父母的期望和要求,逆反心理为孩子培养自我意志创造了空间。这时,只要父母为孩子留出一些空间,看见和满足孩子自主和依恋的需求,孩子会越来越成熟,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依恋需求逐渐减弱。逆反心理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自主、新鲜、独立、充满活力的人,成为一个即使脱离了依恋关系,也能独立生活的人。 所有亲子冲突,都源自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内心不被回应。因此,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加牢固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