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的奖励系统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中国健康管理 2022-10-26 发布于浙江
为什么人们会被欲望驱使?是因为大脑的奖励系统在作怪。这种奖励机制试图让我们保持动力,帮助我们去追求目标和梦想。奖励系统是脑科学领域的概念,是人体大脑中的趋利机制。

什么是大脑奖励系统?

1953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两位科学家詹姆斯·奥尔兹(James Olds)和皮特·米尔纳(Peter Milner)开展了一项研究,将电极插进了一只小白鼠大脑的某片区域中,试图用电击来研究小白鼠对恐惧的反应。但这次实验却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失误,电极并没有进入到预想的掌控恐惧的区域,而是到了一个被他们后来称为“快感中心”的区域。然后在这次实验中,老鼠竟对电击产生了无比的渴望。

科学家后来将触发电击的装置做成木质杠杆放在手笼中,只要按下杠杆老鼠就能接受电击,实验的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老鼠在明白杠杆与电击的关系后,开始主动按下杠杆,以主动寻求刺激。发展到实验末期时,老鼠开始对饮水、进食与睡眠失去兴趣,但按下杠杆的频率却达到了惊人的每小时2000次,直到精疲力竭的死亡来到他们身边。

实际上小白鼠们通过电击刺激得到的并不是满足感,而是电流促使大脑产生了多巴胺,让大脑误以为电击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大脑奖励系统(Reward System,或译犒赏系统)是大脑中最原始的动力系统的一部分,其定义是:大脑中存在的受到刺激能引起自我满足和快感的系统。

奖励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位于中脑区(纹状体)的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而这正是奥尔兹和米尔纳博士在小白鼠大脑中埋下电极的位置。

图片

神经递质是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可以帮助塑造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我们奖励系统中的一种主要神经递质就是“愉悦”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如果伏隔核认为这个行为很好,便会批准奖赏。奖赏的实际发放则是由腹侧被盖区负责,它负责分泌和奖励与此相关的多巴胺。愉悦或快乐的情绪实际上就是一种奖励或刺激。这便是大脑的奖赏系统。

多巴胺与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1923-2018)由于发现多巴胺是脑内信息传递的物质,因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大脑奖励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想象是有目的的白日梦。”——博·贝内特

当我们的大脑释放多巴胺时,我们会感到兴奋,我们的海马体(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会把这些愉快的时刻记录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我们越是想象成功,我们的大脑就越会把这种想象的成功与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

我们的脑袋中并没有插着电极,所以我们并不能通过电流主动使我们获得多巴胺,那现实中我们是如何启动我们的奖励系统的呢?

这是因为大脑奖赏系统的主线任务就是为了生存和繁衍。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饿了,体内某些生理指标下降,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发布任务),我们知道只有吃饱才能满足(奖励的承诺),然后诱导我们摄取食物(完成任务),结果吃饱后感到舒服了(奖励发放)。

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提高多巴胺水平,提高维生素D和镁也有助于提高多巴胺的水平,让人感到快乐和放松的活动也会增加多巴胺水平,包括锻炼、治疗性按摩和冥想。运动可以促进分泌多巴胺,运动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

多巴胺的预期奖赏机制虽然可以正面激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去实现自己设下的一个个目标,但投机赌博心态和各种依赖成瘾行为也正是陷入了被多巴胺支配的囹圄。例如当下人们对电子设备的成瘾,即热衷于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成瘾。人们每天在小小的屏幕上花费数小时的时间,其目的与摄取酒精和尼古丁一样为了获得满足。而为了得到一点由网络带来的多巴胺,我们将人生投入屏幕中不知疲倦,甚至无视了自己身处的真实世界。

继奥尔兹和米尔纳两位的实验之后,科学家们做了另一个实验:他们毁损了小白鼠的多巴胺系统,让它无法产生多巴胺。但是当小白鼠吃到了食物后,它依然表现出了满足。这说明了两件事实,一是没有了多巴胺系统(任务系统),奖励系统依然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的行为获得奖励,二是任务系统和奖励兑现系统是独立的。

自律:控制多巴胺,追逐内啡肽

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它的效用产生于期待奖赏,产生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获得奖赏本身。多巴胺虽然令我们快乐,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喜欢你所得到的东西。我们只不过是被兴奋着的奖励系统奴役驱使而已。

内啡肽(endorphin)是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内源性吗啡生物化学合成激素,它能和吗啡受体结合,产生与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和欣快感,可以降低焦虑感,让人体会到一种安逸的、温暖的、亲密的、平静的感觉。英文endorphin是endomorphin的简化写法,endo有内在之含意,而morphin则为吗啡的英文名称,所以内啡肽又被称之为我们的“内源性吗啡”。

内啡肽被身体当做情绪和疼痛调节剂使用。哭泣,害怕,焦虑和其它情绪以及疼痛可以促使身体反应增加内啡肽的分泌。同样,大笑,开玩笑或幽默也能释放内啡肽。当辣椒素与口腔黏膜细胞受体结合,细胞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疼痛,受到疼痛刺激,大脑就会分泌内啡肽;内啡肽在消除舌上痛苦的同时,在人体内制造了类似于快乐的感觉,所以,吃辣椒,是可缓解压力的一个简便方法。巧克力也会增加内啡肽分泌。吃完巧克力,人们总有一种辛福感。人在疲惫的时候,总想吃巧克力,也是因为内啡肽可以缓解疲劳。那些高强度的运动,需要我们咬牙坚持的痛苦时刻,内啡肽的分泌都会增多。当你跑完一场马拉松,感觉很高兴、很牛,很有成就感,这就是内啡肽造成的感觉。

图片

内啡肽研究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就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因此内啡肽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加深记忆。内啡肽释放时,人的学习能力会增强,专注力会提升。

内啡肽的产生很吝啬,需要你付出心血和汗水,需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才会换来。因为它本质上不是奖励机制,而是补偿机制。付出的努力越多,内啡肽分泌的越多,我们越能感觉到充实和幸福的感觉。奋斗之后的快乐,自律后的愉悦,很多都是源自内啡肽的作用。寒窗 12 年的学子考上理想大学的那一刻,抽取血样,内啡肽的含量一定超标;辛苦一年的农夫,看到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历经磨难久别重逢的情侣,见到心爱的人的那一刻,内啡肽在体内一定汹涌澎湃。

现在一般认为,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人常在运动后感到心情舒畅,就是由于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的缘故。如果有一天不去运动,内啡肽分泌减少,人会变得无精打采。

  需要指出的是,不旦跑步、爬山、打太极拳等运动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冥想、静坐、瑜珈等修行也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有些人干脆把这些“修行者”叫做内啡肽体验者,而内在的欣快感是他们的“高峰体验”。另外,深呼吸也是分泌脑内啡的条件。我们在紧张的时候,做一下深呼吸,就可以放松我们的紧张情绪。气功运动中,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深呼吸,让我们入静。

如果一个人习惯了通过“多巴胺”获得快乐,那么就会逐渐失去探索的兴趣,难以做那些需要多投入的事情,更没法从中获得持续的满足快乐。控制多巴胺,“爱上”内啡肽,才是一个人高级的自律。

图片

《 鲁 原 心 论 坛 》

图片

陈鲁原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广东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