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型的倔强少年

 蓝宁读书室 2022-10-27 发布于河北

拿到《少年瑞》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顾上看。

这天晚上我拿过书,靠在床沿上,随手翻开,想看看一个叫瑞的少年到底有怎样的故事。看到第二句话,我就心里一震,直觉是碰到好故事了,隐隐有一种激动和期待,就好像儿时去地里捡花生,本来没想着捡多少,可刚捡到第二个,忽然发现地里居然有一大片主人家忘掉的花生,那种兴奋可想而知。我赶紧坐起来,迫不及待地往下读,越读心里越紧张,一颗心从此被作者吊着,一路跟着情节起起伏伏,直到故事结束才情不自禁地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

看完书,心里充满快乐的满足,真是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书了,尤其是现实题材的原创儿童成长故事。

故事讲述了十四岁的农家少年瑞在十几天中的蜕变和成长。他本来是一个怕黑、怕鬼怪故事的孩子,但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年头,看着一家人被饿得奄奄一息,他毅然决定代替腿病复发的父亲去遥远的山里用上好的木头给家里换粮食吃。

 这一去就是六百多里路。少年瑞独自上路,要面对很多原来不曾遇到的困难:人小路远,钱少车重,风雪漫漫,黄河咆哮,最重要的是遇到的人善恶难辨,少年瑞能换回粮食,让一家人活下去吗?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属于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生活艰难,为吃穿发愁的陈年岁月,但整个故事读起来却没有丝毫的时代隔离之感,也没有凄惨压抑的氛围,反而有一种于困境中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头儿,让人感受到的,是灾难之中的齐鲁大地上,洋溢着一股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流露出中华子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想必这是作者在叙述中着力淡化故事时代背景,突出人物成长历程的成功之处。

作者没有详细、深入地描写当时的生活悲惨状况,只是从故事细节中流露出一二。比如徐瑞出去换粮食之前,一家人饿得奄奄一息;灾年岁月,各地为了防止本地出现缺粮恐慌,设置了岗哨和监察机制,严查粮食倒卖;徐瑞外出的路上,碰到很多人拉着东西想办法换粮食……在描述这些场景的时候,从读者角度,我读到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客观叙述的处理方式,避免落入煽情的窠臼。

更多的时候,作者是通过对人们对食物的热切来体现吃不饱的饥饿感。摩西奶奶家的那一小盆地瓜粥和两个玉米面饼子是少年瑞从小到大都没吃过的“香甜的一顿饭”。 “烧饼烤得很酥,白面又香又软,我咬在嘴里,都不舍得咽下去。我一口一口地吃,每口都觉得比上一口更好吃。这世上怎么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哦,难怪我大哥哥大姐姐说,烧饼的滋味,吃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滋味怎么有人能忘得了?!”

和写社会现状相反,作者对食物的描述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感情,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来写食物的形状、味道和带给少年瑞的感觉。对食物的描写越详细,越能反衬出现实粮食的紧缺,越让人心酸难过,却又不至于感到生活的残酷。

 作者这种成功的处理方式让人很自然地把目光焦点集中到了少年瑞的成长上。十四岁的少年,理解不了大的社会环境,他的心思、眼光还只是在家人身上。但作者很快就把他放到了社会的大熔炉里,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

少年瑞曾经是儿子辈中最小的孩子,胆子小,爱淘气,爱和二姐姐闹别扭,但当家庭遇到困难,他却能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独自一个人上路为全家换活命口粮。这个过程中,他不是没犹豫过,也不是没害怕过,但最终,他的责任心和对家人的爱战胜了恐惧和胆小的自我,并迅速变得成熟起来。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他不惧怕独自远行、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行为上,还体现在他看待人和事的心理活动里。

行为上,他进深山、到城市、入煤矿,走集市,从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卖木头,到后来用木头换萝卜,买煤、卖煤换地瓜干,用卖萝卜的钱买藕,卖藕换钱,一桩桩,一件件,越做越熟练,越做越有章法,和出发前那个“不牢靠” 的二小子的形象已经天差地别。

心理上,他原本自己一个人出去又担心又害怕,一路上疑神疑鬼,看见窗台上的圆罐子都会联想起二爷爷讲过的鬼故事,后来,一路走下来,他受过冷遇,上过当,受过骗,但更多的是遇到好心人的帮助、扶持,他的心志越来越坚定,越来懂得担当和感恩。等他回到家中,他已经完全蜕变成了一个大人的模样:勇敢坚强,有担当,有责任感。他胆子大了,和二姐姐之间的感情更深厚了,想得也更多、更远了。

作者对少年瑞的心理描写细腻又真实,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心智成长过程。风雪夜过后,险些遇狼的后怕;遇到摩西奶奶的惊喜、感激;和杏花一起卖藕的酸酸甜甜的幸福;在浑老五家的忐忑、纠结;见到家人后的释然、放松和兴奋……这些,都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半大孩子对外部社会最初的、真实的感觉。

整本书情节曲折,结构严谨,首尾衔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时间脉络上,故事开始于黑夜,结束于黑夜。开始,瑞怕黑,怕民间故事中的鬼怪,黑夜里不敢一个人待在院子里;最后,瑞已经能自如地站在黑夜里欣赏夜的美。


人物脉络上,故事始于二爷爷,也结束于二爷爷。二爷爷这个秃脑门儿人物在书中只活了一个小章节,第二小节就去世了,但他的形象却贯串了整本书,见证了少年瑞的成长过程。他一开始以少年瑞梦中的老人鬼的形象频繁出现在瑞的脑海中,担任着安慰、鼓励的角色,是少年瑞一路上的同伴,他形象也是清晰而鲜明的。但随着瑞的胆子越来越大,所思所想越来越周全,性格越来越坚毅,二爷爷的鬼怪形象变得越来越淡,最终慢慢消失,彻底和瑞告别。与其说这是二爷爷,不如说这是另一个瑞,是瑞自己在开导自己,自己鼓励自己,但作者设计的这个“二爷爷”形象却比“自我”更有说服力,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二爷爷由清晰到虚无的形象是故事的暗线,少年瑞的成长是明线,还有一条不太明线的线索是二姐姐的成长以及爷爷和娘的变化,这几条线索时而平行,时而交叉,让整个故事变得丰满而又厚重,人物形象也在纵横交织的对比中变得立体生动,栩栩如生。

作者在讲述中尽量缩短句子长度,用干脆利落的短句来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语言不煽情,不卖惨,于灵动、流畅中带给人深深的感动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读者仿佛和瑞一起历经了短短十几天的跌宕起伏之旅,一起体验了一名少年瑞“眨眼”之间的成长。少年瑞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了家的温暖,亲人的重要,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重担!曾经,我们的少年,生活在国弱家贫,忍饥挨饿的岁月,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成问题。现在,很多孩子已很难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没有体验过什么是饥饿,但这种中国少年的精神底色——勇敢与担当,却是什么时候都不能丢的。

读懂少年瑞,就是读懂中国的少年!中国少年,是永远对故土、家人饱含热爱,对困难险境从不低头的倔强少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