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地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上海步行者 2022-10-27 发布于上海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起点,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摇篮。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于1959年5月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9月,恢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并建立陈列馆向社会开放。2005年5月3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经第二次修缮后再次对外开放。2019年10月1日,陈列馆经过一年闭馆修缮再次对外开放。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陈列馆正门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陈列馆的门口望出去就是成都北路。
从石库门跨入天井后,百年前的历史风云便徐徐展开在眼前,通向展厅的地面上有一连串的脚印,从赤脚到布鞋印再到皮鞋印,象征着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苦力一步步当家做主的深刻涵义。

布鞋印和皮鞋印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房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原为7开间房屋,系丝厂办公用房。民国9年(1920年)改建为多幢石库门房屋分租给居民作住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时租用其中一幢,楼下为会客、会议和活动室,楼上为办公室,李启汉住宿在这里。书记部被封后不久,屋主即通过律师申请启封。以后旧址开设印刷厂并和邻屋(897号)拆通,建筑面貌完全改观。1958年,旧址先后经董锄平、李达、徐行之(徐梅坤)和姚天羽等人回忆和踏勘,最后通过访问附近居民确认。1992年,中共静安区委和区人民政府将旧址建筑按原状初步修复,内部亦进行初步复原布置,楼下有大餐桌、圆凳、长凳和一架留声机,楼上有单人床、小方桌、油印机等,陈设的家具物品均按当年式样复制。同年9月28日,旧址修复后开始接待参观。
2020-4-14李强、龚正参观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实地察看上海红色资源发掘保护利用情况。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凝练出在党史领域具有典型性意义的“十个第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总机关;这里领导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运动——上海英美烟草厂工人罢工;这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英美烟草工会;这里创办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份工人刊物——《劳动周刊》;这里领衔发起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这里推动形成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里发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劳动立法运动;这里出现第一位为中国工人运动坐牢的共产党员——李启汉;这里第一次建立领导工人运动的分支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五大分部和天津支部;这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家工人学校——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

从1928年上海整个工厂的分布图可以看出来,在当时的杨树浦、闸北、沪西、沪南以及浦东的一些地方,已经有工业布局了,成都北路正好位于市中心,通过有轨电车以及摆渡就可以方便地到达全市的五个工业区,所以说把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选址在这里是非常有智慧的。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工人总数已达51万余人,其中产业工人达18万余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位于静安区成都北路893弄1-11号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附近是全上海缫丝厂分布最密集的地方,而缫丝厂也是当时上海工人数量最多的支柱产业。

工部局档案关于上海劳动组合书记部活动的记录。

此次修缮后,陈列馆新征集相关史料近千件,从中甄选152项珍贵史料成为新增展项。其中,《共产党》月刊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它是建党之初在全国秘密发行的刊物,发行量就很少、存世的更少,而陈列馆却拥有它全部六期的实物,所以说是非常珍贵。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陈列馆二楼看出去。
缴纳工会的会费凭证

原来新四军政委项英的资历这么老。

1950年2月7日上海总工会成立,注意牌楼上的字“上海总工会”是从右向左排列的。
现在的上海总工会大楼(注意是“上海市总工会”)。位于中山东一路14号,大楼主体高6层,局部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的前身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大楼,由德华银行于1880年代在外滩14号原址建造。1919年,该楼由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其后交通银行将其总行迁至此处。抗战胜利后,重建为装饰艺术风格的六层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新楼始建于1946年,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大楼。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至北京,大楼交由上海市总工会使用,作为机关办公用房,部分作为银行。上海市总工会大楼于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大楼造型简洁明朗,主立面中轴对称,比例严谨。底层外墙和门框以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