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可导致患者截肢、失明、终末期肾衰等。随着社会各界对糖尿病的关注,这些慢性并发症也越来越被重视。但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忽视一种“静悄悄的病”——骨质疏松症。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骨折吗 ![]()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骨折。2019年《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指出,青少年和成人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髋部骨折风险升高4.4倍,且1型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骨折发生率都高于非糖尿病者,髋骨骨折的年龄比非糖尿病患者提前10~15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明显超过普通人,骨折部位多见于髋部、足部和近端股骨,其中,新发髋骨骨折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38倍。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骨折 骨的密度和质量是决定骨强度的两大因素。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青少年起病、胰岛素绝对不足、高血糖、渗透性利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缺乏、体型偏瘦和自身免疫等因素,很容易引起成骨代谢异常,导致骨密度降低、骨质量下降,并影响到骨量峰值的获得,因而骨折风险高。 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常因为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的影响,骨密度不一定降低,但长期高血糖会导致骨质量受损,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骨折。随着糖尿病病程发展,骨折风险增加。简而言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骼更脆,更易发生骨折。 糖友如何远离骨折 控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低血糖、糖尿病并发症,都会进一步增加骨折风险。所以要远离骨折,第一步应做到平稳降糖,并避免低血糖。 谨慎选用降糖药 ![]() 有其他高骨折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等会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推荐选用那些具有骨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 健康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度运动以增强肌力,均衡饮食,充足日照,摄入足够的钙元素和维生素D,减少钠盐摄入,戒烟等。 还应及时检测骨量、评估骨折风险。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及骨折风险评估。 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当出现以下情况,应在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抗骨吸收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治疗,这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相同。 01 椎体或髋部脆性骨折(即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 02 双能 X 线吸收测定(DXA)法检测腰椎、股骨颈、全髋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 -2.5。 03 骨量低下(-2.5<T值<-1.0),伴有脆性骨折(肱骨上段,前臂远端或骨盆)。 04 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计算出的 10年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 20%。 糖友需预防跌倒 ![]() 如果糖友出现步履蹒跚、行走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的表现,提示存在认知能力和平衡能力下降,需进行认知与平衡训练。提倡糖友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坚持适量运动,增强力量和平衡功能。 一些药物,如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服用后可能增加跌倒的危险,需按医嘱正确服药,如出现跌倒情况,需医生重新评估,调整服药的数量和剂量。改善家庭环境也非常重要,如保持行走过道干燥、浴室地面铺设防滑垫、马桶旁设置扶手等。 专家介绍 ![]() 叶红英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点击预约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肥胖与糖尿病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垂体肾上腺学组委员。曾在香港大学医学院玛丽医院、美国梅奥中心学习和培训。和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和甲状腺外科医生有很好的合作关系。 诊疗专长 擅长各种垂体瘤的术前诊断、药物治疗及术后评估;各种病因所致垂体功能减退症的优化治疗;垂体柄增粗、库欣综合征、尿崩症、生长发育障碍、甲状腺疾病和内分泌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治;精于糖尿病综合治疗和血糖控制。 ![]() 孙全娅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擅长糖尿病、鞍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诊治。 文 | 内分泌科 孙全娅 审核 | 内分泌科 叶红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