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常现象背后的反常机制

 探求智慧 2022-10-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办公楼进出口有四个工作人员,负责查验场所码、检查车辆进出和收取停车费用。在很多地方,这样的工作有一个人做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地方就是自动扫码,并不设人。比较下不同场所的物业性质还是有点意思的,人多的地方通常是国有物业。看到我所在的大都会城市政府今年招的公务人员总数还不少,因为考虑退休的人不少,考虑到不少创新工作岗位的设置,继续招一定数量的公务人员还是有必要的。但是真的有必要那么多么?说好的数字化治理和智能政务花的钱可不少,看相关政府部门报告介绍的业绩不少,都基本“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了,但似乎在抑制公务人员队伍扩大方面很少现实成效。而且涉政涉税中介专业服务规模甚大,我们在强调营商环境国际化的时候,对于手续服务专业中介化这一条上却强调得远远不够,这样官方、国有、体制内的人数自然是降不下来的。其实人民希望看到自己被服务得更好,其中一条就是服务人员要专业而且有品质讲究,还有一条就是不能把服务人民的人搞得比人民还多还舒坦。

学经济学的人说透彻了就会觉得一切都是交易,学社会学的人觉得只讲交易就太庸俗了。人们的现代专业知识最大的特点与进展在于专门化,专门化加强了聚焦、深透和垂直,往往让大部分才具和勤奋度有限的人有了学一点儿也可以歇会儿的可能;但专门化也有助于偏见,让很多学了点专业知识的人总用一孔之见看人看事儿;同时也让设置了的专门部门和专门队伍形成了专业本位。其中受泛经济学教育、恭喜发财的民俗文化还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双创号召助力,而最为猖獗的就是泛交易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本质是利益交易。

交易固然是人们行为的核心动力之一,但是交易以外的人类动机才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行为类型,而且交易也会因为考虑的中短长期的差异而体现为功利程度的差异。如果只有交易,可论伦理道德就变成了简单的商业伦理了;公共部门也就名正言顺地拿着财税资源与民争利了;一切财富以外的说法就都是忽悠人的幌子了。莱布尼兹致力于将哲学、逻辑学与数字学在方法论意义上结合,从而开启了人类认识论历史上的异域知识跨越的模型构建方式,这也是多模式思维与算法学科的起源点,而今天我们在谈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时候不要忘记,这些的背后不是又要立一类专家、整一类政府部门、形成一种独特的专门知识,而是用人类知识破除专业偏差的一个革命。

某个地方的数字化金融论坛邀请我做个讲座,问我啥题目,我计划专门演说金融算法。主办方说,“不不不,我们这是数字金融论坛,请讲数字金融”。我说,金融算法是数字金融的尖端和核心,也是我们要突破的关键,也是我能讲的主题,你们说的数字金融是啥?他们的回应是,“不不不,我们就是数字金融,就是讲一般性的数字金融”。这可不是偶尔的一次,数字政务论坛邀请我去,讲明是讲数字政务,不要讲政务算法;警务大脑论坛请我去讲,讲明是讲警务大脑,不要讲警务算法。

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单位整的数字经济和数字化治理的名堂,有个大帽子、有个与中央文件一致的名头、请有规格的领导专家念稿,既不关心门道,也不需要搞明白门道。这样的会和论坛,既论不清主题,也不能传播正确的知识,更不会帮助大家有啥具体的长进,但占据了那么多大家的时间、精力和预算,象征着我们现在前沿领域“开会比开发用力、演说比研发好挣钱”的现状这样的干法,我们的脖子得被人家卡多久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