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obotaxi改装车宣告破产?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2-10-27 发布于上海

Argo AI正在面临破产。

这家由前谷歌和Uber自动驾驶团队核心人员创立,背靠大众和福特两大巨头,估值一度高达70亿美元的L4自动驾驶企业,已经难以为继了。

另一边,早在去年9月,特斯拉投资者之一、知名特斯拉消息爆料人Sawyer Merritt就在推特上表示,传说中的2.5万美元“Model 2”其实是一款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Robotaxi,俗称“无人驾驶网约车”。而马斯克也在今年的特斯拉财报会议上,确认特斯拉要做Robotaxi。

无独有偶,小鹏也有将基于G9的Robotaxi开放运营的打算。

早些年,谷歌主导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曾和特斯拉就自动驾驶路线展开争执。前者代表当时火热的L4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追求一步到位的无人驾驶;后者则是车企自研的代表,是从L2辅助驾驶开始的渐进式发展路线。

时间来到2022年,两条技术路线之争,其实已然有了结果。L4自动驾驶的创业明星们举步维艰,活得好的恰恰都是转型为车企做L2的算法供应商。而从L2开始渐近发展的车企们,正在一步步逼近Robotaxi这个生态的大一统者。

路线之争:要技术还是要商业?

车企对Robotaxi感兴趣的理由很简单。无人驾驶+服务运营的组合,可以让一家车企获得原本由多家企业分享的全链路收益。当车企想要从单纯的汽车生产与销售业务向外扩张时,看似会形成“生态”的Robotaxi会很有吸引力。

所以Argo AI的背后是大众和福特,Cruise的背后有通用和本田,国内的Momenta等一批L4自动驾驶企业,或多或少也都有车企的投资。

这些公司,聚集了一群拥有算法能力的人才,也很擅长做demo,拿着厂家的车进行全套自动驾驶软硬件改装,确实有能力在限定区域道路上,谨慎完成自动驾驶的动作。

但这个有三个问题,在实践中被迅速放大。

第一,就是算法很强,但是缺少汽车背景。

L4自动驾驶公司们总觉得掌握了算法之后,假以时日便可以让汽车自动驾驶。但这就好比一个人跳久了,就觉得自己会飞了一样。当牵涉到需要汽车系统工程能力的环节,L4自动驾驶公司们很难靠自己的能力打通。

而第二个,就是更加致命的成本。

L4自动驾驶公司的成本,一直是失控的。一台使用传统汽车改装的Robotaxi,成本长期在百万元以上。直到今年,百度Apollo发布的RT6 Robotaxi,宣称已经将成本降至25万元。这还只是成本,相比之下,特斯拉能实现L4自动驾驶的硬件,已经搭载在了售价2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而特斯拉可是还有接近30%的毛利率。

至于第三个,是数据。

做L2的车企,有大量的前装量产车在道路上行驶,和L4自动驾驶公司的车队数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就算Robotaxi可以用很贵的传感器得到非常漂亮的单车数据,但是在乘以样本量之后,装着L2的量产车型已经有了绝对的优势。更不必说,这些量产车获得的数据,远比顶着一堆奇奇怪怪传感器、被路人绕道而行的Robotaxi,来得更加“真实”。

这三个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商业闭环。也许这个词可能大家已经听滥了,但事实上就是如此,L4自动驾驶公司们没有办法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没有办法在汽车这个产业链中成为主导。汽车产业的主导,始终都是有体系、有规模、有创新的整车厂。

而技术能力,或者说实现自动驾驶的算法能力,车企是可以用时间和系统工程能力来换取。

车企做Robotaxi,怎么玩?

当大家从L1-L5的刻板观念中跳出来后,关于辅助驾驶的认知正在逐渐场景化,也越发重视功能背后的基础能力。

比如,现在大多数车企是先预埋硬件,再按照车道居中与跟车、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记忆泊车这样的功能模块,推进自动驾驶的迭代更新,过程中还要不断优化细节、提升体验。最终实现的,是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融合,在法律法规允许、执行部件冗余的前提下,让驾驶员解放双脚、双手和双眼。

这中间也会有很多人工智能最新成果的应用,比如现在流行的Transfomer模型、BEV鸟瞰图,比如规控从规则化到AI化的革命等等。

所有这些,事实上都可以往Robotaxi的方向去做。只不过,相比还需要驾驶员的汽车,Robotaxi的产品取向会完全不一样。

一辆面向驾驶员的车辆,很大程度上要让驾驶员“开得爽”。但是一辆Robotaxi,目的一定是能实现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效率最高、收益最大。

特斯拉要做的Robotaxi,电池和电机都是专注于极致能效和极致寿命,对于性能反而可以弱化。车身零部件会绝对少,保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乘用车的车体坚固程度,也要媲美商用车。而这些,是特斯拉在实现S3XY四款乘用车、Semi和Cybertruck两款商用车累计数百万辆的量产后,积累下来的经验与理解。

所以,一辆Robotaxi的门槛,恰恰不是L4自动驾驶公司最擅长的算法,而是极致的整车系统工程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同样,小鹏G9已经实现了以零改装量产车,拿到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许可。这就意味着,按照封闭道路的测试标准,小鹏G9已经具备与Robotaxi同样的感知与规控能力。只不过,因为小鹏G9目前并没有在转向、制动等执行部件上进行冗余备份,所以还不能真正“无人驾驶”。

但是特斯拉与小鹏的思路都很明确,就是让L2辅助驾驶和L4自动驾驶双线并行,实现数据和能力的反哺闭环,最终让两者在Robotaxi领域会师。

事实证明,有量产前装能力,低成本、渐进式发展的自动驾驶路线,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路线。

写在最后

Robotaxi,作为自动驾驶实现后的必然产物,现在提,太早,但是不提,又显得不够进取。汽车实现自动驾驶,不只是技术问题、数据问题、法规问题,其实最根本的定义问题,今天还没有形成共识。

怎样才算“完全自动”?是按照功能,按照人工接管的频次,还是按照事故率?现在没人能给出答案。而首先,需要有人为能量产的自动驾驶打个样,然后当更多的人跟随之后,才有可能在技术路线、供应链准备和法律法规监管层面持续推进。

此时的L4自动驾驶公司,就好比是一个个改装厂。这些改装厂,也许可以改出一台两台所谓的“好车”,但是他们无法像拥有极强垂直整合能力的整车厂那样,做出低成本、规模化、能力也不差的产品。所以,自动驾驶的路线之争,其实到这个时候,已经没什么好争的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